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近这二十年,整个大明朝的风气就是以骂万历皇帝为荣,不管是朝堂上的还是民间百姓,不骂几句皇帝,这一天的日子都不知道怎么过。
就是魏良臣他爹魏进德,没事的时候在家还骂几句呢,无外乎说这皇爷哪能偏心眼,长子不立立次子的。就是百姓家也不能这样,一碗水得端平。你不能因为大臣们不合你意见,就一天到晚躲在宫里不出来吧,这算什么天子。祖宗江山不要了,国家大事不管了?
老头的话让车上的众人都是深有同感,一个个在那说些皇帝的不是,就连许显纯这位日后的阉党骨干也忍不住说了两句。
这场景,让良臣想到前世看过的一幅图片。
图片上,东厂的公公一脸笑容的看着你:“批评朝廷,可是要杀头的。”
没怎么说话的胖子突然说了一句:“各位,我好像听见番子们是在找从临清来的人。”
嗯?
良臣瞥了眼胖子,想不到他也偷听了。
说来,临清可是好地方。
自打成祖皇帝迁都北京之后,京师的钱粮供应完全依靠运河。至万历年间,京杭大运河已是大明境内最为繁忙的航道,位于运河中枢的临清也成了最为大明繁华的城市之一,有“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之誉。
临清关的税收,在七大税关中也是名列前茅。其余六处分别为浒墅、北新、扬州、淮安、河西务,均是在运河上的税关,只一处九江在南直隶。
临清的繁华,魏良臣是知道的,而且他还知道那本不知道作者是谁的《金瓶梅》,故事背景地就是临清。
胖子的话让车上的人又是一阵猜测,不过最后也没说出个什么来。
车队中午在青县中部一个村子落了脚,稍事休息后便继续上路。
下午的时候,天公不作美,突然风云大变,很快就下起了雨来。
这可苦了良臣他们一干坐三等车的客人,一个个被淋得跟落汤鸡似的。
雨越下越大,这路是没法走了。
车马行的人商量了下,将大车赶到了官道边不远的一座山神庙中。
良臣刚跑进山神庙,就看到张炳和那个少年郎君也随人群奔了过来。
。。。。。。。。。。
谢谢刘爸爸有个小金库100元打赏。
第二十章 河东奴 河西虏()
一 山神庙修得倒挺大,不过却是废弃了的,庙后已经塌了一小半。
泥神像也只剩半截,不知道到底供奉的是什么。
车马行的人对这山神庙挺熟悉,想来从前经常在此歇脚。
大雨将路上的车辆都逼得停了下来,有的选择和车马行的人一起到山神庙躲雨,有的则是就地停在一边,躲在车厢里避雨。
到庙里的大概有四五十人,人数最多的就是良臣所在的王家车行这一群了。
众人在庙里各自寻了地方,或站或坐,一个个皱眉望着外面的大雨。
不知这雨要下到什么时候,雨后道路是否又泥泞不堪,耽误行程。
良臣那车的车夫见客人身上都被淋湿了,便叫了个同伴,在庙里找了些木头和树枝,升了一堆火。
火燃起来后,不少人忙围了上去烘烤身上的衣服。
女客因为不便,只能默默忍受身上的湿意。
虽是六月天,可陡然大雨,清凉降温之余,还是有寒气的。
那个曾出无心之言让许显纯有些郁闷的女童现在就冻得脸色发青,她母亲陈氏将她抱在怀中,边上有人从包袱里拿出件披挂给她娘俩御寒。
良臣身上也湿了,但不想过去烤火,因为人太多了。
许显纯一直站在门口,他比其他人都要着急,距离武举会试还有十二天,要是不能在考试日赶到,他就只能等三年后了。
家里如此反对,要是错过,只怕三年后,再无机会了。只是,天公不作美,非人力可挽,许显纯纵是再急,也只能耐下性子,并祈祷前方道路不要因为雨大发生石流阻塞。
不时有人到门口察看外面雨势,无一不是哀声叹气。
出门在外,最怕遇上刮风下雨。
雨,下得很凶,一时半会是不可能停下了。
渐渐的,站着的人都坐了下去。
庙里也没有什么凳子可供众人坐,便都席地而坐,大家天南地北的互相聊起来,以打发时间。
烤火的人也换了两批,车马行的管事见那女童在母亲怀中还在发抖,担心别给冻着发烧,便张罗起来,要大家让出个位子给这娘儿俩烤火。
带女儿移到了火堆边后,陈氏不迭感谢众人。有人见她母女不易,便问陈氏去京城做什么。
陈氏有些迟疑,不想说的样子。问的人见了,自是不好再问,笑着就要走到一边和同伴说话。这时,女童却道:“娘带我去京城是找我爹的。”
“小姑娘,你爹在京城做什么,叫什么名字啊,说不定我认识呢。”问话那人是个中年人,见女童可爱,不由起了逗弄之心。
“我爹叫高起潜,做什么的?我,我也不知道…”女童抬头看她母亲,想让母亲说爹是做什么的。
陈氏面色微微有些发烫,将头低了下去,小声道:“我夫在京城做些小买卖。”
“噢。”
中年男人点了点头。
女童见他点头,忙问:“大叔,你认识我爹吗?”
“呵呵,不认识。”中年男人笑着摇了摇头,他不想骗这个小姑娘。
女童有些失望,陈氏忙将她抱在怀中,于耳边悄悄说了句话。女童听了,顿时又高兴起来。
旁观众人见了,都是会心一笑。
不远处,魏良臣亦是忍不住笑了起来。
高起潜?
有意思,有意思…
良臣在心头记下这娘儿俩模样,但愿这母女俩要寻的真是那位崇祯年间的大裆高起潜吧。
胖子见雨不会停了,又把马吊拿了出来,鬼迷心窍还想着翻本的张差主动帮着拉人,很快,牌局就打了起来。
良臣闲着也是闲着,便想过去看看胖子怎么做的手脚,耳畔却传来一句不大的声音:“一帮粗人,净知道耍钱。”扭头看去,说这话的是和张炳同行的少年郎君。
良臣有些好笑,人家打牌碍你什么事了,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听到那少年人说话的可不止魏良臣一人,还有许显纯。不过许显纯没理会,看都未看那少年一眼。
少年人是侧着身子和张炳说话,没有发现魏良臣正看着他。
张炳则是看到良臣注视着他们,觉得这少年有些眼熟,好像在哪见过。但怎么也没印象,便不去管,笑着对身边少年郎君道:“旁人的事干你何关系,你且看你的书。”
少年郎微一点头,但没有马上取出书本看,而是拿出一份邸报,指着上面一条消息对张炳道:“蓟急则援蓟,辽急则援辽,学生以为辽按这道制辽策颇是有远见,也可行的很,怎的朝廷却不纳呢?”
邸报是明朝发行的记有军事和政策等事的文抄,类似后世的报纸,一层一级下发,归兵部车驾司主管。
民间可由官府自行购买邸报阅读,以知天下大事。有些地方更是专门安排人手在交通要道,市井繁华之处宣读邸报,以使百姓闻知。
少年郎手中这份邸报就是他家里从县里六房买来的。不过邸报上记载的事情一般都是一月前或两月前的,不是即时信息。在明朝,也做不到当天事,当天就天下知。
张炳在家时识字不多,入宫后为了往上爬,和内书堂出来的那帮狠人竞争,倒是用心跟人读书,认了不少字。宝钞司的公文都能自行处置,邸报上的东西当然也看得懂。
粗略扫了眼少年所说的那条消息后,张炳暗自点头,这件事他在京中时就曾听闻过。
上个月,辽东巡按熊廷弼向兵部尚书李化龙上了条陈,认为眼下辽东最大的敌人是建州女真,条陈上说“今为患最大,独在建奴,将并北关以图开原,而宰赛、暖兔等酋哄然并起,河东之扰尤甚十倍河西。”
所谓河东和河西,乃是以辽东三岔河为界。河东有奴(女真)患,河西则有虏(蒙古)患。
熊廷弼向朝廷奏称河东奴患现在比河西的虏患要严重,明军在河东的辽阳、沈阳、铁岭等地各自孤立,难以相互呼应,万一河东有事,广宁驻军驰援,则河西蒙古诸酋必乘虚而入,所以朝廷应该在河东一合适地方设万人左右精兵驻防,以随时应急。
若不能,则应在山海关屯驻重兵,做为蓟州镇和辽东镇共用的一支机动精兵力量。
熊廷弼身为辽东巡按,上书朝廷自有他的是处,只不过这条陈并没有被兵部采纳,原因是熊的方案耗钱太多,足要三十多万两银子。尔今国库经三大征,哪还有钱来供熊廷弼实施这一计划。
并且,兵部不认同熊廷弼的意见,他们以为河东奴患不过小事,女真内部自相攻伐,难成气候。朝廷只要继续平衡他们便是,大患还是河西的蒙古人。
兵部将这道条陈压了下来,没有当回事。车驾司那边按例登录邸报,如此,天下人方才了解此事,不过看法不一。
张炳没想到这位要去京城国子监学习的少年竟然对边事还感兴趣,有些好笑,放着好好的举人不去考,关心这个做什么。
正要随便说几句应付这少年,风雨中,却有几道身影出现在了众人眼前。
那几道身影很是亮眼,正是“手执绣春刀,身穿飞鱼服”的锦衣卫。
第二十一章 锦衣缇骑()
一 荒郊野岭,漫天大雨,几个和东厂番子齐名的锦衣卫出现,让庙里众人都是惊呆。
不少人从地上站起,愕然的看着那几个锦衣卫。
刚刚摸了一手好牌,正暗自窃喜的胖子一个哆嗦,手中的马吊全掉到了地上。
“哎,这可不行,牌臭你也不能扔了啊!”
张差背对着门口,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