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故宋帆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歼敌五千,光复四城!?”赵孟传收到捷报激动万分,这幸福来的太突然,这段时间他就在大帐中喝喝酒、看看歌舞,忽然就这么大一个功劳砸到他头上来了。

    “快请谢少监!”

    “恭喜府君!贺喜府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前军,大破海州!”不一会儿谢昌元就到了,一边进门一边还高声贺喜。

    “哈哈,叔敬来了,前方捷讯,正欲请你润色一篇奏文呢!”

    “呵呵,府君请看!”谢昌元摊开一纸,墨迹尚未全干,正是洋洋洒洒数千言的报捷文书。“方才闻报,职下已经草就此书,府君以为如何?”

    这谢昌元还真有几分文才,捷报才到没多久,已写好报功文书。他还深谙赵孟传的心理,将其大大美化成了一个料事如神、智勇无双的儒将形象。而前方将士克复敌城的功劳则全都写成了赵孟传定策部署、洞明敌情、精心推演的结果。还写他夙兴夜寐,时刻忧劳国事,甚至欲以主将之尊亲临前线,被部下苦劝才留在二线指挥。可喜的是,赖太后、皇帝福佑和祖宗神灵,在主帅赵孟传的英明领导下,周进等将士的奉命执行下,终于不费苦心,大败敌军,光复城池!

    赵孟传看罢,差点被文中的这个自己感动到了,连连称好。“叔敬大才,大才啊!这定策之功,叔敬你也有份,为何不写上呢?快写上,写上!”

    “谢府君,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哈哈,这就对了,送下去誊好,快马送往临安!”

    张镝的原文除了报送前方大捷的消息,侧重点是希望朝廷调动两淮兵马约期行动,同时从海路增兵北上,南北响应,或可一举扭转江淮前线处处被动的局面,至少可以将步步紧逼的元军打乱阵脚,赢得更多部署应对的时间。

    只不过张镝的苦心谋划到了赵孟传这里完全成了一个屁,被谢昌元“润色”后的捷报费了大量笔墨给赵孟传之流歌功颂德,对于张镝的建议则完全删改不用,纯粹是为了夺取功劳而已。无耻之人多有,但如此无耻的也不多见。

    赵孟传的中军大帐距离临安不过百里,露布飞捷半日即到。

    陈宜中得报,其惊喜完全不亚于赵孟传等人,因为他太需要一场胜利了。自为相几个月来,他与王瀹、留梦炎前后两任右相关系不睦,加之内政混乱,外战一团糟,不断的遭到舆论的压力,而且与之前的宰相们一样,被太学生们联名弹劾。太学生刘九皋等伏阶上书陈列陈宜中过失数十条。陈宜中知道后,直接撂挑子不干了,出演了一出弃职出走的闹剧,直到谢太后亲自致书陈母,由他老母亲出面劝说,他才同意回朝继续为相。但人虽然回来了,他原来被批判各种问题一个也未见少,而且更多了,手上的烂摊子也比原先更烂了。

    陈宜中的这出闹剧正是发生在张、胡引前军深入敌后之时,当初他采纳张镝的备虏策,派偏师袭扰,原本并没有抱什么希望,甚至都忘了这件事。这期间,前线战事越发糜烂,元廷那边,伯颜已经朝觐回来,得到忽必烈授意,加紧了灭宋步伐,前锋直指浙西,距离临安只有两百里。陈宜中作为军政方面的主要负责人,当前大宋的这个黑锅还真得由他来背,只得调兵遣将,四处补漏。但江淮前线仍旧连战连败,积年的颓势真不是一手能够挽回的,而这个时候忽然有这么大的一个捷报,对陈宜中而言无异于一根救命稻草,赶紧就抓住了。

    原本按照程序的话,陈宜中需要先派人往前线核定战绩再定功劳,但他急需这场胜利来提振士气,而且他将赵孟传的报捷文书看了好几遍,似乎没有什么破绽,一场胜仗应当是确定的,所以他即刻拍板,先向谢太后上奏,表明浙东义军的功劳,再将捷讯传往各地,鼓舞人心。

    谢昌元拟的这份捷报滴水不漏,将功劳全都揽在了赵孟传及其一帮亲信的头上,而且文字详尽,连战斗细节都描绘的清楚,谁都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这本就是真实的战事,只不过其中的人物做了些变更而已。

    很快朝廷诏旨下达,浙东义军因这场大胜被赐号“忠胜军”,总督军国重事的陈宜中被嘉奖慰劳,赐金二百两;赵孟传奇功一件,加户部尚书衔;连谢昌元、周进之流也各有奖赏,唯独身在前线的张、胡诸军被朝廷遗忘了。

第68章 独面强敌 议撤兵暂避锋芒() 
张镝、胡隶在朝中位卑言轻,功劳被一把抢走,陈情方略更被完全无视。只有需要干脏活累活的时候才会被想到,张镝原本希望与两淮宋军配合行动,但赵孟传压根没有在捷报中提起,而朝廷正自保不暇,只着眼于防守浙西与临安周边地区,既然“忠胜军”有此战力,陈宜中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让这支偏师回军保护中枢。于是急命赵孟传率部往独松关镇守,赵孟传无胆去直面元军的锋锐,又想到了让张、胡的前军回来做挡箭牌,连连下文,一日三催,命令刚在海州立足的部队立刻回师。

    张镝本想让朝廷从海路增兵北上,趁元军没反应过来前打开更大的局面,但等来的不是支援,而是不断催促回军的命令。

    “肉食者鄙,不足与谋!”张镝将手中文书往地上一掷,愤愤说道。

    “又是催我们的回去的?”胡隶见状相问。

    “还能如何!这已是第三封急信,朝廷是打定主意要我们放弃海州,死保浙西了。怎不知浙西的形势全赖江淮,江淮若失,浙西如何能保?朝中衮衮诸公,何以鼠目寸光至此!”张镝递过书信感叹一句。

    “好不容易拿下的海州,就这么弃了?”胡隶丢下急信,面露不甘地问道。

    “海州易攻难守,鞑子大军不日就来,外援不至,徒守无益。但也不能白白便宜了鞑子,走之前总得再给他下点猛药!”张镝一捏眉心,淡淡一笑,将扇子啪的一声打开,轻轻摇了起来。每次心中有了成策,他便是这样的表现。

    胡隶见徒儿如此,心中安定,开怀大笑道:“要得,要得,正要干一场大的才过瘾呢。镝哥儿可是有了方略?我这便喊兔崽子们过来听令!”

    浙东义军被赐番号以后,胡隶、张镝所部也被更名为忠胜军前军。张、胡自领兵北上以来,几次战斗都是完胜,所以其两千人的本部损失很小,反而越打越强。从俘虏中招纳了少量兵员,又接受了海州城内外良家子弟的踊跃报名,正军兵力渐渐增加到了三千余。其中第一、第二营吸收全军精华,各自扩增到八百人。第三营以余下的几百老底子为骨干,增加了一千降卒和新兵,人数达到了一千五百余人。

    于正军之外又新编两营,瞿根带领的二百盐丁被编为忠胜军前军连岛独立营,姚大手下的四五百小刀会会众则被新编为忠胜军前军海州独立营。这两个独立营都没在报给朝廷的兵额账面上,而是完全归张、胡自己所属。其人数都不多,连岛独立营只有二百人,但也给了一个营的编制,因为他们背后有坚实的基地作为后盾,有连岛盐场的几千盐户、八百盐丁,还有鹰集山仙人洞的地利可以为退路,在本地开展斗争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看发展潜力定然还不止一个营。

    海州独立营也是同理,人数不多却素与官府斗智斗勇,平日散居各地为民,闻首领召唤则群聚为盗,虽没有占山为王,但却天然具有地下战线的特征,适合作为一颗暗子,长期隐蔽,待时而动。

    张镝将军队分为三正两翼,三个正兵营三千余人,两个独立营六七百人,手头的可用之兵拢共也不超过四千。而其中真正有战斗力的还是那两千老卒,从平民和俘虏当中招募的一千人虽然也是精挑细选,但在未经实战检验之前,战力都要打个问号的。两个独立营的人马同样没有经过正规训练,还不是堪为依仗的力量。那么满打满算的四千人马就需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了,当然若是将海州全城籍民为兵,强征百姓守城的话,凑起上万人也不难,但这样的乌合之众能有几分战力,又有几分士气?何况那样做势必会让己方才收拢起来的一点民心一朝尽失,而且若是城破,元军必然迁怒于守城百姓,屠城在所难免。张镝不可能冒这个险,有舍才有得,不如暂时撤退。

    部下诸将大都没有这样的远略,一听要撤退顿时就炸了,尤其如褚世尧等人,当初费尽了心机,历尽了辛苦,全凭演技,冒险诈城才拿下海州,现在就这么说放弃哪里能甘心呢。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鞑子还没来呢,哪能未战先怯,自己先逃了?”褚世尧勇则勇已,但有点不守规矩,在军议上就嚷嚷起来,并且还颇有人赞同他的话。

    这让张镝有些不悦,他将扇子一收,正色盯住褚世尧,把这悍将盯得不敢抬头。

    “海州四野都是平原,鞑子骑兵来去如风,阵战你打得过吗?就算打得过你又追的上吗?万一败了,你两条腿逃得过四条腿吗?”张镝的连环几个问句问的人不敢吭声,只有褚世尧还小声嘟囔:“那也不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们还有城池,大不了凭城坚守嘛!”

    说话声音虽小,但因为众人静默,倒让张镝听了个正着。“呵呵!凭城坚守?怎么个坚守法,你倒给我说说!孤城无援,无地利可凭,无民心可据,在这鞑子的腹心之地,等着被困死吗!?”

    褚世尧是犟驴的性子,还想说什么,但胡隶牛眼一瞪,骂道:“没规没矩,还想犟嘴,你晓得个蛋,听军师的!”骂过一通,效果很好,那犟驴立刻就瘪下去了。

    其实张、胡军中虽然团结,还是有一些亲疏远近的,像褚世尧、陈安道等军将是胡隶在昌国亲手训练出来的,自然跟胡隶更亲。而何绍基、李奇等人是张镝从安南解救来的,必然与张镝更加亲近。平日里当然也是与谁亲近就更听谁的话,所以胡隶骂那么一句才对褚世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