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加思索,探身就喝。
孙承宗出奇的相貌震住了想要喝骂于他的飞虎兵队长陈广睿,也让一众飞虎兵们本能的勒马停在那里,却无一人上前。
良臣也被孙承宗的样子惊住了,他不以为此人是那日后二叔都害怕的大佬,只道是京中哪位贵人,本着己方有错,自己理亏,于是抱拳朝对方道:“咱家内官监魏良臣,只因有急事赶往南苑,若有得罪先生之处,还请包涵。”
见那青袍小太监倒是知错,十分知礼,孙承宗的脸色缓了下来,旋即面色一变,朗声问道:“这位魏公公可是于关门军变单马入城,又于那湖广会馆说出寸土不让,寸土必争的前文华殿舍人魏良臣?”
“正是咱家。”良臣也是困惑,这人怎么对他了解的这么清楚的,“不知先生是?”
“我是翰林院编修孙承宗。”说话间,孙承宗就下了马车。
“啊?”
良臣再次愣在那里,一脸古怪的看着孙承宗,半响,重重拱手:“原来是孙大人,久仰久仰!”
孙承宗摇了摇头:“小魏公公从来不曾见过我,何来久仰一说?”
良臣讪笑一声:“但凡是翰林,都是值得久仰的。”
第五百一十六章 反东林大同盟()
太监尊重读书人,是理所当然的事。
良臣是知书达理的人,所以,他真的是久仰孙承宗。
他要不久仰这位大佬,那也枉称忧国忧民了。
孙承宗啊,朱由校的老师。
一个不好的念头腾腾的就起来——要不要想办法把这人干掉,免得帝师将来捣蛋呢。
再一琢磨,没这个必要啊。
帝师手握重兵,最后不一样没斗得过二叔么。
崇祯能成功吃鸡,是因为二叔自废武功,否则,老魏家哪能就这么被灭门呢。
再一想,未来国丈跟皇后娘娘都能提前投机下注,未必就不能把皇帝老师也给拉下水了。
这么一想,顿时看着孙承宗的目光更加亲切。
炽热那种。
要文斗,不要武斗。
不能因为人家牛逼,是政见不合的另一派系大佬,就提前把人给宰了吧。
这真是敬重读书人,他魏公公手刃洪太主时,可没想着要文斗。
民族安定大于天嘛,将动乱的种子掐死在摇篮中,才是智者所为。
……。。
孙承宗不是那种看不起太监的人,他老人家三十九岁方中榜眼,此前二十多年一直走南闯北,是那种务实的读书人。
什么三教九流,他基本上都打过交道,做了天启帝的老师后,更被天启称为我最喜欢的“吾师”,可想其人和迂腐、清高这种形容词是不沾边的。
他刚才恼火是因为京师重地,太监竟敢纵马,现在得知对方竟是那小魏公公,且知错就改,十分谦恭,这印象自然就大大变好。
对于这位前文华殿舍人、现内官监监丞的小魏公公,孙承宗是真感兴趣,这一方面是因为这少年只身匹马就敢进关门平乱,勇气令人敬佩。
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最近京中流传的关于这小魏公公的种种轶事,尤其是少年说,匹夫说、寸土不让说更为人广为传诵。
人要风光的前提是宣传。
对于宣传这件事,良臣始终是关注的。
京中对于他小魏公公的好评除了他自己在楚党那边表现了一番,更多的是有人在帮他推动。
幕后的推手不是张诚,也不是金忠,而是李永贞。
………。。
因受金忠所托,李永贞最近和齐楚浙昆宣等党走的颇近,在劾弹李成梁时,一个反东林的同盟实际上已经有了雏形。
而现在,这个雏形已经变成了一个成形的同盟。
李三才入阁的事最终剌激了五大党派联手共扛东林,在确定李三才于通州大摆宴席,庆祝即将进阁的消息后,齐党首领亓诗教出面邀请了楚党首领官应震、宣党首领汤宾尹、浙党骨干姚宗文、昆党首领顾天峻等人在源鑫居开了个“茶话会”。
会中列席的就有不便外界知道的太监李永贞,他现在完全是金忠和五党的中间联络人。
齐楚浙昆宣五党出席的人物来头都很大,亓诗教是都察院的右佥都御史、官应震刚刚升任户科都给事中、汤宾尹是左春坊左谕德、顾天峻是太常寺少卿。
只浙党方面的姚宗文资历最浅,此人是万历三十五年的进士,眼下任户科给事中。不过,莫看此人资历浅,可他背后站着的浙党两大领袖沈一贯和方从哲。
沈一贯是前任首辅,方从哲则是前国子监祭酒,眼下辞职在家闲居。
前者主办了第一次妖书案,后者则是直接牵进明末三大案的红丸案、移宫案。
因为,万历和泰昌驾崩时,方从哲是首辅。
浙党是五党中实力最强劲的,沈一贯虽然致仕,但影响尚在,且在任期间对东林严加打击,故浙党也是东林最痛恨的一党。
方从哲虽然闲居在家十多年,可一直关注朝堂,沈一贯归乡后,眼见朝廷就剩东林党的叶向高一人独相,故方从哲连上七十余道奏书请求朝廷增补阁员,然而却因东林想推李三才入阁为次辅,非得皇帝答应东林的入阁建议才肯增补,方从哲的上书自是如泥牛入海。
这么一来,原先倒是对叶向高很敬重的方从哲,对东林党的观感就恶了起来。
姚宗文是沈一贯的学生,方从哲对他也很看重,因此成了京中浙党的“话事人”。他在和齐党、楚党联络前,就接到了方从哲和恩师沈一贯的书信,信中二位浙党元老只对姚宗文提了一个要求,就是无论如何也要阻住李三才的入阁路。
而其它四党也被东林日益压迫,朝中官职不断丢失,这种情形下,结盟共抗东林已然是他们唯一且最后的选择。否则,一旦李三才入阁,他们就不得不面临东林的强大打击。
李永贞的背后是金忠,这人是贵妃派,天然的东林敌对者。
虽说因为共同对付“新贵”马堂,金忠不得不和孙暹妥协,以退出司礼掌印竞争为条件,换取司礼监几位秉笔齐心对付马堂,但这是内廷的事,于外朝无关。
反对东林党,是金忠的政治正确。
他发迹于此,断无背叛的道理。
反过来,东林如果完全霸占外廷,金忠等贵妃派的日子肯定不好过,因此他老人家只能一条道走到黑,跟东林死杠。
组建反东林联盟这个提议是李永贞向金忠进言的,实际上的建议人却是魏良臣。
良臣当初在向李永贞谈这一设想时,是借鉴了阉党历史。
想法很简单,于其等五党被东林打得溃不成军,只剩残余势力组建阉党,不如趁他们还有口气时就把这同盟给组起来,这样或许能在天启初年的时候就把东林党打趴,而不是等到四年之后。
四年,可以改变很多了。
李永贞“公事”办得不错,五党大同盟已经成形。“私事”同样也办得不错,只要有机会,这位李公公都会不经意的提上魏良臣的名字,顺便说说这位前舍人、现公公为五党结盟出了哪些力。
楚党方面官应震对魏良臣的印象本就很好,加上这小子还是熊蛮子看重的,也乐得帮魏良臣说几句。
京里的圈子就这么大,五党对一个小太监赞赏,自是传入东林那边。
第五百一十七章 你是帝师,我是帝父()
东林党的大部分人可能不知道魏良臣是谁,但是他们的党魁叶向高知道。
因为,皇帝准备授予这个幸进少年中书舍人的官职,是叶向高给改成杂流的两殿舍人。
除了叶向高,还有一个人通过方方面面的途径打听出了魏良臣是谁,什么来头什么底细,那个人就是东宫太监王安的家臣汪文言。
汪文言迫切想知道魏良臣是谁,原因是这个家伙截了他的胡,使得他现在还得以布衣身份奔走于王安和东林党之间。
若不然,中书舍人就是他。
结果现在,因为魏良臣先了一步,汪文言梦寐以求的中书舍人迟迟不能落实。
叶向高当初改魏良臣的官职,并没有想太多,因为中书舍人是正经科道官,非科举不得为之。
换言之,想做中书舍人,最低也得是个举人功名。
魏良臣是什么,听说中了个府考案首,可这府案首只是半步秀才。
福清相公为人还是很有原则的,他不会容忍皇帝肆意授官的口子在他这里开。哪怕在他之前有过先例,但他不会这样做。
此后,于这魏良臣福清相公并没有过多关注,只以为此人是郑家近人,得庇于郑贵妃这才幸进。
不过,福清相公承认这幸进少年还是有些勇气的,至少关门军变那晚他的表现还是叫人刮目相看的。
再之后,福清相公再次听到这个名字时,是因为金忠。
为了阻止金忠当上司礼掌印,远在无锡的顾宪成和在通州的李三才书信商量了番后,授意京中东林党人邹元标出面说服兵部尚书李化龙,派给事中熊明遇出关任建州左右卫察访使。
用意并非真的让熊明遇察访建州左右卫,而是想查魏良臣这个所谓副使。人是金忠举出来的,出了事金忠自要担着。
熊明遇不是没有办成事,他写了一份奏疏,上面列了魏良臣出关的十八大罪,扣了很大帽子。
归京之后,这份弹章却是没能递上通政司,原因是宫中的斗争形势变了。
金忠主动不争掌印,这个时候熊明遇要再上弹章就失去了意义。
况且,新任辽东巡抚杨镐对魏良臣这个副使赞赏有加,建州方面也偃旗息鼓,甚至还将当初高淮打的欠条都交还了朝廷,这就使得弹劾魏良臣失去了有力攻击证据。
最要命的是,魏良臣突然就净身入宫当了太监。
这让东林还怎么去弹劾。
外朝历年来是对矿监税使屡有抨击,那是因为矿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