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贺兰敏之终是年轻,张狂的xìng子藏的了一时,藏不了一世,也就在年后,政事堂的一位宰相高智周因身体原因提出来致仕,得到了武则天批复同意后,再次表露了本xìng,在朝堂上表现的锋芒毕露了,而且他也得到了武则天明确的许诺,会将他补进政事堂的。这更让贺兰敏之得意,有点目中无人的样子,但贺兰敏之也得到了武则天的明示,要他在朝堂上有所行动,对付一下某个人。

    这次武则天想敲打的人不是陈易,而是李显。

    李显被立为太子已经几年了,但一直没有监国理事的机会,这让许多大臣们着急。这些年武则天一直没去洛阳,也没外出避暑,但在寒冬来临之际,会去华清宫泡温汤,就在这次武则天去华清宫泡温泉之际,一些大臣提出来,让李显监国理事。理由自然是让代皇帝执掌朝事的皇后娘娘,应该给太子监国理事的机会,皇帝昏睡以前,可是给了非常多的机会让太子李弘监国理事。李弘监国是从九岁开始的,五六年经常监国理事下来,对如何处置朝事已经颇有心得,许多的朝臣都认为,现太子也要给他这样的机会。而李显这次自己也表示了这方面的意思,表示当太子多年,一直没帮自己的父皇和母后处理政事,实不是一个成年太子应该做的,看到自己的母后这么辛苦,每次去请安问候时候都看到她在批阅奏折,心里实是不忍,想替母后分担一下。

    “他们这是又一次的逼宫!”武则天依然勃然大怒,在同时召贺兰敏之与陈易密议此事时候,忍不住当两人的面发怒了。陈易心知肚明怎么一回事,在上次多位政事堂宰相向武则天发难,要武则天主持仪式,将皇位传于太子李显,但那时候李治神奇地“康复”了许多,甚至预期几个月李治可以醒转。但半年多过去了,李治依然昏睡当中,没有好转的迹象,看情况不可能再起来理事了。许多忧心于国事的大臣们肯定忍不住,他们想为皇帝的身后事谋想,当然他们不敢向上次一样直接逼迫武则天主持将皇位传于太子李显,他们只是委婉地向武则天表示了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身为一国之储君的太子,一直没有代为监理国事的经历,这是万万不行的,要是某一天,李治真的驾崩了,那没有处理国事经验的太子,如何能负起皇帝的责任,因此就在了这次在武则天准备前往华清宫泡温汤时候,多位大臣站出来提议让太子监国,李显自己也自请命的事发生。

    武则天并不想给李显这个机会,李弘多次监国,在朝堂上声望很高的教训她可记忆犹新,她希望李显不会处任何朝事,即使是当皇帝后也是如此,那样她可以继续代为理政。她恼怒于群臣的再次“逼宫”,但大臣们的提议却是合情合理的,她甚至找不出理由来反驳,李显的请求也是很合理,很孝义,她除了称赞,没有其他处理办法,最终只能以身体染小恙为由不去华清宫,继续自己处理朝事。不过大臣们的建议并未就此停歇,他们以皇后一人代皇帝处理朝事,任务太过于繁重,理应让太子帮忙代为处理,一些不重要的奏折可以让太子在东宫属官的协助下,代为批阅,最后再交由皇后过目就行了。

    支持让太子涉足处理朝事的大臣很多,可以说政事堂的大部宰相都是不反对的,即使如李敬玄、裴炎这样被武则天倚为亲信的大臣也是如此,武则天有点顶不住压力,被迫同意让李显代为批阅一些奏本,处理一部分朝事。但她对此却是很恼火的,当然法不责众,朝中大部大臣都支持此议,她不能将所有大臣都责怪,因此怒气发泄的对象只能是一个,当然就是太子李显,她自己的儿子。

    李显请求替自己的母后分担政事,以免母亲太累,如此孝义之举自然也不能指责,太子在皇帝身体不好时候,代为处理朝事,也是非常合理的举动,武则天也不能在这方面予以责怪。

    要让李显有教训,让这个一向表现乖巧,但这次有点过分的儿子知难而退,武则天不能自己指责、降罪李显,只能通过其他方式,让朝中大臣站出来,指责李显的许多不是,要是坐实了李显的不是,武则天才可以名正言顺地责罪。

    而指责李显的事武则天就交由贺兰敏之去做了。这件事让陈易去做当然很不合适,如今的陈易虽然在朝中任要职,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但他资历与声望都不够,与李显不是在一个重量级上的;而贺兰敏之就不一样了,作为武家了子嗣和继承人,他身上戴着太多的荣耀和光环,周国公、工部尚书、太子左卫率,母亲又是韩国夫人,外祖母是荣国夫人,是武则天的亲外甥,备受荣国夫人与武则天的宠爱,又是李显的表兄,几重身份让他很有资格对李显的所作所为做出指责。也就在某一次的朝会上,贺兰敏之开始对李显发难了,指责的理由就是李显代为批阅的奏折中回复的意见。

    那是一份一位户部郎中所呈,建议在江南道、江淮道一带进一步推广多季稻种植的提议,建议所有的水田都种植水稻,以进一步促进增收。

    如今的大唐,从林邑国引进的占城稻虽然已经大面积种植,但主要在岭南道、江南道一带推广,其他地方并没有广泛种植,这位户部郎中的意见就是在未推广种植占城稻的地方,应该以官府的名义强制百姓种植,有经验可以借鉴,又有官府提供稻种,强迫百姓种植加以推广,也是必须的。

    这位户部郎中的提议虽然有点过激,不过还算合理,其他地方多年的种植下来,证明占城稻的产量远胜于其他作物,又极易种植,所费的jīng力也少一些,强迫推广也没什么不可以。但李显批阅的意见是,不能强迫百姓做事,那样会起民怨,还批驳了这位户部郎中几句。

    武则天将这份奏本交给了贺兰敏之看,贺兰敏之看了后,马上心神领会,并在朝会上当着众大臣及李显的面发难了。虽然有点强人所难,但找不到其他更好的理由,也只能用这事来发挥了。

    “天后娘娘,臣觉得太子殿下在处理吴郎中所呈,提请在江南道、淮南道所有水田都强制推广种植占城稻的意见上非常不合适,臣觉得太子殿下如今并不适合代陛下和天后娘娘处理朝事!”贺兰敏之一顶大帽子盖下来,让李显及许多朝臣为之吃惊。

    。。。

第三十三章 意外的人() 
站在殿首的李显根本没想到贺兰敏之会当殿向他发难,一下子反应不过来,愣在了那里。      他是料到自己这位表兄对他越来越看不顺眼,此前有过几次小的口舌之争,但没想到在没有任何的征兆之下,会当殿向他发难,要知道几次口舌之争只是因不大不小的事,并无实际利害冲突,让他懵了。

    而贺兰敏之话刚说完,丘神勣马上站出来,对陈易的奏议表示了附议,认为太子如此处理户部吴姓郎中所提奏议,实在是欠妥当。丘神勣站出来后,又有几次不同级别的官员先后站出来,表达了相似的意思,那就是李显的才能与经验不足以代皇帝和皇后处理国事,需要再磨砺一番才可以做事,央求皇后武则天,收回太子代为处理朝事的权力,以免出现乱事,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祸害天下百姓。

    看到先后多人站出来就贺兰敏之所指责的事表示了附议,而且这些都是被武则天引为亲信的人物,许多官员已经明白了怎么一回事,这根本就是武则天针对太子李显做出的举措,目的就是在气势上将李显打倒,让这位原本表现懦弱的太子殿下自己放弃参与朝事的打算,这件事的本质问题就是皇后娘娘与太子李显之间有了矛盾和冲突,相似有情况在以往,李弘当太子时候已经发生过了。在明白了事儿后,许多人都担心朝堂上再起风波,一些人受到责难,包括太子李显,甚至会危及到李显这位太子哥的位置。大唐的太子命运都是多桀的,听话的李显就表示了一次愿意替父皇和母后分担朝事,在其他人眼中代表孝义的动作,就被武则天不容了,那以后的事会如何发展,谁也无法预料了。

    站出来力挺李显的大臣当然有。大多为东宫属官,他们认为李显的处置虽然不是很妥当,但也无大错,强迫百姓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本就是件值得商榷的事。太子年幼,又从无处置朝事的经验,刚开始处置朝事。有纰漏也属正常,反正最后还有天后娘娘把关,不至于酿成大错,只要再给太子以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一定会有长进。成为合格的储君人选的。

    众臣一通吵闹,朝堂上乱成一窝粥,但殿上的武则天却没有任何的表态,更没有对李显表示不满,但深知自己母亲xìng子的李显已经被吓坏了,如今是冬末chūn初,李显额头及身上竟然全是汗了。看到殿内一些大臣就他的事在争吵,再也忍不住站了出来,在殿下跪倒,向武则天认错,表示在这件事上他是错了,没有去想过更多,以为如今天下大安,粮食充足。不需要再大范围推广什么水稻的种植及稻麦种植技术,特别是以往极少种植水稻的江淮。

    那个批复意见也不全是他的,是综合了几个人的意见才批复的,主要是这几个人长于北方,习惯了麦食,不喜欢吃稻米,因此反对在北方推广种植水稻。认为应该加大冬、chūn小麦的种植,所以才说动李显,反对这个提议。而李显认为不应该强迫百姓做什么,田地里种植什么应该由他们自己做主。免得惹起民怨。原以为会得一向标榜亲政爱民的母后赞赏,却没想到捅出如此大的漏子,李显是做梦也没想到,贺兰敏之会揪着这件事,在朝会上指责他。

    这段时间代为批阅了不少奏本,可以说大多都是斟酌再三他才给出意见的,并且问询多人的看法,几十份奏本批阅下来再交给武则天复阅后,并没被指责,即使被贺兰敏之拿出来说的这份,武则天复阅后也没表示什么,今rì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