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纵横之凉州辞-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阎行看着两人急切的目光,他想起了不久前李儒对着拜伏在地的诸多叛军俘虏说的话。

    “昔日豫让曾言‘范、中行氏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今日恕免君等死罪,正欲君等效死力耳!”

    阎行叹了一口气,看着马蔺、甘陵两人说道:

    “那位李主簿想要我等为他效力,就以溃卒流贼的身份,继续扰乱三辅,袭击乡闾、聚落!”

    “这?这也太荒唐了吧,这些汉军不是三辅的驻军吗,怎么反要让我等来扰乱他们的驻地,这其中有诈吧!”

    听到这些汉军既不是要将己方收入麾下,也不是要自己这些人去充当死士填沟壑,而是要己方这些人继续恢复被俘前的的溃卒状态,游离三辅,剽掠为生,刚刚还迫不及待想要知道汉军打算的马蔺顿时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反倒是刚才没有发问的甘陵听完之后若有所思,直接将心中的疑虑说了出来。

    “的确,我初时也认为其中必定有诈,可是如今我等已沦为任人宰杀的俘虏,生杀大权全握在这些汉军的手里,对方当下又何必对我等使诈。况且就算是其中有诈,为图活命,我辈也别无他途了,只有照着这一条道走下去,方才可能趁势挣得一线生机!”

    阎行将自己一方的处境和自己做出的决定告诉两人,然后就没有说话,他当时还想到了这些汉军怀有养寇自重的打算,只是现在局势未明,还是暂时不要宣之于口,免得给自己引来大祸。

    “那少君既然已经做了决定,那接下来我等要如何作为?”

    甘陵没有质疑阎行做出的决定,他想了想,选择询问阎行的下一步打算。

    阎行深深地吸入一口气,脑海里浮现了徐荣那张阴晴不定的脸庞,他不假思索地说道:

    “我已经向李主簿请令,今夜就出发!”

    ps:关于说道剧情推进问题,真是尴尬。这一卷看名字就知道还不是群雄割据、争霸天下,而是讲述189年董卓入雒阳前后的事情,(别吐槽小新,小新要是会写大神雅俗共赏的高速爽文,成绩也就不会这么尴尬了,捂脸中)。有一本刚刚上架的三国文《纵兵夺鼎》推荐给喜欢三国文的书友,书各方面都好,不虐主、不慢热、有爽点,大家可以去看看,支持订阅哈!

    skbshge

第100章 坞堡() 
右扶风郿县岐山山麓

    右扶风境内的郿县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与境内驻扎有三辅都尉之一的扶风营的雍县临界。据说西周时期,申伯就国的时候,宣王就在郿这个地方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当时侍从在侧的大臣尹吉甫为此还作了《崧高》一诗歌咏其事,其中的“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展现了西周君臣相得、其乐融融的一面,此篇后来还收入到了《诗经·大雅》中。

    可惜谁也没有想到,起初宣王分封申伯于南国,是怀着既起到遏制南边荆楚势力的崛起,又能“封建亲戚以蕃屏国”的期望,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与之远远背道相驰。

    到了西周末年,周幽王当政,宠信褒姒,并一意孤行废了申后所生之子宜臼,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引起了申侯的不满。申侯与缯国、西戎联合伐周,导致西周的灭亡。

    如今的汉帝国的后宫中同样也在酝酿着一场“废长立幼”的大风暴,而在岐山的山麓下,即将被到来的大风暴的余势波及到的一行人,此刻却潜伏在一处被夜色笼罩的山包下,静静地等待着同伙们的信号。

    阎行就是这一群人的首领,为了躲避董营军中的宿将徐荣,阎行当场就向李儒请命连夜出发,李儒虽然有些对阎行的举动有些惊讶,但却没有直接拒绝。他在留下了阎行手下阎兴等伤兵后,又给阎行补充两什士卒,提供了一个熟悉三辅地理的向导。

    因为要驱使阎行这些“流寇”,所以李儒没有给他们提供汉军的兵甲,只是让他们从缴获叛军杂乱的兵器堆中随意挑出一些长矛、弓矢来,然后“流寇”们每人随身携带一日干粮,就趁着夜里李儒特意给他们留出的一条营中通道,踏着月色悄悄出发了。

    这个名为带路,实则监视的向导在离开董营之后,立马就带着阎行等人连夜往郿县北境的岐山山麓而来。他们这一伙“流寇”昼伏夜出,白天就在岐山山脚下偏僻的林子里修整,而到了晚上就开始四处活动,并最终将目标对准了修建在岐山山麓下的一处坞堡上。

    在本朝,地方豪强修建坞堡也是三辅地区的常态。在朝廷镇压此起彼伏的羌人叛乱愈加吃力的情况下,官府也只能够鼓励密集分布的坞堡能够帮忙抵挡来自凉州的铁骑洪流。比如汉安帝永初五年,朝廷面对“东犯赵、魏之郊,南入汉、蜀之鄙,塞湟中,断陇道,烧陵园,剽城市”的叛羌人马,无力进剿,权衡之下就不得不下诏在魏郡、赵国、常山、中山缮作坞候六百一十六所,利用这些或用来屯军、或用来护民的坞堡来抵抗羌人来势汹汹的铁骑。

    到了天子刘宏执政的当下,凉州的叛乱迭起,四年之间凉州叛军就大举入侵过三辅两次,为图自保,三辅地区的豪强大姓不得不纷纷大肆修缮、加固自家的坞堡,企图凭借坚固的坞壁、有利的地势来抵挡叛军、保全家业。

    而且三辅的地方豪强都明白“小乱避于城,大乱避于野”的道理,如果是小规模的动乱,他们会选择呆在所在的县城里躲避战乱,可是要是遇上了像凉州叛军入侵三辅这种大规模战事,他们就会选择携家带口逃入修建在城外山野处的庄园中。

    毕竟躲在县城里,很容易就被一路来势汹汹、攻城略地的凉州叛军过来给围住了。到那个时候,阖城上下无论贫富贵贱就都被困在了城里,命悬一线,只能把性命依托在近年来屡战屡败、闻羌色变的守城汉军手里,一旦汉军弃城而逃,或者是城池被攻破,那更是要落得一个阖家灭绝的悲惨境地。

    而躲在坞堡里,堡内有忠于他们的族人僮客、习练五兵的部曲家兵,还有囤积起来足够数年之需的粮食,足兵足食之下,更有利于坚守御敌。再加上凉州叛军往往只会选择攻打各地的城池,而不是分兵来攻打这些既散布在山野间又不容易啃下的豪强坞堡,所以比起性命系于他人之手,容易被围困、攻破的县城而言,地方豪强更倾向于回到自家修建的坞堡庄园里面。

    因此,如果能够攻下这些棘手的坞堡的话,那对攻克者来说也一样是获利匪浅的。对于只携带一天干粮的阎行等人来说,攻下一处坞堡可以解决他们这些人很长一段时间的口粮,而对于养寇自重的董军来说,这些被“流寇”攻破的坞堡里储蓄的财货最后也会以各种方式流落到他们的手里,对于双方而言皆大有益处,正是抱着这样的打算,那个李儒派出的向导最后为阎行等人敲定了在夜间偷袭这一处的坞堡的计划。

    决定是那名由李儒派出的,只知姓周的向导不断怂恿众人而决定的,但在夜间偷袭坞堡的具体行动却需要“流寇”头目阎行带领他的手下来实施。

    此刻阎行正带着手下潜伏在离修建在山麓下的坞堡最近的一处山包下,白天在林中砍伐木材临时制作的简陋栅排和沉重的撞锤都拉到了旁边的草地上。

    阎行能够感觉到自己身边的马蔺等人内心的急切,原先这种深沟高壁的坞堡根本就不是他们这些人数不满百、兵甲严重缺乏的“流寇”可以攻打的,甚至为了稳妥起见,自己还要带手下离这些豢养有宾客、家兵等民间武装的坞堡远远的。

    他们这些势单力薄的“流寇”若是埋伏在道路旁,去袭击一些人数少的行人、商旅往往能够得手,但是遇上民风彪悍的三辅地区的民间武装部曲,只怕以少敌多之下,一经交战往往还要再次败北逃窜。

    可是带路的那个姓周的向导却不是这样想的,他看得出阎行急切想要离开董营并立下功勋来洗白自己,否则也不会害得自己没了跟在李儒身边整理文牍的轻松活计,反而要跟着这些亡命之徒来这里钻山林。

    于是,怀着报复阎行和借势为自己挣功勋等复杂心思,周姓向导拼命怂恿阎行等人来攻打这个修建在岐山山麓下的坞堡。

    skbshge

第101章 向导() 
这个周姓向导名良,年过三旬,身材矮胖,肤色枯黄,颌下的胡须稀疏,跟在阎行这群“流寇”之中显得更加落魄。他原是右扶风的一名落魄士人,家徒四壁,又无亲友可以投靠,只能依附在豪强之家附庸帮闲。

    有一次,他跟随一群鲜衣怒马的豪门子弟外出踏青,不幸在山林边上遇上了大股的流贼盗匪,众多豪贵子弟见状吓得屁滚尿流,在扈从的保护下连忙拍马逃窜,而他骑的是一匹驽马,关键时刻马儿反而吓得逃反了方向,结果就被流贼盗匪给抓了起来。

    身陷贼窝的周良倒是侥幸没有被这群饥肠辘辘、到处流窜作恶的流寇给吃掉,反而靠着识文断字、能够给盗匪头目出一些打劫剪径、平衡内部山头的诡计的本事,成了流寇中的狗头军师。

    再然后,这一股流窜三辅的流寇遇上了剿匪的汉军胡人骑兵,虽然流寇们擅长隐匿流窜,但和来去如风的胡人骑兵在野外遭遇,却根本就逃脱不了追击。不到片刻,上上下下一窝贼寇就被一网打尽,不管是作恶多年大盗头目还是新裹挟入伙的蛾贼都被凶悍野蛮的胡骑给砍了脑袋,唯独周良凭借一口在贼窝练就的花言巧语,谎称自己是刚刚被贼人掳掠的三辅士人,又侥幸逃过了一命,被胡骑为首的汉人骑将给带回了董营。

    董卓军中不乏勇士悍将,但却缺少粗通文墨的文官幕僚。文武失衡、武夫当道这也是董卓军中的一大弊病,从上到下都是一帮只知道舞刀弄枪的粗莽武夫,完全是靠着李儒带着一些小吏、书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