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成王败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吴帆徽却没有那么乐观,进入南直隶之后,他的观察更加的仔细。

    老百姓的确还能够勉强活下去,但是只要仔细看,就可以发现老百姓的脸上不存在笑容,几乎都是麻木的,这明显是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迹象,官道两边不少的村镇,庄户人家的房屋,绝大部分覆盖的都是茅草,青砖红瓦的房屋也能够看见,硕大的院落同样能够见到,但不用猜测,那些房屋肯定是属于士绅富户的。

    南直隶的士大夫家族比比皆是,毕竟这里的读书人多,吴帆徽记得穿越之前曾经看过资料,表明大明科举考试做官的读书人,有一半是来自于南直隶,这也导致南直隶士大夫家族数量众多,不少的村镇里面,都有士大夫家族。

    这也是北方无法比拟的。

    南直隶是大明王朝最为富庶的地方,表面看的确是如此,但只要深入其中,就能够发现这里的老百姓,同样是很辛苦的。

    这不禁让吴帆徽想到了一件事情,兴盛于南直隶的东林党和复社等等,最为明确的政治主张就是藏富于民,朝廷不能够增加百姓的负担,他们坚决反对征收商贸赋税,认为朝廷不能够舍本逐末,但他们赞成增加农民的赋税,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东林党人主要就是由士大夫与商贾集团所组成的,正是因为他们不遗余力的维护自身阶层的利益,导致了大明王朝无法收取商贸赋税,应对赋税危机的时候,只能够增加百姓的负担。

    这恐怕是大明王朝败亡的根源之一。

    可以说一直到封建王朝的彻底覆灭,都没有能够很好的解决商贸赋税的事宜,而之后的大清帝国,更是最大限度的阻止商贸经济的发展,活生生的让屹立在世界巅峰的中华帝国,逐渐的堕落,沦落到积贫积弱的地步。

    穿越的吴帆徽,明白这里面的道理,不过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他还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做,还有太多的危险需要闯过,在这个过程之中,稍有不慎,就很有可能粉身碎骨。

    既然穿越了,就需要改变历史,就要努力避免几百年之后那种情况的出现。

第二百三十二章 南京国子监() 
四月二十八日,吴帆徽一行抵达南京城。

    南京作为大明王朝的陪都,曾经的京城,其繁华程度丝毫不亚于京师,若是一定要分类,那么大明京城应该属于政治中心,而南京则是经济中心,从这个层面来说,南京的繁华和富庶,某种程度上面还要超过京城,特别是崇祯元年以来,北方屡屡出现灾荒,加之后金鞑子的劫掠与流寇的造反,无形之中削弱了京城的繁华,而南京则没有遭受任何的影响。

    当然,作为读书人,作为朝中的官员,不管南京城如何的富庶,也没有谁愿意到这里来。

    南京的六部和都察院,基本属于赋闲的机构,整个陪都的中央机构,有一定权力的就是南京兵部尚书和南京户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兼任南京守备,参赞机务,代表朝廷负责整个南方的军事防御,若是南方发生什么动乱,兵部尚书可请旨调动军队予以平息,南京户部尚书则是直接管辖南直隶所属府州县的赋税,尽管说这些赋税名义上也要上缴朝廷,但南京户部可以预算,列出开销,在朝廷同意之后,同样是奉旨予以适当的调配。

    此外还有些权力的就是南京镇守太监以及南京守备勋臣。

    南京镇守太监直接提督南京防务,统管南京锦衣卫,负责南京城池的安全,而南京守备勋臣,则是代表朝廷负责对南京京营的管辖。

    一般来说,朝中大臣被打发到南京六部和都察院等机构任职,要么就是遭受到排挤,或者皇上不待见了,要么就是年纪大了,精力不济,已经快要赋闲致仕了,宗旨来到南京六部和都察院,基本都是靠边站,离开了权力的中枢。

    不过南京国子监的情况不一样,这里毕竟是培养读书人的地方,而且南京国子监祭酒,都是由詹事府少詹事兼任,属于在学术方面德高望重之人出任,身份是很尊贵的。

    十八岁的吴帆徽出任南京国子监祭酒,怎么说都是有些别扭的,尽管说吴帆徽连中六元,可毕竟太过于年轻,资历方面明显不足,故而朝廷这样的安排,在南京还是引发了小小的议论,不少人都在等着这位年轻的国子监祭酒上任。

    陈代明等人在聚宝门外的报恩寺等候。

    其购买的府邸在富贵山一带,这里位于皇宫的后面,紧靠着太平门,从这里出发,步行约半个多时辰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抵达位于成贤街的国子监。

    富贵山一带的环境是比较幽静的,南京府城最为热闹的地方,应该是在聚宝门一带,著名的秦淮河、南京贡院以及南京府学,都是在聚宝门一带。

    作为陪都的南京府城,一样是不允许骑马的,陈代明早就准备好了马车。

    马车从聚宝门进入,守卫城门的同样是南京五城兵马司的军士,他们在见到了吴帆徽的路引之后,迅速让开大道,让大队人马进入到城池。

    吴帆徽没有兴趣关注道路周边的一切,他们要经过秦淮河一带,不过从方位上面来说,聚宝门位于南京府城的南方,相当于寻常城池的南门,太平门则是属于南京城的北门之一,两个地方相聚是很远的,都在城池的两端。

    吴帆徽思考的是到国子监上任之后,应该做些什么事情。

    吟诗作画、附庸风雅这些事宜,吴帆徽肯定是不会做的,这不是他这个国子监祭酒需要做的事情,不管他的资历是不是足够,既然被朝廷敕封为南京国子监祭酒,那就是在其位谋其职,扎扎实实的管好国子监的教学以及考试等等事宜。

    南京国子监监生的主要来源,就是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以及云南等地的有功名的读书人,他们全部都属于生员的身份,至于说正榜和副榜的举人,则大部分部集中在京城国子监读书,这些举人一旦从京城国子监肄业,则可以等待吏部的派遣,成为朝廷和地方官员,而南京国子监主要的任务,说到底就是帮助皇室和朝廷驯化诸多的读书人。

    南京的情况很是复杂,特别是读书人之间,胸怀抱负、眼高手低的读书人比比皆是,而复社曾经的南京金陵大会,更是在国子监产生了巨大的震动,让国子监的诸多监生,思想很是复杂,这让皇室和朝廷的愿望得不到真正的实施。

    吴帆徽此番出任南京国子监祭酒,是不是因为这些方面的原因,皇上或者朝廷是不是想着利用吴帆徽的年轻和冲劲,消除国子监出现的某些不好的苗头,这也是说不清楚的事情。

    四月二十九日,一大早,吴帆徽到南京吏部和礼部去报备。

    这只是一个程序问题,表明吴帆徽已经正式上任,南京国子监名义上属于南京吏部和南京礼部管辖,其实吏部和礼部根本管不到国子监的事宜,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是有什么相关的奏折,吴帆徽都是直接呈报皇上或者是内阁的,不需要经过南京吏部与礼部。

    吴帆徽的报备,在南京礼部和吏部还是引发了些许的震动。

    名义上分管国子监的南京礼部右侍郎毕懋康,亲自送吴帆徽到国子监上任。

    见到的牛人多了,吴帆徽早就没有先前那些好奇与吃惊,眼前的这位毕懋康,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应该是在两年之后发明了燧发枪,让火器的发展朝着前面推进很大的一步。

    巳时,吴帆徽来到了位于鸡鸣山南面的国子监。

    南京国子监的规模相当宏大,这里宋代就是官学,历经宋朝、元朝和明朝的发展,到明朝正是确立为国子监,其规模属于学府之中最大的。

    南京国子监东面到小营,西面到进香河,南面到珍珠桥,北面到鸡笼山麗,东面到西面颜面十里地左右。

    一路上,毕懋康已经简单介绍了南京国子监的基本情况。

    国子监共有房舍一千零八十九间,菜地八十亩,五经博士五人,六堂助教十五人,学正十人,学录七人,其他人员十五人,监生两千二百二十五人。

    毕懋康介绍情况的时候,时不时的注意吴帆徽的表情。

    吴帆徽脸上的神色很是平静。

    明朝的读书人还是太少了,偌大的南京国子监,居然只有两千多的监生,这要是和几百年之后的大学比较,差的太远了,穿越之前的吴帆徽,曾经就读的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总数超过两万人,且还不属于最大规模的大学。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明王朝的基本国策就是讲武以安天下,文教以治天下,这个认识在大明王朝已经是根深蒂固,在南方更是如此,这也导致南京国子监有着不一般的地位,而在这里读书的诸多的监生,参加乡试高中的机率是很大的,能够进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其中有一部分的学识还是很不错的,这些人经过在国子监的学习,参加乡试高中的机率肯定是要大一些的。

    南京国子监在明朝初年的时候,地位更是尊崇,其监生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了万余人,不过随着京城的搬迁,越来越多的生员到京城国子监去读书,南京国子监的地位也就慢慢下降,和以前不能够比较了。

    正德年间以后,京城和南京国子监更是出现了很多的变化,最为主要的变化是监生的类别出现了改变,贡监、举监、荫监和例监开始明确下来,贡监就是府州县衙门举荐的生员前往国子监读书的,举监则是乡试正榜和副榜的举人,在会试落榜之后进入国子监读书的,荫监则是依靠祖辈的功劳和品阶进入国子监读书的,例监则是捐献钱财进入国子监读书的。

    这就导致国子监监生的区别很大,其中举监学识最好、地位最高,学习的年限也在一年到两年左右的时间,贡监其次,荫监再次,例监最差,贡监、荫监和例监的学习时间,至少都是三年左右,若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