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人的死亡,也充满戏剧色彩。
不是病死,不是老死,不是战死,不是意外死,而是吃饱了撑死的!
颜思齐故后,众推郑芝龙为盟主,继续拓垦大业,从而才有了郑家的霸业。
“这个颜思齐细说起来,是没法和甲必丹相提并论的,因为他的船比甲必丹少,不过他在日本也有很多支持者,听说一直参与日本国内反对德川幕府的活动,因而李旦一直想除掉他,为此颁下了赏格,说只要有人能够捕杀颜思齐,死活无论,赏银万两。”陶杰说起了这么一件事。
魏公公心中有数,颜思齐现在闻名,乃是因为悍勇,就好像帮会中的双红花双棍,完全是以能打出名。
但不管是名气还是实力,终是不及东亚真正的扛把子甲必丹同志的。
充其量算是浩南哥,还不够当蒋先生,否则也不用去台湾开拓了。
魏公公怀疑,如果不是甲必丹李旦同志颁下的那个赏银万两“大海追杀令”,可能陶、张二人都不可能将这个福建帮的红花双棍列为海上三大汉人势力之一。
甚至,这位思齐哥真正的实力,都不如他大明提督海事内臣魏公公。
不过,对于颜思齐一个福建人混成日本国内反抗幕府的英雄,魏公公觉得蛮有意思的。
一个汉人,成为日本的倒幕英雄,这戏剧性就好像安倍跑到中国的网络文学网站写穿越小说,高呼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汉家儿郎永不为奴一样。
完全是拿错剧本。
有趣,十分的有趣。
结合从前的汪直,现在的李旦,以及日本国内一直以来对于中华文化的仰慕,甚至可以说是“跪舔”,魏公公认为中日现在还真有成为一家的可能性。
这是有事实根据的,不说儒家文化圈的影响,仅从基因来说。明朝末年,日本沿海的中日混血儿可是以数十万计的。
这些混血儿都是一个建制——中国父亲加日本母亲。
那些中国父亲在本国官府眼里,都是海盗强寇,可在日本人眼中,却是豪杰,是英雄,更是大款!
“傍大款”这个名词可以很好的用在,现在的日本女人以及她们的家族身上。
大量的日本家庭为了利益,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明国来的“大款”,从而出现了数以十万计的中日混血儿。
国姓爷就是这个庞大群体的一份子。
他的母亲,就是日本人。
在其母被清兵玷污后,国姓爷以“剖母肠”的残忍举动向世人宣告——他与满清鞑子不共戴天!
这个举动,很有可能和国姓爷血液中流淌的日本民族性有关。
除了利益因素外,日本国内,对于中国汉人的“基因”也始终是狂热追求的。
自唐代以来,向中国人“借种”可是日本国内包括上层在内的一致认可的风雅事。
这不是野史,最早形成文字记载的是在宋朝。
当时的记载表明,倭国曾大量派船携带其国女子到中国来,看见漂亮的男子便献身,然后生下后代。
当时日本国内称为“度种”。
如此狂热追求以汉人基因改善本国人种,除了中华文化的先进性外,就是日本民族本身的劣根性。
这个劣根性不是民族意识,而是人种问题。
魏公公记得有史料表明,直到德川幕府时期,日本男子的平均身高只有1。55米。这一点,他现在可以肯定没有记错。
因为公公手下那几百倭兵,除了一小部分超过一米六,其余都在一米六以下。如小田只有一米六,真田好些,将近一米七。但如真田这般身高的才十多人。
倭兵是日本征朝正规军、中央军,可以说本身就是日本国内的精壮群体,他们尚且如此,更不提那些乡野农夫了。
导致日本人身高过矮的原因就是佛教。
佛教传入日本后,日本的统治者利用佛教巩固自己的统治,使佛教成为日本的国教。结果,在佛教不杀生的影响下,在此后长达一千多年时间,日本人大部分是不吃肉的。所食多是鱼肉,这种情况下,不管是男子还是女子,自然缺少营养,普遍的个子就较矮了。
再加上对中国的仰慕,日本的女人出现“舔汉奴”这一现象,就再正常不过了。
魏公公前世时,直到明治维新时,日本开始和西方国家有交流时,才发现原来国人这么矮,之后政府才开始劝百姓吃肉。
二战之后,经济开始复苏,生活水平高了,日本年轻一代的孩子身高猛蹿,东洋矮个子这才成为历史。
利益、文化、及相对开放种种因素下,大量中国海盗在日本娶妻生子,一代又一代,子生孙,孙生子,数以十万计的中国人融入日本国内,出现颜思齐这个反幕英雄,倒也能够解释。
或许,在颜思齐等人看来,日本和大明一样,都是自己的国家吧。
那么,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魏公公不认为自己和甲必丹李旦有任何合作的可能,一方面是李旦已经成为东亚的海霸王,实力强大,更有德川家康的支持,以魏公公现在的实力,根本不可能让李旦臣服。除非他魏公公能够说服皇帝陛下,在三大征之外再来一次“征倭”。
这,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
不能让对方臣服,也可能让对方接受大明朝廷招安的。
因为,有汪直的前车之鉴在。
李旦能够崛起的原因就是因为汪直被杀。
汪直的被杀虽然让明军在其后几年迅速解决了东南沿海的倭患,但却也使得明朝官方再难以通过招安这个手段和本是大明子民的海上势力合作。
谁都不愿意成为第二个汪直。
哪怕李旦愿意接受大明招安,魏公公也不可能拿出让他心动的条件。
以李旦的实力,可不是什么参将、游击甚至总兵能打发的。
后来的郑芝龙能够接受明朝的招安,是个例外中的例外,翻遍史书,也找不到第二个郑芝龙了。
想要李旦臣服接受改编,要么就拿出让对方心动的条件,要么就是打趴他。
魏公公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决定打趴这个李旦。
但他的实力有限,所以,他需要盟友。
颜思齐显然是个很好的合作伙伴,哪怕这人也是一条有野心的狼。
但现在,这条狼还没有成长起来。
这便可以合作。
魏公公相信他的橄榄枝,颜思齐一定会乖乖接下。
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甲必丹李旦!
如此一来,就需要一个使者了。
公公觉得陶杰和张安不错,精通多国语言,又对海事熟悉,给洋人打工挣点小钱未免太浪费他们的本领了。
第七百六十九章 大郎,朝廷有任务给你()
吃清屎的叫兽延虫年盟主大佬每天百元打赏,让我激动而又羞愧,自觉更新也要如大佬一样稳定而持久。
………
任何时候,报效朝廷和发家致富都不应成为对立体,反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很多时候,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只有个人利益和朝廷利益高度一致,才能激发民众的无私奉献精神。
魏公公的思想品德很好,也知人善用,用人不疑,他决定给陶、张二人一个“洗心革面”,报效朝廷的机会。
正常情况下,他老人家会先酝酿一番,然后做一番苦口婆心而又慷慨激昂的动员发言,务必要使当事人如醍醐灌顶般对自己的过往感到羞愧,从而坚定为国效力,为大明朝做无私的奉献,直至马革裹尸,人死鸟朝天。
但,这显然不符合公公一直强调的实事求是精神。
对不同的人群,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不能一昧的教条。
讲人情的,我们要和他律;律的,我们要和他讲政治;讲政治的,我们要和讲道理。讲道理的,我们要和他比比谁拳头大。要是拳头比不过人家,那么咱们就坐下好好谈。
以上,俗称看人下菜。
已经成为大明朝高级预备公务员的魏公公乐呵呵的看着陶、张二人,双手击掌,然后两盘堆得整整齐齐的银锭就被摆在了陶、二人面前。
盘子挺大,银锭也不小,看着至少有百两以上。
作为大明帝国内廷首席颜值代表,且是最年轻有为、最勇于担当的太监,绝顶聪明的商业头脑是魏公公迈向人生高峰,绝不可缺的硬件。
此刻,硬件正在促使公公实践最基本的商业原则——想要大大的回报,就得有小小的付出。
两百多两,很多了,至少也相当于哥俩一年工资了。
“这…”
陶杰和张安显然被这两盘银锭搞糊涂了,他们可不会以为只是说些海上的事情,就能轻轻松松把这两盘银锭据为己有了。
二人彼此对视一眼,目中都有困惑之色。
“这银子,你们一人一盘,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是咱家赏你们的。”
魏公公亲切的看着二人,“不过咱家这里倒是有件小事需要你二人帮个忙,却不知你二人是否愿意帮咱的忙?”
说到这,公公漫不经心一顿,随口又说了句,“咱家看你二人不错,也正好咱家如今做这提督海事太监的差事,缺些人手,这事你二人若替咱家办成了,咱家倒是能给你们一个报效朝廷的机会。”
“啊?!”
和魏公公猜测的一样,一听能有报效朝廷的机会,陶、张二人几乎是不约而同的兴奋起来。
魏公公充分理解他们,这年头,替朝廷效力,那是多少人一辈子都在梦寐以求的好事啊!
当然,特种工作不在内,比如魏公公这种。
报效朝廷的潜台词是咱家可以让你们当官。
陶杰和张安是真的激动,要知道,他二人正是因为学无所用,这才不得不在澳门靠给洋人当翻译谋生。收入倒是可以,却常被人轻视。若不是没有更好的选择,他二人也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