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从整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现在,包括现在站在这里的皇太极,就在天黑之前,他们爷两个的思维还存在于,自己虽然屡次打败大明,但大明这个老大帝国,在他们的眼中,依旧是一个绝对不能撼动的庞然大物。他们所想取得的最终结果,是划山海关和大明成为兄弟之国,让自己的女真人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不再受大明派出去的官吏们的残酷压迫。
因为当初起兵就是因为仇恨,因为大明官吏对自己的压迫,产生的巨大的仇恨,只要自己建立了自己独立的国家,摆脱了老大帝国对自己的压迫,命运由自己掌握,他们已经就心满意足了。
这样的要求不高,所以他们一直在和大明王朝进行着战斗,但每一次战斗,他们有一个绝对的底线,那就是打疼大明王朝,却不能将大明王朝逼得狗急跳墙,以招来大明铺天盖地的决死打击,来实现他们最终的目的,那就是化长城而治。
他们也不止一次的向大明帝国透露出了自己的想法,并且不断的通过蒙古人转达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得到大明王朝的认可,自己就成为他的一个藩属国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事情往往会出人意料,这个大明帝国的确是让人在心中佩服,即便几次打得他们抱头鼠窜,几次让他们岌岌可危,但是这个老大的疲惫帝国,就是咬牙坚决不同意自己提出的条件,而且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不但没有同意自己要求的意思,反倒还咄咄逼人,不断的投入巨量的资金到辽西前线,实行筑垒政策,逐步的向自己推进。
筑垒政策虽然推进缓慢无比,但他对后金的压力是巨大的,在这一点上,不得不公允的说。
后金擅长于野战,万骑冲锋,绝对不是大明帝国那些垃圾军队所能抵抗的。纵观每一次后经对大明的胜利,全是在野战上取得的,而他们对攻城拔地,根本就束手无策,也耗费不起那巨大的人员死伤。所取得的所有城池都是自己用海量的资金,收买那些城内的奸细们里应外合所取得的。
并不是所有的汉人都愿意当奸细,铁骨铮铮的汉人更多,所以这种投机取巧的办法,并不能保证后金的节节胜利。
面对已经快要完工的宁远城堡,竟然让自己的队伍束手无策,这样的僵局必须打破,而打破这个僵局的办法,却让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一筹莫展。
但是转变的机会来了,在收服蒙古人的时候,让大明明显感觉到了压力,在他们龟缩不前的时候,竟然传出来要在辽西蒙古诸部的面前进行一次大阅兵。
这是一个非常新鲜的事物,但是在睿智到皇太极这样的人面前,他们立刻就感觉到了巨大的危险。
蒙古诸部是后金生存所必须依赖争取的,这就是努尔哈赤和他几个儿子不断娶蒙古女子的原因,希望用这个办法,来拉拢蒙古诸部。
之所以费尽心机要这么做,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个就是加大战略纵深。这时候的后金还面积狭小,西面被大明压迫着,南面又出来了一个毛文龙,随时对自己压迫骚扰,而朝鲜人依旧坚定的支持大明,在南方对自己施行封锁。而北面,蒙古诸部依旧尊奉大明为宗主,虽然他们依旧梦想着恢复黄金家族的辉煌,恢复成吉思汗的伟业,依旧不断的向大明发动抢掠和骚扰,但在根本上,他们对后金的压力实在是巨大的,巨大的几乎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再往东去,就是苦寒的白山黑水,一旦抵挡不住大明的进攻,退进了白山黑水之间,虽然可以生存,但就又等于回到了茹毛饮血的状态。
大家在这个花花世界生活的惯了,再退回到那样的状况中去,是绝对不能够忍受的。
在这个四面围困的情况下,必须打开一面墙,让阳光透进来,让大家能够在这封闭的屋子里,能够自由的喘气。
那么唯一的一个方向,就是蒙古。
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女真人对大明的优势就在于骑射,但其实现在的辽东也好,原先的白山黑水也罢,却根本就不产战马,所以,草原蒙古人的战马就是女真人取得胜利,或者干脆就说是取得生存机会的根本,只要拉拢住蒙古人,在他们的手中,源源不断的获得廉价的战马,那么胜利就一直会在自己的一方。
结果这一个战略,不但拉拢了那些摇摆不定的蒙古人,而且还意外地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那就是大明朝廷的紧张。
结果也不知道是哪一个聪明的人,给孙承宗提了一个大阅兵的计划,这个计划相当狠辣,他的目标不是主要针对自己的女真人,而就是为了在避免在野战上打击自己的时候,震慑那些摇摆不定的蒙古。
当时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对这样的情况,真的又是一次束手无策,不过在这个时候,一个让皇太极感觉到天大的机会就落在了自己的眼——大明皇帝唯一的弟弟,大明这一代唯一的亲王,信王要代替大明皇帝,校阅军演阅兵的关宁铁骑。抓住他,那么大金整个格局就彻底的变了。
第578章 野心的养成()
信王,是当今皇上唯一的弟弟,兄弟情深是人所共知,只要抓到了信王,拿着这个人质去做谈判条件,那个天启皇帝绝对会低下那颗年轻的头颅,所以,皇太极立刻抓住了这个关键的节点,施行了这次突击。
同时这一次行动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不管这次行动失败与否,自己这一群人扮作蒙古人,绕道蒙古,从遵化突入,就给大明王朝一个假象,那就是蒙古人已经彻底的倒向了后金,从此以后,蒙古人想要再获得大明朝廷的信任和资助,那他们就简直是异想天开,这是一把双刃剑,无论胜败与否,对后金都是绝对有利的。
至于突进大明的腹心之地的危险,皇太极却没有太过担心,究其原因,还是自己强悍的野战能力,突破燕山山脉,就是河北的大平原,在那里一马平川,自己的骑兵精锐,就可以任意驰骋,打败所有能在野地里阻挡自己的明军。
为此,他说服了年轻的杜度的镶白旗和他一起冒这个巨大的风险。
于是,整个计划就紧锣密鼓的施行起来,因为时间的确是太紧迫了,晋商散布在各地的掌柜,商队,已经给他传来了具体的信王出行的时间表,于是在仔细的研判之后,皇太极准备将截击信王的地点选在了丰润。
丰润,地势平坦一马平川,而且无论是离着山海关的孙承宗还是离着重兵屯住的北京城都有一段不小的距离,按照大明军队行军的速度,从京城到丰润,即便接到告急报告,不做任何拖拉,也要十天赶到丰润,十天,自己所有的目的都将达到了。
这是一个非常大胆和完美的计划,但这个计划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摇摆中的蒙古人,必须同意自己借道蒙古而突破喜峰口,而横亘在这中间的就是蒙古的朵彦部。
但好在林丹汗为了统一蒙古,对朵彦部大打出手,最终逼迫朵彦部暗中投靠了后金,以获得后金的支持,再加上晋商在其中大量的做了工作,许以借道高额费用,当然,这笔钱最终还是要后金出的,不过事情还是谈成了。
于是,皇太极带着杜度,合计正白旗镶白旗两万最精锐的人马,穿过朵彦部草原,在晋商范文斗买通大安口守军的情况下,几乎是兵不血刃地一举拿下大安口,皇太极立刻分兵2000,封锁住整个大安口为自己预留了后路,然后带着大队人马,如潮水一般冲进了河北大平原,冲到了遵化城。
遵化一直是北方的重镇,是北京的门户,在这里有一个游击将军驻扎,还有一个大名的巡抚主掌军政大权,这是北京的北面屏障,可谓是事关大局。
但是可惜,大明的内地太平的太久了,久到即便是如遵化这种帝京门户也忘记了战争是什么了。
原本的驻军规模是2万,结果到了这时候,名额还是这些,但实际的人数已经不足3000,缺额已经达到了17000。
这些缺额,养活了住在遵化的所有官吏,却废弛了整个大明帝都的安全。
就在皇太极17000多人马,突然出现在尊化的时候,城内的所有守将官员,立刻惊慌失措,好在他们还能够及时关闭城门,没有让皇太极顺势拿下遵化城,皇太极多少还是有些遗憾。但是这并不影响大局,于是皇太极在这里,就留下了一千人马,目的就是堵住遵化的大门,隔绝遵化和北京的消息。
有贼兵犯境,这本来是一个大的变局,消息应该很快就会被传到北京去,但是周围知道这个消息的所有人都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那就是他们不知道,围困遵化城的不是蒙古人而是建奴女真,在他们的习惯意识里,这又是蒙古人的小股部队前来打谷草,虽然这一次打谷草来得早了些,也过于深入了,但大家并没有及时向上报。
究其原因就是,在他们认为,这不过是打了就走的,等他们抢完了事情也就过去了。而更可悲的是,周围的官员,包括遵化的文武官员更认为,这事情要是报上去,朝廷一定会责怪自己的失职,而一旦朝廷较真追查下来,那原先的一切龌鹾的东西就都将大白天下,那就不是一个两个官员倒下那么简单了,那将是一大批官员倒下,牵连将是巨大的,大家最好就这样,将脑袋用被子盖上,就当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等蒙古人走了一切也就都过去了。
就是因为这种鸵鸟思维,让皇太极毫无阻碍的南下了,最终,在长安寨,截住了正在东去的信王队伍。
信王的随扈队伍,是英国公京营禁军精锐中的精锐,英国公的三千亲兵。
亲兵是拿着整个军队克扣下来的钱粮供养的,他们不但装备着最精良的武器,吃着最好的伙食,拿着最高的俸禄,而且因为他们的家属也被厚待,所以这些人,也就成了主将的保障,原则上,在战争胶着的时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