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2003-04-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Rohmer;p。73。
  〔21〕详见China and the West:Society and Culture
  1815—1937;By Jerome Ch'en London:Hutchinson&Co。;1979。
  〔22〕The
  Insidious Doctor Fu-Marchu;By Sax Rohmer;London;Methuen 1913;p。17。
  〔23〕参见Oriental
  Prospects;p。158~159。
  〔24〕〔25〕Master of
  Villainy;p。76~77。p。74。Pvii:“Foreword”。
  〔26〕The Return of Dr。Fu-Marchu;By Sax Rohmer;New York:Pyramid
  1961;p。136;The Hand of Fu-Manchu;By Sax Rohmer;New York:Dyramid;1962;p。111。
  〔27〕Emperor Fu-Manchu;London;1959;p。141~142。
  〔28〕原文注Sifan,指吐蕃,亦作“西蕃”和“思蕃”,系中国古代对西域一带及西部边境地区的泛称。
  〔29〕原译为Kali,印度教女神,形象恐怖。
  〔30〕Arthur
  Ward(沃德)为作者原名,Sax Rohmer为笔名。
  〔31〕《视界》第一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106页。

  “五四”精神传统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 张全之
  一、一个人和一段历史
  有关二十世纪的诸多文化问题,似乎都应该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谈起。这并不仅仅因为“五四”之后的文人有着难以割舍的“五四”情结,更在于“五四”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在时间之河上,“五四”像一个巨大的蓄水池,滚滚而来的上游之水被它拦腰截断,随后又以极大势能倾泄而出,成为中国文化长河中的一个大“湖泊”。“五四”的魅力,来自于一大批知识者结成的联盟。在整个二十世纪,知识者曾结成了各种各样的团体和组织,但没有一个团体或组织具有像“《新青年》阵线”那样的特点:组成这一阵线的成员之间在思想上的巨大差异和他们之间的密切协作形成了鲜明对比〔1〕。陈独秀是老“革命党”,任何时候他都不会放弃对中国政治命运的热切关注;周氏兄弟在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大后方”——日本——浸润日久,通过文艺来改变中国人的精神是他们的梦想;胡适来自有“自由世界”之称的美国,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逐渐改变中国政治,是他提倡文化运动的初衷,所以他始终谨慎地调整着与政治之间的距离。“差异”显示着这一团体内在的丰富性,“协作”使这一团体具有了空前的爆破力:以自由批判为手段,以个体的价值为本位,以思想启蒙为旨归,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凝结成一个新的精神传统。然而,差异既然存在着,就决定了这一群个性“强硬”的知识者们彼此不可能容忍太久,尤其当他们共同的“敌人”逐渐丧失抵抗力的时候,分裂就成为必然。1919年,胡适向他的同伴陈独秀、李大钊发难,指责他们对意识形态的宣传会冲淡文化启蒙的色彩,挑起“问题与主义”之争。在胡适看来,中国知识者刚从孔子(封建意识形态)的奴役中挣脱出来,获得了独立思考的权力,李大钊等却又要投入马克思的门下,成为新的意识形态的“奴隶”,等于从根本上否定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果。李大钊予以还击。之后,他们便各行其道、分道扬镳了。如果说1919年是《新青年》阵线分裂的开始,那么到1921年,这一团体就全线崩溃了。陈独秀、李大钊迅速完成了由学者向政治家的角色转变;胡适以新月社为基础,继续推行他的主张,形成著名的“自由知识分子”阵线,从文化人格上,延续着“五四”的命脉;周作人在1921年被推为文学研究会的盟主。但这时的周作人已无心于人文学者的立场,所以他在文学研究会只是挂名而已,并没有与文学研究会的同仁一起去从事“为人生”的文学事业,而是另辟蹊径,以闲适小品的创作,开创了一片新的文学领地。在1921年,除了上述文人的分化和重新组合之外,尚有新的团体加盟,那就是创造社。创造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2〕。他们的文学活动起源于日本。1921年,他们回国组成创造社,目的是为了开辟一种新的文学传统,以改变被他们视为“庸俗”和“沉闷”的国内文坛。创造社对“五四”文学的加盟和挑战,于有意或无意之中,继承了“五四”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风貌,极大地拓展了“五四”文学的文化空间。鲁迅作为一位对自身命运有着深刻自觉的“孤独者”,在1919年之后,孑然一身彷徨在荒凉、肃杀的“旧战场”上,独自承载着“五四”的全部重量,并以其丰富的文学创作,继续为“五四”传统开拓着通往未来的道路。可以说,在二十年代,只有鲁迅才称得上是“五四”的真正传人。“梦醒之后无路可走”,是他对自身处境的概括。从这一概括中,我们能够看出,他的痛苦不是形而上的思想痛苦,也不是形而下的生活困顿,而是来自于思想与现实之间的强烈对抗。作为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他无法使自己仅仅在现实的功利层面上追寻自己的价值;但作为一位身处苦难时代的人文学者,他也无法使自己像康德、黑格尔等人那样,仅仅在思想的王国中驰骋。鲁迅苦苦寻觅的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将自己固守的思想转化为精神荒原上的“燎原之火”,但他发现,被“五四”唤醒的少数青年,成为旧势力“餐桌”上的“醉虾”〔3〕——清醒地体验着被吃的痛楚,而他是“醉虾”的炮制者。这些“醉虾”除了给“吃人者”带来血腥的欢娱外,没有对“铁屋子”造成冲击,当年在绍兴会馆与钱玄同对话时的隐忧不幸变成了现实。他开始忏悔,并于忏悔中艰难地前行,这注定了他会成为中国“二十世纪最苦痛的灵魂”。
  的确,“五四”之后,没有一个人像鲁迅那样,对这场运动的成功和失败有着如此痛彻肺腑的体验。但对那些操纵中国命运的政客们来说,现实的政治利益超过了一切——一粒子弹可以牺牲一个思想家的头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产生了思想而又不需要思想的时代。鲁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民族在刀枪的驱使下走向“历史轮回”的深渊。
  二、一个传统和两个政党
  “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的新文学以崭新的风姿宣告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开始,但文化启蒙与个体解放的强烈诉求,以及知识分子远离政治的“洁癖”,使新文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盲点,这主要表现在“五四”文学对乱世风云的逃避。二十年代前后不仅是文化、文学急剧动荡的时代,也是政治上乱云飞渡的时代。袁世凯死后,那些重兵在握的军阀们如无首的群狼一般,开始了一个分化组合的过程。1920年的直皖战争,以及1922年和1924年两次直奉战争,伤亡惨重,战区人民也饱受兵燹之苦。“五四”知识分子对这一系列的军阀混战,持远离和观望的态度。以“为人生”为宗旨的文学研究会作家,也没有将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纳入文学的创作视野,他们在“为人生”的旗帜下,看到了“人力车夫”、下等妓女的辛酸,却忽视了在战火中呻吟的广大民众。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文学失去了传统文学的史诗品格:不仅没有出现《三国演义》那样的小说,也难以见到《三吏》、《三别》式的诗歌。文学对重大政治事件的失语,一方面反应了“五四”文学有意远离道统突出个人的自觉追求,另一方面也是对“改良人生”的执着使他们忽视了关注社会。文学有意远离政治,但政治不会轻易放弃对文学的控制和利用,所以,它与政治之间的距离并不以自身的意志为转移。
  在军阀们秣马厉兵、分赃正酣之际,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个当时只有五十来人的团体,因其先进的理论和明确的宗旨迅速赢得了人们的支持,其队伍也迅速扩大,到1925年底,达到一万多人,知识分子成为主体。1924年在俄国的调停下,国共两党开始合作,目的是为了消灭军阀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这一新的政党的出现,给许多参与“五四”和被“五四”唤醒的知识分子指明了一条新的出路。至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成果,开始向中国的政治舞台渗透,新的文化与新的政治开始联姻。但在这桩“姻缘”中,文化是“雌性”的,它对政治的渗透,慢慢会变成对政治的逢迎,最终被吸纳到一个新的阐释框架之中:一边被修改,一边被颂扬。
  1925年11月10日,孙中山先生为“谋中国统一与建设”发表《北上宣言》;11月13日,他抱病偕夫人宋庆龄乘“永丰舰”北上。但不幸的是,在“革命尚未成功”之时,这位“永远的革命者”(鲁迅语)便与世长辞了。孙中山先生逝世前,他的身边一直有一位曾一度倾心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他就是中山先生的秘书戴季陶。
  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独立运动中诞生的,自不免带有民族本位主义的色彩。到晚年,中山先生向传统靠拢的痕迹更为明显〔4〕。戴季陶借此大做文章,极力鼓吹尊孔复古的重要性,似乎不将孔子搬出来,中国革命就不能成功一样。他认为:“在思想方面,先生(指孙中山)是最热烈的主张中国文化复兴的人。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是全世界文明史上最有价值的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要求全人类的真正解放,必须要以中国固有的仁爱精神为道德基础,把一切科学的文化都建设在这一种仁爱的道德基础上面,然后世界人类才能得真正的和平,而文明的进化,也才有真实的意义。”〔5〕这其实是在重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老调。如果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分析,很容易发现这一思想的西化特征。孙中山一生最反对的是在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