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明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ㄖ兀氯S辕、缑氏梁关隘口,挡住屯留险要之路,魏国断绝南阳,楚国兵临新郑,秦国攻打新城、宜阳,则韩国可得,二周可灭,九鼎可取,秦可行帝王之业……”

    “但司马错却认为不然,他认为此时攻打韩国,劫持周王,会招致天下惊恐,若周恐失九鼎,韩恐失三川,周韩便将协力组织合纵,背靠齐、赵,结交楚、魏,与秦为敌。”

    “最后父王听了司马错之议,于是得到了巴蜀之地,最初只是蛮夷之国,如今却成了膏腴之地……”

    说完这件往事后,秦王稷起身扶着亭子的石栏,目光深邃:“当时还未至的时机,如今终于成熟了?”

    “然,大王,臣以为,一代人做一代事,惠王时秦尚忌惮诸侯合纵,故而不敢争天下腹心之地。武王时,不就乘着与赵、宋结盟的机会,夺取了宜阳,打开了秦国东出的道路?如今到了大王,便可以更进一步了!”

    他笑着地说出了自己的计划:“臣其实一直在策划此事,年初时投石问路,借用须贾恐吓一番,魏齐便仓皇逃窜,魏王也急忙遣人请罪,以秦国满意的人为新的魏相,可见魏国畏秦如虎,已不敢与大王为敌,秦若伐韩,魏只会坐观。”

    “东方楚国,遭武安君攻破国都,死伤者至数十万,楚人惊恐失措,窜逃于两淮陈蔡,再不敢西向。楚王今年还将太子送到秦国,表示不敢与秦抗衡,秦国伐韩,楚必不救!”

    “至于燕赵齐三国相攻,更是无暇理会韩国。”

    范雎面露凶恶,用手在自己脖子上比划了一下:“大王,秦国此时比历代先王时都强大,形势也绝无仅有,是时候将韩国放到案板上肆意宰割了!”

    秦王颔首:“丞相之策不错,但有件事却说错了……”

    他站起身,背起手,淡淡地说道:“父王时齐楚尚强,尚且畏惧诸侯合纵,不敢进取中原,只能收取蛮夷边角。王兄时要靠与赵、魏结盟,才敢派甘茂丞相夺取宜阳,战事打了五个月,损兵折将差点半途停止,时候王兄也死于举鼎绝膑……”

    “但如今,天下谁还能与寡人为敌,赵武灵王?被国内奸臣所害。楚怀王?被寡人囚死了。齐闵王?被苏秦欺死了。孟尝君被寡人一吓,只能靠着鸡鸣狗盗仓皇逃出函谷关;燕昭王一度兼并齐国,却身死业废。”

    他如此说着,面色淡漠,仿佛诸侯之君,只是河里流过的水,水里游过的鱼,而他秦王,一直淡淡地看着他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却终究是过眼烟云,只有他秦王,是最后的胜者。

    “寡人已破了五合六纵,天下诸侯无不西首而向,谁敢救韩,就是秦国的敌人,做秦的敌人,便要有死的决心!”

    秦王决心已下:“寡人便听丞相之策,出师伐韩!丞相以为,当攻取何处?”

    范雎热切地指着地图上的两处地方:“臣以为,当以武安君为将,先伐少曲、高平!”

    “晋人自太行以东谓之东阳,自太行以南谓之南阳。这南阳之地,南控虎牢之险,北倚太行之固,沁河东流,沇水西带,表里山河,雄跨晋、卫,舟车都会,号称陆海,周之衰也,晋文公得南阳而霸业以成。这少曲、高平,正是韩国南阳地门户,夺取此地,便可蚕食韩之南阳十余城,与先前夺取的魏国河内两县合一,如此,可断山东六国之脊!秦国大出之日指日可待,大王之帝业可成也!”

第150章 安乐公子() 
八月中旬,赵国邯郸,随着秋收结束,伐燕的大军也从各县集结准备开拔,统帅已定为马服君赵奢。

    作为马服君的儿子,赵括在护送长安君质齐期间表现优异,但回到邯郸后,他的使命就完成了,再度成了闲人,养好伤后便安分不下来,也希望父亲带自己出征。

    赵奢本不愿意,但挨不过赵括的苦苦相求,以及长安君在太后面前极力为赵括请功,只得答应让他随军出征,而职务则是……

    “一个小小的五百主。”

    赵括似乎有些失望,这一日来新建起的“长安君府”与长安君辞别,眼看旁边没外人,便不由抱怨了起来。

    “本以为最少都是一个能统帅千人的校尉,但父亲说我去了一趟临淄,虽尽忠职守,但差一点让长安君遇险,至多能证明自己有将百人之才,于是便折中让我为五百主,将五百人。”

    赵国的军队制度和秦、魏类似,以一千人为基本作战单位,由校尉统领,作战的时候再灵活编制,设将军一人指挥。一个将军负责一军,也就是五千到一万人不等,至于赵奢、廉颇,他们则是十万人的大集团军统帅。

    身为马服君之子却只能为五百主,的确有些刻意打压了,但在明月看来,这已经很不错了,要知道原本的历史上,这场仗应该是田单成了赵军主帅,赵括连仗都没捞到打……

    于是他笑着劝赵括道:“这或许是马服君不想被人认为他是在任人唯亲吧……”

    “更何况,我赵国自从武灵王起,便提倡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廉颇将军,马服君,都是从军中小吏做起的,括子只是将他们走过的路再走一遍罢了。我相信大浪淘沙,始见真金,此番伐燕,就是括子向马服君,向天下人证明自己的机会!”

    一席话打消了赵括心里的失落,再度打起精神来:“是我没有理会父亲的深意,此番伐燕,我一定要立下功劳,让人不敢再轻视我,视我为荫父职的无能子弟!”

    接下来,二人又说了会话,却是聊起了质齐小团队里其他人的近况。

    “也不知舒祺在宫内怎样了?”

    舒祺和赵括一样,虽然跟着明月一起去齐国,但却不是他的家臣。结束使命后,他便回赵国宫廷黑衣侍卫的官署报道,然后接受下一个任务,这是身为黑衣的规矩。

    舒祺本人是很不情愿的,他希望留在长安君身边。

    但明月劝他说:“不管是在宫中当差,还是保护我周全,都是为国效命。”作为左师触龙之子,应当遵从父愿入宫当职,黑衣侍卫是为官吏的晋身捷径,虽然明月觉得,自从跟自己牵扯上关系后,舒祺的晋职之路恐怕不会顺利。

    但他没有点破,让舒祺暂时离开,一来能打消赵王觉得他“结交老臣触龙”的嫌疑,二来也能让宫内有他能用的人。为了缓和与赵王的关系,明月主动搬出王宫,住进了长安君府,一旦宫中有变,便可以让舒祺与庐陵君及时联络,以备不测。

    不过舒祺重新加入黑衣后过的不太顺利,赵王不信任他,没有安排他要紧职务,近期只是做了赵王宫卫的剑术教头,每日带着一群刚入宫的良家子练剑……

    至于鲁句践等游侠儿,正式成了长安君府的家臣,拥有一份职俸,他们的家人也被集中起来,住进了城郊长安君名下的庄园里,过上了地主的生活。

    衣锦还乡的游侠儿们自然惹来邻里一阵艳羡,这正是明月想要的效果,但那些陆续来投的人,都被他谢绝了,现在可不是广招门客刺激赵王的时候。但暗地里,明月正安排鲁句践去筹谋一个大计划……

    说话间,时间过得飞快,眼看日色将暮,赵括也要辞别了,明月便举起了酒敬他:

    “我一个安乐公子,虽然很想与括子一同踏上征途,为国立功,终究不能如愿。也没什么能给括子的,就送你荀子《劝学篇》的一句话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希望这是括子积步积流的一战!”

    说起荀子,明月就有些无奈,齐国一行最遗憾的无非是两件事,其一是终究还是没顺利拜师荀子。其二就是李斯这个机灵的潜力股心思太多,婉拒了自己的邀请,表示他学的还不够多,还要继续跟在荀子身边。

    实际上,李斯拒绝的真实原因是,明月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赵国公子,的确不是心怀大志的李斯首选,结交搞好关系还好说,要他投靠称臣?明月还真有点不够格……

    “当今之世,非但主择臣,臣亦择君。”经过这件事后,明月就领悟了这个道理,他越发感到时不我待,必须赶紧做些什么,让自己起势,变成战国人才眼里的梧桐木。

    但这何其难也,在齐国时,他的赵国公子、太后宠儿身份是一种保护,可回到邯郸后,这个身份却成了他想要做事的最大掣肘。

    赵王丹对他这个同母兄弟,可谈不上友善。

    比起刚穿越时,小半年过去了,明月在临淄得到了名望和一份让赵人铭记的功劳。但赵王也没闲着,他招揽了许多人,如虞信、李伯。

    那虞信乃魏国游士,不仅聪慧,且识别大体明大局,赵王对他言听计从,有此人在,明月连让赵王表现得“失德”“不孝不悌”的机会都没有。而李伯等人,则被赵王安排去郡县上带兵治政,在虞信居中经营下,赵王已经不再是一个被太后屏蔽了一切的傀儡,朝堂上地方上,他的党羽已齐,根基日益加深。明月和他的差距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许多,从正面完全无力抗衡。

    君臣名份已定,这时候仗着赵太后偏爱与之对着干,那是蠢货才做的事。

    明月对外要表现出一位安乐君子的模样,拿着宫里的赏赐广置田宅,纵情声乐,豢养方术士,只与文学稷下之士往来,让赵王没有借口对付他,对内,则要想方设法缓和与赵王的关系,让他放松警惕,使自己有更大的活动空间。

    他使出一招以退为进,先让赵王亲信虞信代为递信,之后又求赵太后安排赵王、他,还有庐陵君兄弟三人吃了一席家宴,席间假装酒醉对赵王哭诉了一番“肺腑之言”,大谈兄弟之情,又指天发誓说自己绝无野心。

    人生在世,全靠演技,他那天言语真挚,惹得赵太后流泪,赵王也意有所动。赵王丹虽为王者,亲情较淡,可毕竟只是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比不了腹黑到极致的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