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身孝衣,额头上还缠了一条白布的袁绍,现在看谁都好像是要吃了对方一般。
袁隗,是他的叔父。
袁绍原本是袁逢的庶子,而袁术是嫡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袁绍的身份地位,这一辈子都会远远低于袁术。
可是,袁隗和袁逢都很看重袁绍,之后甚至把袁绍过继给了他们死去的兄长袁成,让袁绍成为袁成的嫡子,袁绍这才能动辄以四世三公的袁氏子弟自居,才能依靠袁家的力量得益。
他过继的时候,名义上的父亲袁成已经死去,亲生父亲袁逢没过多久也去世了。
可以说,叔父袁隗,是袁绍在这世上最亲近,也最感激的亲人。
可是,袁隗全家上下,却都被董卓派人杀了。
此仇,不共戴天!
袁术身为袁家子弟,也是披麻戴孝,可是他却没有多少悲痛表情。
甚至,因为掩饰得不够好,只要仔细观察,还能从他脸上看出几分畅快。
他本来就因为袁绍成为和他平起平坐的嫡子而耿耿于怀,对于造成这一点的袁逢、袁隗自然也有所不满。
如今偏心的叔父(在他眼中)死去,对袁术而言,却并非是什么坏事。
深吸了一口气,袁绍努力压下心中的情绪。
家恨,并不适合在这种场合提起,他要说的,是另外一件事。
“我在雒阳有几个耳目,不久之前,我得到了一个消息。”
“董卓已经起兵二十万,其中李傕郭汜引兵五万来汜水关把守;董卓亲自领兵十五万,与吕布等人一起,进驻虎牢关。”
此消息一出,诸侯们或惊,或恐,表情不一而足。
或许有消息灵通的诸侯,在此前已经知道了此事,可从袁绍口中听到这个消息,他们还是感觉有些苦涩。
二十万兵马呀,论兵力,诸侯们每一路至少有一万五千人,加起来有三四十万兵马,看上去人数比对方还多不少。
可是,孙子兵法里面就说过,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虽然里面是很稳妥的说法,但是对方据险而守的话,没有五六倍于对方的兵力,打起来还真心感觉没有底。
更不用说,董卓军中,有许多精锐的西凉军,其余的,也是戍卫京师的兵马,而盟军这边,许多军队还是临时招募而成的。
论军队的精锐程度,盟军与董卓军相差甚远。
这样的实力对比,要去进攻天下险关汜水关,以及更加险要的虎牢关,难度可想而知。
更让他们感觉棘手的,还是董卓的分兵情况。
曹操摇了摇头,说道:“虎牢关与汜水关,各有通向雒阳的道路,不过因为虎牢关更加险要,我等才选择进攻汜水关。不过,我等可以从两处关隘择其一进攻,西凉军也可从虎牢关出发,切断我军退路。”
诸侯们顿时如梦初醒。
盟军没有进攻虎牢关,可董卓却只给苦战中的汜水关拨了五万兵马,其余十五万兵马,包括他自己,都去了没有战事的虎牢关。
他总不会是带着大军去旅游的吧?
诸侯们开始想象十五万大军从虎牢关出发,切断盟军退路的情形。
前有雄关汜水,身后有十五万大军,进退不得。
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实力更强的盟军,士气便会下降至谷底,然后迎来一场彻彻底底的大败。
只要一想想这个景象,诸侯们便赶紧不寒而栗。
绝对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
袁绍一脸凝重,他显然也想到了这个场景,环顾了一下各路诸侯,最后,他把视线投到了曹操的身上。
对于这个从小玩到大的发小,袁绍实在太清楚他肚子里有多少坏水了。
如今他既然肯开腔,就说明,他多半有应对方法了。
确实,曹操有应对方法,他的方法,就是分兵。
十八路诸侯,分出王匡、乔瑁、孔融、公孙瓒、张杨、鲍信、袁遗、陶谦这八位,让他们带着本部兵马,去虎牢关迎敌。
汜水关这边,也留下袁绍等八路诸侯,继续进攻。
曹操则负责带着本部兵马,充当接应,也算是两边的一个备用兵力,一旦哪边需要,他就带着麾下上阵。
剩下一路孙坚,因为之前的失败太过惨烈,此战并不需要参加。
这样的安排,明面上是一边有八路诸侯,平分盟军,实际上,汜水关这边有袁绍袁术这样的强势诸侯,实力比虎牢关那边要强了不少,而且虎牢关驻扎的敌人更多,战斗肯定更惨烈一些。
看似不公,诸侯们却无人提出异议。
包括公孙瓒他们自己都清楚,自己这八路诸侯的任务,不是击败董卓,攻破虎牢关,而是拖住董卓的大军,等待袁绍他们攻破汜水关。
因此,把精锐,把主要兵力,投入到汜水关这边,是可以理解的。
唯有韩变深深地望了公孙瓒身旁的那人和身后的两人一眼。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主攻的汜水关这边,似乎没有什么作为,反倒是虎牢关那边打出了名堂,最终逼迫董卓挟持汉帝,迁都长安。
而引起这一切的,便是这三人。
只可惜被分到了汜水关这边,不然,还真想看看,三英战吕布的英姿!
ps:鞠躬感谢书友“醉眼笑诸生”的打赏,顺便说一句,历史上,虎牢关和汜水关是一个地方,但是罗贯中写成了两个地方,这里因为用了群雄讨董剧情,就不可能完全跟历史走,蜗壳就只能自己想象,这两个关隘的位置,书友们可以想象一下物理的并联关系,这里用的就是那种方式,两个关卡,攻破哪一个,都可以进入雒阳。
第二十章 局外人()
汜水关下,盟军的进攻如火如荼,八路诸侯,手下士卒有近二十万之多,从战争的号角吹响开始,进攻便没有停止过。
一次进攻受挫,退下来,换一队人马再上。
一个诸侯损失过大,撤回来休整,换一路诸侯再上。
云梯架起了一架又一架,大批大批的士卒冲上去,能回来的只有少部分。
战争异常的惨烈!
西凉军的顽强更是出乎了诸侯们的意料。
原本以为,华雄被杀,西凉军的士气受挫,就算是不弃城而逃,在二十万大军的猛攻之下,也坚持不了多久。
没想到,随着李傕郭汜的到来,战争就变得惨烈了起来。
李傕、郭汜这两个名字,诸侯们也有耳闻,在韩变听起来更是如雷贯耳。
他们在西凉军的影响力不小,韩变知道,等到董卓死后,这两人便成了西凉军中的主要势力。
根据韩变的记忆,这两人成不了大器,他还以为他们没有能力。
如今看来,李傕郭汜最后的败亡,绝不是因为他们行军作战的能力差。
如今,从包括袁绍在内的各路诸侯紧锁的眉头,便能看得出来,这二人在统帅方面的才能了。
汜水关本身是天下雄关,有这两人带着数万大军坐镇,更是成了激流中的一块磐石,岿然不动。
春寒料峭,韩变身上多披了一件长衫,隔得远远的,望着汜水关的情形。
在他身前,韩馥和沮授也是差不多的装扮。
潘凤则是穿着盔甲,不停地走来走去。
那一身盔甲分量可不轻,韩变曾经好奇地试着穿过一次,好家伙,差点没让他闪了腰。
他算是知道,为何潘凤经常更换战马了,那么重的盔甲加上潘凤本身的体重以及武器的重量,战马的寿命不短才怪了。
韩变忍不住说道:“文杰,你那身盔甲那般沉,还这么走来走去,我都为你觉得累了。”
韩馥也忍不住道:“就是,你走来走去,晃得我头都昏了。”
或许是因为韩变在此,潘凤哪怕是面对韩馥,也随便了许多,只见他苦着脸说道:“主公,公子,我这是着急呀!”
韩变、韩馥还有沮授相视一笑,他们都知道潘凤为什么着急。
诸侯们在前面打得热闹,人马是换了一批又一批了,可是他们冀州来的人,却好像被袁绍忘了一般,很诡异地从来没有上过场。
武将的功勋是什么?是敌人的人头。
上不了阵杀不了敌,也难怪潘凤会着急了。
韩变和沮授猜得出来他们为何会被“忘记”。
汜水关一旦被攻破,前面便是一马平川,西凉军无险可守,雒阳唾手可得。
攻下雒阳,诛除董卓,便会天下承平。
到时候,天子便会论功行赏。
问题就来了,赏赐人人想要,可要想得到赏赐,便得立下功勋。
而这功勋,尤其是有分量的功勋是有限的。
最大的功劳,莫过于斩杀敌军大将、攻破坚城以及擒获敌酋、挽救天子了。
总共十八路诸侯讨董,这些有分量的功勋,哪怕只是人手一个都不够分的。
这么多诸侯,你得的功劳多了,我能分到的功劳自然就会少一些。
潘凤斩杀了华雄,已经为冀州军夺下了首功。
如今的汜水关攻防战,如果再让冀州军参战,万一人一个不小心,又拿下了汜水关,那大家能分到的功劳就又要少一大截。
因此,各路诸侯,包括盟主袁绍在内,都下意识地“忘了”冀州军的存在。
讨董的功劳,哪怕是袁绍这个盟主,也眼热得紧。
他们袁家已经有好几代人成为三公之一了,这次讨董,他要是能立下大功,加上盟主这个身份本来就会带来的好处,足以让他也成为三公。
袁家的门楣,会在他手上发扬光大。
有这样的想法,韩变敢肯定,哪怕他们主动找上去请战,也会被推诿一番,理由无非是冀州军是有功之人,不能让功臣还受苦受累,像攻打汜水关这样的“苦差”,就交给其他诸侯好了。
不过,这些东西他们不能说给潘凤听。
潘凤这人,不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