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翼王,我知道你为了打开川东根据花费了很大的心血,但你要看到,对于天国来说,真正的压力在北方和东方,东方暂时有忠王坐镇,又有侍王从旁辅助,压力虽大,但却一时无忧,但北方却无有良将镇守,本王早就想挥师北伐,如果可以占据合肥,就可扩大天国的战略纵深,保障天京城的安全。翼王,你可明白本王的苦心?”洪天贵沉声说道。
“臣明白,臣一定竭尽所能,为陛下分忧。”
有了翼王在身边,洪天贵觉得很多事情处理起来变得容易了很多。翼王绝对是天国将领中的大才,最难得的是,此人不但精通军伍,对于政务也极为擅长。攻占湖南之后乱七八糟的事情到他手中被处理的井井有条。
洪天贵本就没有什么架子,觉得翼王有本事就认真向其学习,洪天贵这种谦逊认真的学习态度让翼王大有好感,原本心中的顾忌慢慢消失,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对政务和军旅的心得体会交给洪天贵,让洪天贵无论是在政务还是军伍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
一切尘埃落定,暂时没有战事,洪天贵和翼王率领二十万大军东进,历经数天行军,大军来到南昌。
洪天贵之所以将练兵地点选择在这里而不是南京,是因为南京城空间毕竟有限,而且现在整个天国的国土呈现西多东少,再加上洋人虎视眈眈,随时有可能打破天国海军在长江上的垄断,一旦英法海军长驱直入,天京城危咦!而南昌地里位置处于天国中央,东有江浙作为屏障,西有湖南作为依托,北有长江天险,南方群山茫茫,可谓是安稳之地。洪天贵虽然不会迁都,但却可以极大的提高南昌在天国的地位。
而洪天贵将原本江西总督的府邸征用作为天王行宫,在新编军没有整编完成之前,洪天贵暂时不准备离开。
与此同时,大批的内阁一系官员从天京城抽调,经由海军送往南昌。
对于这些人,洪天贵虽然不得不用,但却举行了一次考试。而且为了尽可能提高这些人的能力,洪天贵按照前世公务员考试的形势,对这些人进行了笔试和面试,面对洪天贵亲自出拟的那些后世心理学方面的问题,这些年轻官员可谓是吃足了苦头。面试时面对洪天贵和翼王这两尊天国大神,有几个人能不紧张?考生的表现更是各异。
当然,是金子到了哪里都会发光,有些人表现确实优秀,即便存在这个时代的局限性,但发展潜力很大。
第一百零四章 天国第一次科举考试()
恢复更新,第一更!
南昌城的这次考试让洪天贵看到了天国官员的严重不足,在和翼王商议之后,洪天贵决定暂时启用满清时期的科举考试。虽然科举有着这样那样的弊病,但是不可否认,考科举的都是些文化人,除了少部分读书读死了的,其他的只要活用还有很大的提高机会。毕竟现在再开展文化普及已经来不及了。
洪天贵没有回天京,而是将开天国科举的事情交代给了内阁。满清的科举制度极为成熟,天国使用起来极为简单。
随着消息的传播,天国所有辖区内的读书人很多都得到了消息了,尤其是天国承认满清时科举学历,一下子让很多秀才大喜。毕竟他们苦读十年好不容易获得的公明自然不想随着天国崛起而丢弃。当然,有一部分读书读傻的读书人对天国科举不屑一顾。他们秉承着饱读圣贤书卖于帝王家的忠君思想,并不听天国调遣。尤其是部分名声在外秀才举人更是在多种场合表示不受天国征召,对于这些数典忘祖的读书人,洪天贵大笔一挥,剥夺他们读书人的身份,永不录用。
制度是现成的,而且在这个时代想找懂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的人极为困难,找懂得科举考试的人却极为容易。部分满清投降的官员之中大部分都精通科举之事,因此在极短的时间内天国就以府为单位筹备了天国第一次科举考试。
半个月后,洪仁轩将天国境内符合条件的读书人的名单报给洪天贵。天国所辖的四省之地,都是文化相对鼎盛的地区,读书人超过百万,有资格参与考试的就有近三十万,截止目前为止,报名参加考试的已经超过十万人。这让洪天贵极为兴奋,也极为重视。
他本想要亲自拟定考题,但却遭到了洪仁轩及内阁所有成员的反对,因为洪天贵拟定的考题根本和科举考试不贴边,那稀奇古怪的考试题目就算是内阁成员都答不上来。如果真的用洪天贵的考题,恐怕没人能够考中。
洪天贵也有些郁闷,这种套用满清科举选拔人才的举动必然会有很多疏漏,而且作为天国历史上第一次科举考试,如果弄成笑话恐怕自己真的要青史留名了。
洪天贵接受了干王等人的建议,找到江南之地的饱学大儒来出题,当然,洪天贵也并不是完全依照他们那种八股式的考试。他在所有试卷后面都增加了三道附加题:
第一题:天国如何才能击败满清?
第二题:天国如何解决百姓吃饭问题?
第三题:天国如何解决财政紧张的现状?
三个问题都没有答案,没有格式,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发挥畅谈自己的想法。
对此,洪仁轩并未反驳,内阁现在掌握了行政大权,面对的就是这些大问题。
考试时间定在一个月后,洪天贵派遣了一个师的新军保障这次科举的顺利进行。
就在天国忙于开展科举选拔人才,满清朝堂之上也因为湖南的溃败而震动。
自从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太平天国是减弱了扩张的速度,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实力衰弱,满清开始在各个战场上占据上风,按照之前的预估,大清朝可以在三年之内灭掉太平天国。但今年以来,太平天国天王易位,新天王洪天贵励精图治,先是在东方战场上袭占了上海,紧接着又正面交战打败了英法联军,紧接着其在安庆击败曾国藩,一通风卷残云的追击作战,曾国藩不但丢掉了整个江西,连带着自己的老巢湖南也被太平军攻占,可以说太平天国的版图一下子超过了鼎盛时期,再次成为满清的心腹大患。
满清朝廷内外惶恐不安。满族大臣纷纷上书请求朝廷治曾国藩祸国殃民之罪,建议取消湘军编制,将曾国藩、曾国荃等湘军主要将领押解进京审问。
也有人建议赐死曾国藩,用曾国藩来杀鸡骇猴,震慑所有前线汉人大臣。
汉人大臣也纷纷上书为曾国藩开脱,两边猛打口水仗,满清朝堂变得热闹的如同菜市场。
同治小皇帝有些被吓到了,平常这些只知道磕头的大臣们吵起架来竟然如此凶悍。同治皇帝不断看着身后的两宫太后,期盼两位母后大人能够快掉结束这场闹剧。
“够了,哀家已经知道情况,老六,这件事你怎么看?”慈安太后故作镇定,但距离他很近的恭亲王奕?却听出慈安太后话语中的一丝颤抖。这个女人被这大事吓的慌了。
慈禧太后一直没有开口,显然一时她也不知道说什么。
“太后!我认为这个时候不是惩罚谁的问题,而是如何挡住发匪的进攻,我们已经失去了江西和湖南两省,不能在再让发匪如此攻占下去了。”恭亲王神色凝重。说实话,湘军溃败对他的打击最大,因为他一直是湘军淮军背后最坚定的支持者,现在大占上风的曾国藩损兵折将,现在更是被切割成两部分别困在湖北和广西,这让本就对湘军不满的满人大臣一个个跳出来落井下石。
恭亲王心中有些悲凉,难道这些满人大臣不知道现在的大清朝是靠着汉人大臣在支撑吗,如果没有曾国藩这几年的浴血奋战,那么太平军恐怕早就席卷全国,他们这些满人老爷能不能全须全尾的回到关外都是个问题。元朝被大明赶到关外的悲剧如果上演,他们可没有大元的好运,因为在关外的北方也不太平,沙俄老毛子一直对满清的祖地虎视眈眈,无论如何他们不能丢了祖宗打下来的江山。
“恭亲王,现在湘军败退,不知道何人可以领兵再战?”慈禧太后沉声开口。不愧是将来统治大清江山五十年的人,眼光确实犀利。
“臣建议……给曾国藩一个机会!”恭亲王沉声说道。他知道此事并不容易,但曾国藩在前期也经历过多次失败,最终他还是凭借自己的能力站起来了。更何况现在满清真正能够独挡一面的方面大员稀缺,那些在京城养尊处优的满人各旗旗主及大清王爷们,让他们参赞军伍还行,真正领兵作战都是外行。
第一百零五章 富查·;景涛()
对于恭亲王的话,反对的大臣心底冷笑,目光看向朝臣中的一人,此人乃是领侍卫内大臣富查·景涛,乃是满清满洲镶黄旗人,一等公、其父是曾经担任工部尚书的富查·博启图。此人职位虽然高,但在朝中却无太多实权,这和其身份有很大的关系。他曾经是咸丰帝临终前任命的顾命八大臣之一,辛酉政变之中,顾命八大臣死的死、贬的贬,他景涛也被削职,本以为步其他人的后尘,两宫太后却放了他一马,还任命他为领侍卫内大臣,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荣宠。对于两宫太后的目的,景涛很快洞悉,并忠实的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说白了不值一提,他之所以被启用担任这个领侍卫内大臣,最大的原因是为了制衡,制衡因为辛酉政变中权势日重的恭亲王奕?。
不过辛酉政变之后,恭亲王受封议政王,又是领班军机大臣,乃是实打实的两宫太后之下第一人,再加上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首的一帮汉人大臣在战场上的表现,可以说恭亲王的地位稳如泰山。
现在作为恭亲王权势重要支撑点的曾国藩出现重大失误,景涛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打击恭亲王的机会。
他上前一步,沉声开口道:“太后,陛下,臣认为不妥,曾国藩领兵不但损兵折将,还丢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