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下,这位老将军还在西南戍守,是典型独霸一方的地方悍将。因为其部自成部属,刘綎又厚待士卒,所以部下皆能死战。
“舍人,我也听说刘将军部下有善战倭兵,俱是精锐。”说话的是李维,他曾经去过西南。
“倭兵不过降兵,如何为善战,又为我大明死战?”田刚有疑问。
原因是什么,其实不需要解释。那些投降的日本兵明白,他们这一生也不可能回到家乡去,所以不如死心塌地的留在明朝,跟着和他们家乡大名差不多的将军干。干好了升官发财,在明朝娶妻生子,成为真正的汉人。干不好,反正这条命也早就不是他们的了。
“起初,朝鲜人深恨倭兵,见我天将收容倭兵,常斥责。至后期,却也有样学样。他们将降倭都安置在朝鲜北部,防卫经常袭拢他们的女真人。我闻这些降倭对朝鲜倒也忠心,作战十分有成效,以至朝鲜国内有破虏,非降倭不可的说法。”郑铎道。
“降倭是堪用,但眼下,我去哪里找这些降倭?”良臣不关心降倭其他事,他只关心这些人在辽东有多少,又在何处。
郑铎道:“舍人莫急,我部下有个叫大岛的,便是降倭出身。他与辽东各地的降倭一直有联系,若舍人可以给这些降倭一些自由,我敢保证这些降倭必定为舍人卖命。”
良臣正听着,忙打断郑铎:“你等等,你是说这些降倭如今被关押着?”
郑铎点了点头:“也非被关,只是在矿里。”
。。。。。。。。。
感谢俺是骨日天100元打赏!
第二百二十六章 舍人的白牌再用用()
辽东明军,每卫即有一铁场,铁场大多位于邻近铁矿山。
不过因为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铁矿,或者说有,暂时没能发现。所以有的卫不得不采取“飞地”形式,在其它卫所内设立自己的铁场。
长宁堡铁场便是海州卫的“飞地”,其归定辽左卫管。
每处铁场,都常年驻有炒铁军士,大致每场有六十人。这六十名军士主要就是负责铁场的安全,以及生产出的铁矿和兵器保管。因此,这些炒铁军士大多是各卫的老弱病残。
一般,一处铁场规模稍大些的,都会雇佣矿工数百人,而较小的铁场,矿工一般不会超过百人。长宁堡这处铁场是嘉靖年间设立的,铁矿资源很丰富。万历二十九年的时候,辽东矿监高淮想将此处铁场吞下,结果没能如愿,为此和李成梁曾大吵过一次。
只是,和其它地方铁场雇佣的矿工都是汉人不同,长宁堡铁场的矿工是倭人。这些倭人都是十多年前明军得胜班师时,从朝鲜带回的,大约有七百多人。十多年下来,如今只剩不到四百人。
刚开始时,这些倭人连汉话都不会说,什么都要靠汉人通事,现在,这些倭人却是大多数都能会说些汉话了。
当年,明军从朝鲜带回很多倭兵俘虏,前后两次出征带回的降倭人数恐怕近万。因此,为了防止这些降倭在明朝境内居心叵测,为害一方,万历皇帝特意下旨命令整编。整编的结果就是至少一半降倭被安置在九边重地,抵御北虏。余下这一半,运气好的被刘綎带到西南,余下的尽数在辽东。
在辽东的降倭总人数究竟有多少,恐怕现在谁也说不清。这些降倭有被安置在军中的,也有在矿中被当成苦力,有的则被将领当作家丁使用。
不是每个明军将领都如刘綎一般,对部下一视同仁。所以,这些年,辽东降倭逃亡之风很盛。而逃亡的倭人又以矿场苦力为主,郑铎手下那个叫大岛由加利的就是长宁堡铁场的逃倭。
大岛从长宁堡铁场逃出来后当了马匪,有的降倭则是逃到海边想找船回日本,结果被当地渔民发现捆绑送官,下场自然苦不堪言。也有一些则是跑到了女真人那里,被女真人收留下来。
眼下,建州就有百多名逃亡降倭,其它各部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蒙古人那边说不定也有。究竟怎么个情况,也没有人知晓。毕竟,明朝是不可能为这些降倭的生存境况做个统计调查,然后发给日本的。
日本方面,其实早就将这些降倭视为死人了。不管是被明军俘虏也好,还是主动投降逃亡过去,这些降倭都丢尽了日本国的脸面。虽然国内这些年也有过呼声,想从明朝和朝鲜那里赎回一些降倭,但因为现在日本国内德川家康正在和丰臣家内战,这一呼声并没有得到什么回应。
郑铎之所以提出降倭可用,原因便是长宁堡就在二十多里外,若是现在赶去,完全可以将人弄来,然后稍加武装,便能成为一支不弱的劲旅。
只要李成梁或者奴尔哈赤不是派出大军追杀札萨克图,那么凭借郑铎手下这些飞虎军及降倭,魏良臣有很大的机率将札萨克图弄到手。
至于怎么弄人,就不是郑铎关心的事了。他已经告诉魏良臣哪里有人手可用,他魏良臣若是弄不出人来,就是自己没本事了。
良臣承认,郑铎的提议很好,因为那些矿场的降倭从前都是日本军队的精兵,在国内打过仗,在朝鲜也打过仗,比起没有上过战场杀人过的普通矿工要强的多。
天时地利人和,天时,良臣知道历史走向;地利,他卡在了札萨克图入关的必经之路;人和,就是李成梁和奴尔哈赤都不知道有他这么一股第三方力量存在。
只要给这些降倭武器,他们立即就能投入战场使用。良臣很心动,但是,这些降倭属辽东都司的铁场,他魏良臣不过一个两殿舍人,凭什么把人弄出来。
“事有轻急缓重,舍人白牌可斩城隍,自也可谕令铁场方面。”李永贞看了眼不远处的沈炼等人,低声道:“李家的威风,舍人用用也无妨。”
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魏良臣轻笑一声,要田刚过去叫沈炼他们出发。
“去长宁铁场?”
沈炼愣在那里,不是说好去沈阳的么,怎么又变了主意去长宁铁场了。
李永贞道:“魏舍人去那有事要办,沈小旗跟着就是了。”
“这…好吧。”
沈炼无奈,这魏舍人如今名头可响亮的很,自打白牌斩城隍逼得城隍不得不下雨后,魏良臣三字就如刮风般传遍了辽东大地。所过之处,百姓均视他为神明,甚至有愚昧之人,都为魏良臣修起生祠来了。
好在,那生祠不过修了几处,看着跟土地庙一样,否则,真修成跟城隍庙那般,这魏舍人恐怕也无福消受。
原先,沈炼或多或少对魏良臣这个小舍人很看不上,一路护送听命只是碍于李如梅将令。现在,对这个能斩神的小舍人,沈炼心里多少也是有点畏惧的。
有些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郑铎唤来大岛,叫他带两人先行赶到铁场,和里面的降倭联系上。田刚也和他们一起去,却是去跟铁场的官员提前打个招呼,告诉他们中书舍人魏良臣大人即将过来巡视。并且,随行的还有内廷李公公。
这一招是李维想出来的,既然要借势,就多借一点。锦衣卫的够不够,不够不要紧,还有内廷的公公呢。
这些都不够,李家人的面子给不给?还不够,那只好请魏舍人如斩城隍般再斩你这小小铁场官了。
铁场,也是有钱粮开支的。
魏舍人代天子出关,身为协办钱粮欠款副使来你铁场公干,就看你这铁场官长不长眼了。
动身时,良臣觉得自己现在越来越别扭了。官,做的是杂流,用的人,也他娘的都是杂流。
但愿,那些降倭能为己所用吧。
………
二十多外的长宁堡铁场,刚刚过午饭的点。一众降倭矿工领了馒头,就着咸菜汤在那咕嘟咕嘟的喝。
这些食物,可比不上家乡的生鱼片和米团啊。
但是,累了半天的降倭们却是吃的很香,一口一口咽着,恨不得再能吃上几个才好。
铁场还算有人性,吃完饭后给倭工们小半个时辰休息时间,一是让他们方便一下,二是则是消下食。不然急赶着进矿干活,难免要伤身。
这倭工可是好力气,干活实在,工钱也少,可不能平白损失了。
有一个九州岛的降倭每天这个点都会唱一首家乡的曲子,但今天他却没有唱,而是很惆怅的看着海的方向。
第二百二十七章 愿为大人效死()
九州的倭兵在日本国内很厉害,擅使长刀,每战必突击在前。
这个降倭叫山本幸二,被明军俘虏前,他是熊本城主、侵朝日军第二军加藤清正手下的旗奉行。这个职务相当于明军的旗牌官。
在随家主加藤清正进攻朝鲜时,山本曾经活捉过朝鲜的顺和君,后来参与夺取全罗道。蔚山之战时,因为腿部中铳被明军生擒。
如今,距离战争已过去十年,山本已经四十三岁。
因为长宁铁场一众降倭中就山本的旗奉行官职最高,所以,铁场让他负责管理降倭。
远离家乡的十年,吟唱家乡曲子成了山本对家乡思念之情的寄托。
今天,他没有唱歌,因为今天是他的生日。
儿子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山本望着海的方向,难过的红了眼眶,他不知道他的母亲是否还活着。
当初,登上开往朝鲜的战船前,他曾跪在他母亲的面前,发誓说一定回来。
可,他食言了。
“山本君,不要难过,我们会回去的。”向山本走来的是一个叫安国寺的降倭,他和山本一样,都是第二军的人,不过山本是旗奉行,他是负责粮草转运的兵粮奉行,在级别上比山本要小两级。大致相当于明军中的哨总。
“回不去了。”
山本摇了摇头,他知道安国寺是在安慰他,可他太清楚他们的处境了。这辈子,他们这些人也不要想回到家乡了。
“不要放弃,山本君!”山本的落寞样子看在安国寺眼里,很是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