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纵横之凉州辞-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优,一大早求见,进了朝食没有,莫非有什么要事么?”

    李儒听完董卓的问话,心中稍稍一暖,原本在堂外久等产生的烦躁也消减了,他也笑道:

    “多谢明公,儒已经进过朝食了,今日前来,是为了中牟的捷报而来的!”

    “哦,哈哈,这件事情我已经知道了,都尉阎行夜袭封丘,烧了酸枣那群虚名腐儒的大军粮草,酸枣的叛军已然大乱,这封捷报昨夜就已经送到了我的榻上了。”

    董卓哈哈一笑,说起前线大军的捷报,情绪更加高涨。

    这两三个月来,董卓的兵势威不可挡,先是扫平了豫州的孔伷,然后又在汴水大败了曹操,如今又烧了酸枣联军的粮草,加上最先的皇甫嵩入朝、关中一地和三辅兵马入手,对董卓阵营来说,可谓是一扫开春关东兵起、四面皆叛的阴晦氛围,前线大军捷报连传啊。

    李儒也陪着笑了一会,才缓缓说道:

    “但立下大功的都尉阎行,和中郎将徐荣互相弹劾的军报,明公可曾见过了?”

    听到这件事情,董卓很快就止住了笑容,先前也有这两人在军中构隙的暗报传到他的手中,如今听到李儒亲自说起这桩事情,他沉着脸色,开始问道:

    “两人互相弹劾?今日的长安的邸报和前线各路兵马的军报,我还没来得及看,竟然出了这等事情,军报可曾带来,你速速呈上来。”

    李儒自然是有备而来,随即从袖中掏出军报,由堂上伺候的寺人转递上去,董卓展开看完两人各执一词的军报之后,冷哼一声,将军报用力地拍在案面上,发出砰然一声闷响,然后才大声怒斥道:

    “这两个竖子,军中最忌将校失和,这才刚刚打了胜仗,就又在私下争斗,若是长此以往,人人效仿,各成一派。那不用关东的叛军来攻,我等一方也就先溃了!”

    李儒等着董卓怒斥完之后,才又开始慢慢说道:

    “此类军中将校之争,虽是意气之争,但如明公所言,长此以往,必成危局,因此还需明公从中决断,拟定纲领,方能够平息争端,聚合军心,不知明公意属阎都尉,亦或徐中郎将之议?”

    听到李儒的话后,董卓才稍稍收拢了脸上的怒容。

    的确,前线军中的将校意见不合,能够充当仲裁人的,也只有身居雒阳的自己了。

    两人互相弹劾的内容可以暂且不论,但攻守的决断却是需要自己立马定下来。

    刚刚烧了粮草的都尉阎行是主攻,主张趁胜进军,一举消灭已经开始断粮的兖州叛军的,而徐荣则指出进入了豫州的孙坚兵马才是心腹之患,主张应该先打豫州再打兖州。

    若是按照董卓的本意,自然是想着先将兖州那一堆由他上表任命、却又纷纷背叛他的刺史、太守一网打尽,砍了这些人的脑袋,用来震慑其他负隅顽抗、心存不轨的反叛者。

    可若是这样,为了军心统一,自己就必然需要临战换将,或是换掉主张先打豫州的主将徐荣,或是直接让立下大功的都尉阎行独掌一军,负责讨平兖州叛军之事。

    这两件事牵扯的事情不少,造成的后果也不小,自己还需要慎重考虑。

    于是董卓沉吟了一阵之后,突然问道:

    “贾文和可知此事?”

    skbshge

第267章 招抚分化() 
“贾文和可知此事?”

    贾诩自从投奔董卓之后,很快就得到了董卓的赏识,董卓看中的,就是他对天下大势和人心揣测的分析通透,在一些地方的见识上,明显还要高过李儒一筹。

    微微低着头的李儒闻言眼皮子动了动,淡淡答道:

    “明公,贾文和先前在游说皇甫嵩入朝一事,居功至伟,已经升为平津都尉,前往小平津关防备袁绍、王匡等叛军了,目前他并不在雒阳中,自然不知此事。”

    从长安回来之后,经过一番考虑后的阎行最终没有将贾诩当面跟他说的天下策转述给李儒听,而是托言贾诩面对自己的试探,虽看出了是李儒授意,但却笑而不语,不肯明言。

    这就给了李儒一个错误的判断,认为贾诩也隐隐将他视为竞争的劲敌,因此在戍卫河津、拱卫雒阳北面的人选上,李儒毫不犹豫推荐了贾诩。

    而董卓虽然在嘴上说袁绍是袁家竖子,极度小觑他用兵的能力,但内心对袁绍招揽人心的本事和袁家的声望也是忌惮不已,担心李傕等三校尉还真不是袁家子的对手,于是他同意了李儒的建议,将贾诩派往了小平津关,巩固雒阳北面的防线。

    现下经李儒重新提醒,董卓内心知道雒阳北面的大河防线事关重大,也就不再多言,转而问道:

    “那以文优之见,是打兖州,还是先打豫州?”

    在来时的路上,李儒已经对这场争议进行了深思熟虑,他当下成竹在胸地说道:

    “儒以为,为大局计,既不应该打兖州,也不应该打豫州!而是应该休兵,招抚关东反叛的州郡!”

    听了李儒这话,董卓的双眸顿时迸射出精光来,他紧盯着李儒,冷然问道:

    “关东那班腐儒、竖子,自矜虚名,目中无人。受我厚恩,又起兵叛我,我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如今又是前线捷报频传,我为何要休兵招抚他们?”

    感受到董卓语气间的冰冷,李儒知道这是他即将发怒的前兆,但是李儒依旧镇定地说道:

    “明公,朝廷西迁,随行公卿大臣的俸禄、给养,加上西京宫室年久失修,王司徒在长安营造宫殿、大兴土木,还有重新安置遵从明公号令、陆续迁入关中的百万雒阳生民,朝廷当下所需花费的钱财数以百亿计。”

    “另外,我军在京畿附近、在雒阳八关、在成皋、荥阳一线都驻扎有大军与关东州郡对峙,兵马大军每日消耗的粮秣、刍藁,以千石计,而胡轸、杨定等人的数万凉州兵马,千里相投,不可不重加犒赏以壮其气,,三辅的兵马原是皇甫嵩旧部,新归未久,不得不多赐财货以结其心。”

    “朝廷自桓灵二帝以来,天灾兵祸不断,奢靡贪墨之风盛行,钱入私门,国库空虚,如今供给雒阳的漕运又被反叛的关东州郡截断,朝廷财政入不敷出,大军粮草多有不济。明公,这战要再打下去,只怕癣疥未除,而心腹已伤啊!”

    “砰!”

    原本兴致不错的董卓在听完李儒这番话之后,赫然变脸,伸出手掌,狠狠击打案面,发出了一声巨响。

    “这些都是朝堂上的腐儒之见,前线频频告捷,大军斩获颇多,只需攻入反叛的州郡中,我大军就可以就食于敌。至于朝廷国库空虚,我不是已经让司隶校尉刘嚣、中郎将吕布各率官吏、将士去筹集军资了么?”

    面对董卓的幡然变脸,李儒一时间沉默无言。

    的确,作为执掌朝堂的相国董卓,面对原本就是千疮百孔的朝廷,他也想尽了他所能够想到的一切办法前去补救。

    国帑没钱,怎么办?前任天子刘宏可以借助宦官之手甚至亲自下场,进行西园卖官,然后不管你是想买官还是不想买官,只要想当官,通通都要给钱,用这种卖官加逼捐的办法,来勉强支撑天子日常的奢靡花费和战时的紧急开销。

    可董卓以清君侧、诛宦官的名义进入雒阳,又为了拉拢士人,对诸多名士宠以高位,这招西园卖官的老方法董卓已然不能用,于是,他不得不让司隶校尉刘嚣、中郎将吕布各率官吏、将士去各想办法筹集军资了。

    只是,刘嚣等官吏是如何筹集军资的呢,他们在迁都之时,将雒阳城中的富户以通敌等罪名尽数杀了,没收他们的财产,收押他们的妻儿奴仆。在迁都之后,继续对关中富户中罗织罪名、没收财产,并且为了进一步敛财,罗织的罪名从“为子不孝”、“为弟不顺”扩展到“为臣不忠”和“为吏不清”上,对士民官吏极尽盘剥,一副竭泽而渔的难看吃相惹得百姓道路以目。

    至于吕布带领的军队筹集军资的办法,就更是简单粗暴了,先从被驱赶西迁的生民身上下手,掠夺他们粮食牲畜,后来人走光之后,就变成了对地下的死人动手,挖掘坟墓,不管天子公卿,只有是在雒阳北邙山上的,几乎都被吕布的士卒挖了个遍。

    在李儒看来,这些都是竭泽而渔、不顾本源的蠢办法,可以当做一时权宜之计,可要是想长久依靠这等敛财方法来维持一个朝廷的运作,无疑是自欺欺人的事情。

    所以自诩有兴王定霸之才的他,刚刚想要给董卓提出罢兵言和、与民休息的固本之策。可惜,董卓方才的反应,也从明里暗里告诉了李儒,他的谋划的定国之策比起他先前在河东给董卓提的窃国之计来,明显不符合董卓威临天下、荡平宇内的胃口。

    不过,李儒显然还不死心,既然董卓不喜欢他刚刚的谋划,那他就换个方式来讲。

    于是他又恭敬地说道:

    “明公为国事劳心焦思,儒自然是知晓的。明公大军也确实强盛勇猛,无人能敌,可是秦扫六合,怕的就是关东六国的合纵之策。”

    “如今关东州郡虽然屡战屡败,但终究是树大根深,危急之下,彼辈更是会负隅顽抗,互为声援。就如同我等除去了孔伷,又来了个孙坚,那扫平了兖州的刘岱之辈后,岂不是还有青州的焦和、冀州的韩馥么?”

    “故而若不能够分化关东州郡,只怕战事久拖不久,大军钝兵于外是小事,折损了明公的声威和引起朝堂的波动,才是大事啊!”

    转变了说法的计谋听到董卓的耳中,果然引起了他的重视,在董卓看来,这些兵争诈术的诡道,可比那些什么狗屁治国定天下的王道好用得多了,于是他也转变态度,略有意动地出声问道:

    “那文优的意思,是假装要与反叛的关东州郡休兵歇战,然后派人去招抚、分化他们,最后再将他们各个击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