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公公,顺着此箭追查,必能知是何人刺杀公公!”一个精于刑名之道的番役上前道。
任何兵器都是有源可溯的,只要查到是哪里产的箭头,自能知道是哪些人在使用,一层层追查下去,凶手无处可循。
胆敢刺杀东厂督公,这刺客胆子未免太大了!
那番役有心向厂公领这任务表现一番,不想魏公公却无意追查此事,反命他去查查最近是否有建州使团或者商队来京。将这些人一一调查清楚,住在何处,都有哪些人,叫什么姓什么,事无巨细都向他禀来。
“是,厂公,属下这就去查!”
那番役躬身领命,带了手下几个校尉立即赶回京中。以东厂的力量要查在京女真人,还不是小菜一碟。
胡元在辽东当了多年马匪,和女真、蒙古诸部落经常打交道,于对方所使用的箭枝有所了解,知道女真人用的箭多是铲型箭簇或倒月牙箭簇,而魏公公手上这种箭更像是大明军中所用,因而见魏公公下令查建州人,便低声提醒道:“公公,这种箭不像是建州人用的。”
“咱知道。”
魏良臣没有多说,要左右随他继续赶往通州。
刺客是谁,魏良臣心里有些底。
箭身所刻“负心郎”三字已经表明对方和他魏公公有瓜葛,而能神不知鬼不觉借此提醒自己的,除了叶赫那个老女东哥外,魏良臣想不到其他人。
但是否是东哥本人所射,他也不敢确定。自打离开辽东后,他和东哥算起来也快两年没见过面了。结合“魏福记”在关外商道不畅及建州已吞服科尔沁一事来看,叶赫部现在的处境应当很危险。因而魏良臣不确定东哥会在这个节骨眼来北京,而且对方怎么知道自个回来了呢。
不过不管东哥是不是在京城,查一查北京城的女真人总不会错。魏良臣不认为东哥是想射死他,那样的话就不会光掉个瓦片吓唬他了。
更大的可能是个信号。
魏良臣不喜欢被动等待,所以他让人去查在京女真人情况,从中分辨出谁是东哥的人。
这样,就能掌握主动权。
他可不想哪天深更半夜,房中再突然摸进来一个拿匕首的人。
………
刚到通州,就有驻于通州的讯兵过来迎接,将魏良臣引至天诚酒楼。
这二人是陈默专门安排在通州负责南北讯道的,手下还有十来个闲散汉,帮着做些小事。
类似这种定点驻扎负责传讯的讯兵一共有八十余,都是原辽东飞虎军出身,精于骑术。
按魏良臣的吩咐,陈默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基本组建了从京师至吴淞口的讯道,都有专人负责,拨予一定经费。
这条讯道不但保证远在江南的魏良臣能够在最快时间内收到朝廷的塘报,以及京中动向,还可以确保魏良臣的任何命令都能在第一时间传递进京。
当然,很多时候魏良臣选择的是“公私”并行,即同样的指令除了在官面的驿站进行输外,私下部署的这条讯道同样也会进行。
只有两条线上传递的指令是相同的,左安门这边的办事处才会执行。只眼下这条“私讯”规模还是比较简陋,未来还需要进行扩编。
在魏良臣的计划中,这条现在归属办处事的情报传递网在未来要移交至大明皇军,由大本营直接负责,并且也不再局限于沿运河传递,而是要在各省各交通要道都要设立情报分所。甚至情报网还要渗透至朝鲜、日本、安南、蒙古西域等地,形成一个强大的情报系统。
如果有可能,将来东厂和锦衣卫也要并入这个情报系统。情报人员发展也要加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兵都要有,和尚道士也是发展的对象,甚至于西洋传教士都可以高薪招募。
总之,要走国际化道路,要打造双一流。
要实现这个庞大计划,就要有大量的金钱投入和支撑。因而,出海已是迫在眉睫,敲诈勒索这种事虽能快速得来一笔钱,但于魏良臣的需求相比,这笔钱就不算什么了。
上楼之后,魏良臣才惊讶的发现杨镐竟然也来了,这太让他意外了。
“老师,您怎么来了!”
便宜老师也是老师,况人家在辽东帮了自己不少忙,所以魏良臣连忙上前行礼。
杨镐摇头道:“可不敢当魏公公这一礼,公公如今可是陛下身边的红人,我这乡野之人哪能当公公这等大礼呢。”
魏良臣可不会因杨镐这话就收礼了,坚持拜了下去。他拜的不但但是便宜老师,更是大明朝七年后的督师经略。
能不能改变萨尔浒之战的结果,还得着力于这位经略。
杨镐习惯性的摸了摸光头,自嘲一笑道:“不想我却是收了个太监做学生,这要叫朝中那帮人知道,肯定又要说我杨镐勾结内侍了。”
“学生虽是内侍,但与老师之间却是清白,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老师又何必介怀呢。”魏良臣也笑着说了句。
“也对,清清白白,有何好说的。”
杨镐可是个直爽性子的人,虽是进士出身,但和那飞虎军统领张虎一样,却是更像武人而不像文臣(太监)。
杨镐不曾多问魏良臣如何从两殿舍人变成了宫中太监,转身吩咐朝蒋方印、王维栋等人看了眼:“你们都见过我这好学生吧。”
“魏公公!”
蒋方印躬身施了一礼,其余杨镐随从也皆是行礼,独那王维栋一脸古怪的看着魏良臣,嘟囔道:“俺是称你为舍人呢,还是叫你是甚鸟公公呢?”
“维栋不可胡言。”杨镐轻声斥道。
魏良臣却哈哈一笑,道:“无妨,咱就是个鸟公公,嗯,准确来说咱是个没鸟的公公。”
“好,那俺就叫你声公公。”
王维栋闷声向前,仔细打量着魏良臣,“俺在辽东混不下去,听蒋先生说你在南边混得风生水起,手下练了支兵,缺带兵的人,俺想着俺一身武艺不能慌了,就跟着蒋先生一起来了,你瞅俺不错的话,就用了俺,要说俺不行,俺就回家种地去了。”
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养虎才能为患()
王维栋这人和被奴尔哈赤列名“七大恨”的尚伯芝一样,都是打过援朝抗倭之役的,有实际参战经验,而且和尚伯芝都是杨镐的亲信,这种人魏良臣肯定是要的。
他猜测杨镐能够亲自来通州,想必也是希望自己这里能够收留他的旧部吧。毕竟他杨经略不是光杆一人,在朝在辽东近二十年,手下不可能没有一帮班底。
如今再次失势,这些旧部去处便关系他杨镐将来能否东山再起了。倘若不闻不问,以后又有哪个愿意听他杨镐号令调遣呢,称他一声老经略呢。
相对于李家在辽东的经营,杨镐显然是横插一杠,李成梁虽已归京,但李家仍牢牢把控着辽东都司,这从杨镐用兵土蛮只能向朝廷上书调麻贵来辽东,而不是和李成梁诸子合作便能看出。
他杨镐哪怕贵为辽东巡抚,也依旧指挥不动李家。先前杨镐倒是和李成梁五子李如梅相处甚欢,且十分看重李如梅,向朝廷保他辽东总兵,希望能借此和李家修复关系。可惜去年李如梅因病去世,让杨镐的努力化为乌有。
想到李如梅的死,魏良臣也是遗憾。
这位李成梁五子不比其长兄李如松差,也是赫赫有名的猛将,神射之技,不下汉李广。如果不是早病而死,七年后的萨尔浒之战明军也不会败的那么惨,至少不可能让李如柏这个废物独领一军。
事实也正如魏良臣猜测,杨镐确是想让魏良臣这边收容他的一些旧部。因为随着他的失势,这些旧部在辽东已然成了张涛和李家的眼中钉,绊脚石,便是他们不主动走,张涛和李家也会逼他们走。
于其被人撵走,倒不如痛快些。正好自个这便宜学生在南边建大明皇军,又是天子亲军,去他那里总比在辽东受气好吧。
他先是笑骂王维栋一声:“你好歹也是个参将,便是在辽东呆不住,朝廷也不会叫你回家种地去,却是在这装什么可怜。”
尔后正色于魏良臣道:“你莫要和他计较,这厮是个粗人,容易得罪人,看在为师的份上,你多包容他一些便是。”
“老师言重了,学生也是粗人,惯不好与那酸臭之人交道,如王将军这种人学生倒是最合得来的。”
魏良臣笑道,你杨镐这个老师好骂妈拉个逼,他这学生动不动也是娘希匹啊。你当老师的能容人,他这学生又凭什么不能容。
只要有真本事的人,魏良臣向来是不问出身,不问脾气,一概大用的。
“你这话倒把为师说的跟个市井泼皮般。”杨镐哈哈一笑,一拍光头,“行了,其余的话为师也不多说,你且和张公公说说吧。”
魏良臣笑着看向张虎,后者忙微一躬身,道:“魏舍人…魏公公,别来无恙啊。”
魏良臣摇了摇头:“张公公看我如今这身行头,就当知别来有恙了。”
张虎一愣,忙道:“近君养亲,公公毅力我等不如。”稍顿,“飞虎军承蒙魏公公关照,我张虎感激不尽,今后便在公公麾下效犬马之劳了。”
“张公公能助咱一臂之力,咱这是如虎添翼啊。”
魏良臣是绝计不会将孔学的事告诉张虎的,这会对张虎也确是要礼重,因为他对飞虎军有一定影响力。
“行了,都坐吧,把正事说说。”
杨镐示意魏良臣坐下,然后朝蒋方印点了点头。
蒋方印立时将情况简短说了,此番愿意南下的除了张虎的飞虎军数百人外,尚有杨镐特意从各矿场抽调的三百余降倭,另外就是杨镐的一些旧部,人数约在两百余。
魏良臣忙问可是都在通州。
“舍人不知,这山海关可不好入。”
蒋方印告诉魏良臣,这些人根本不可能走山海关入关,而是集结在辽东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