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此,蒋方印受命在义州安泰门立“赎回台”,挺进队只要把人带来台下,俱按人头给付实银。
对此,贺世义等义州将领深为担心,认为此举定会遭到建州都督的疯狂报复。
魏公公却不以为然,只要诸将听令行事。
诸将不敢违他这大内来的“阉贼”,一方面配合大明皇军北上宽甸,另一方面则是偷偷往辽阳巡抚衙门和沈阳都司报讯。
这些小动作自是瞒不过魏公公的火眼金睛,他手下可是有田刚带着的锦衣卫的,而锦衣卫在辽东是眼线密布,隔江的朝鲜都有锦衣卫的密探,义州将领的举动岂能瞒过他。
然,不放在心上。
他与左右只言四字,曰“陛下喜边功。”
截至目前,忠义挺进队只有两百多义州百姓参加,这些大多是胆大之辈,不乏土匪强人。人数及实力都较弱小,难以承担某一方面的进攻,因而魏公公只让他们随在大军后面搜缴。
而他则率主力在夺取长奠堡后的次日就向下一个目标小奠堡发起奔袭。
。
wxi7
第二十一章 火熏()
长奠堡的驻军是正红旗牛录,小奠堡的驻军却是正黄旗的,通过审讯俘虏得知,小奠堡的牛录并非是女真兵,而是朝鲜兵,一共有三个半牛录约千余旗兵,另外围绕长奠堡居住的还有一千多朝鲜妇孺。
建州内部又将这些朝鲜兵称为高丽佐领,都是这二十几年建州从朝鲜境内掳掠过来的朝鲜人,有的则是主动投奔。
三个半牛录的朝鲜兵虽隶正黄旗,但三个为包衣牛录,只半个属旗分牛录。统管他们的甲喇额真是一个叫金德庆的朝鲜人,其下三个牛录(佐领)也是两个金姓和一个韩姓。
据长奠堡的俘虏交待,小奠堡的甲喇额真金德庆原是建州的通事,后来主动潜回朝鲜将自己的家人迁过来,从而得了奴尔哈赤信任,遂将旗编入正黄旗,并升其做甲喇额真,并将来归的朝鲜人安置在小奠堡。
奴尔哈赤此举是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朝鲜人来投,同时以小奠诸堡为基地,进一步蚕食朝鲜地盘,壮大建州。
一直以来,奴尔哈赤就对朝鲜虎视眈眈,数十年来不断和朝鲜发生冲突,侵占了不少原归朝鲜管辖的土地,如宽甸六堡再往北的一大片土地原属瓦尔喀部落,此部落和朝鲜关系较近,但奴尔哈赤却通过李成梁向朝鲜施压,命朝鲜人将这一地盘交给了他们。
此后亦不断越境抢掠朝鲜,使得朝鲜方面极为震怒,请求明朝予以制裁,但这些都被李成梁压了下来。
而为了不被朝廷打击,奴尔哈赤也不断上书朝廷表明自己的忠心,甚至在朝廷使者面前发誓道:“保守天朝地界九百五十里,俺管事后十三年,不敢犯边,非不为恭顺也!”
李成梁为什么要纵容奴尔哈赤侵占朝鲜地盘,这自然而然就让魏公公想到了李成梁有意为朝鲜王的意图。
小奠堡由朝鲜旗兵驻守,魏公公也不奇怪,他知道不论是后金时期还是满清时期,八旗都有朝鲜人做官。
如果将纯满八旗形容成一家股份公司,朝鲜人在里面控股大概能占百分之三,汉人控股百分之三十五,蒙古控股百分之二十多,真满州也就是女真人大约只占百分之三十多。日本人也有股份,约摸不到百分之一(逃倭)。
只不过,这个股份公司中女真人占据主导,其余各族是以金字塔方式存在,等级森严而矣。之后的蒙八旗,汉八旗则是这一等级制度的外沿,到了最后,本来杂交的八旗就成了所谓的满州一族。
………。
小奠堡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联经长奠、大奠、永甸、宽甸诸堡的必经之地。夺取小奠就能在同时对其余诸堡形成威胁,因而单从驻军数量来看,小奠是仅次于宽甸六堡主堡宽甸的。
有鉴于小奠的重要性,魏公公是亲自率军奔袭的。
这也是两世为人以来,公公第一次身骑大黄狗…身骑大黄马,亲自带领皇军将士冲锋陷阵。
战前在义州时,公公就强调此次作战的目标主要是人,但行动原则则是要快。
这个快要如闪电一样快,要让宽甸其余诸堡的建州兵在一无所知时,就遭到大明皇军步骑的强力打击,从而瞬间崩溃。
具体方式便是夺取一堡,只以少量兵马驻守、转移俘虏,主力继续北进,以骑兵为先导,速战速决。
海军方面则是不断沿鸭绿江北进,在能够驶入的支流中设立转移点,第一时间将俘虏和缴获物资运回义州。
忠义挺进队则在主力后面进行“清扫”工作,将漏网之鱼打尽,同时承担一部分破坏当地耕作和居住系统的任务。
魏公公强调,必要的时候,要全部烧光。
对小奠堡的战斗发生在午时,正是吃饭的时候。
奔袭的主力是骑兵,一共400人。
其中220名是皇军陆军抽调的骑兵精锐,多为辽东飞虎军。余下是由义州参将贺世义带领的精锐家丁。
战况和魏公公战前推演的如出一撤。
完全不知道前面长奠堡已经沦陷的小奠朝鲜旗兵,在第一时间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当场被斩杀两三百余人。
甲喇额真金德庆惧于明军攻势,在堡内陷入慌乱时竟然跳窗逃跑。约百名朝鲜旗兵随他同时逃奔。
金德庆没敢往通往其余诸堡的大道上跑,而是选择了不远处的一片芦苇荡。此片芦苇荡是片沼泽地,里面的芦苇长的比人还高,人跑进去后躲在其中根本不可能被人发现。发现额真带人跑了后,不少朝鲜兵和妇孺也紧随逃跑,一时间芦苇荡前到处都是携老带子的朝鲜人。
只一韩姓佐领没有逃跑,而是带领部下凭借堡子的地形负隅顽抗,这使得皇军骑兵在短时间内难以腾出手来追击逃跑旗兵和旗民,而且也无法消灭那些躲在屋子里,居高临下的旗兵。
魏公公及时注意到了这一情况,立即传令收兵,于身边的义州参将贺世义道:“残寇不足虑,强攻徒增死伤,当以骑兵追杀溃逃建州兵马,封锁道路,不使消息走漏。至于此间残寇,待步卒大队赶到再行解决便是。”
“是,公公!”
贺世义也知以骑兵强攻那些顽抗的建州兵得不偿失,忙遵令收兵,命其部和魏公公所部骑兵分堵各条要道。
“尔等随我来。”
虽然残寇及溃逃建州旗兵、妇孺尚有很多,但魏公公丝毫不虑战局改观。他纵马奔上一处高坡,负刀在手,当真是横刀立马,豪气冲天。只是方才奔袭之时,他那宝刀却是不曾出鞘饮过人血,豪气之余不免遗憾。
遗憾之余忍不住询问左右:“刚才咱家手刃一贼,尔等可是看到了?”
左右闻言皆愣。
公公好不扫性,视线内却有数兵正纵马挥刀欲砍杀前方逃奔数人,公公不由大怒,纵马飞奔而去制止军士,喝斥道:“咱家再三强调,人是第一生产力,此番北来,宁要活人不要死人,尔等怎能胡乱杀人。”
众兵士俱是惶恐,不敢再挥刀砍杀,只将那些旗民用绳索套了拉回。
公公见状,脸色稍缓,微一点头。继而有兵来报,约有千余人逃入芦苇荡中,难以搜索。
一听有千余人,公公大喜,忙带人前往察看,发现果是一片望不到头的芦苇荡。荡边芦苇倒折无数,不消说,里面不知藏了多少人。
公公命找来朝鲜籍军士前来喊话,要荡中人出来投降,可保证其性命安全。然喊话若干,却无人响应。
“放火熏他们出来!”
公公大怒。
第二十二章 封刀()
感谢“大夏龙雀91”大佬的打赏!
下完放火的命令后,魏公公就把这事抛到脑后去了,因为还在顽抗的旗兵重新吸引了他老人家的目光。
发现来袭的明军突然舍弃他们,转而分据各处大肆掳掠,追击堡民后,据守堡内的佐领韩正泰竟然召集了百余旗兵试图冲出。
在被堵回去后,韩正泰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将堡内的旗民征召起来,发给武器,凭借有利地形阻挡明军。
并且牢牢控制住进入内堡的木桥,两侧的房屋中都部署了铳手,看样子倒像是坚守待援了。
对此,魏公公十分佩服。
他向来欣赏有勇气的人,因而在等步兵大队赶到后,他将一举解决堡内残兵的任务交给了刚刚组建不到两天,由80名女真兵和150名汉民组成的皇卫队。
这些女真兵和汉民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女真兵若兄弟在一处的兄来弟留,父子在一处的父来子留。汉民则是挑选那些家眷在宽甸地区的,并且是主动投女真而非被掳的。
魏公公希望每夺取一堡,就能从堡内原建州守军中抽选组建皇卫队,充当大明皇军的协助部队。
将来还要在倭国、东番,甚至南洋、欧罗巴等地成立皇协队,等到兵力形成一定规模后就要升格皇卫军、皇协军,以为治安战考虑。
长奠皇卫队的两个队长分别是女真人费古伦,此前是佐领麻达礼手下的马甲。另一个是汉民牛柱,原是某死在长奠女真兵家的阿哈。
“拿不下,统统都得死。”
对皇卫军的两个队长说了这么一句后,公公就勒马远远观战去了。之所以远远观战,倒不是公公怕死什么,主要是公公不喜欢血腥味。
在短暂的发愣后,费古伦和牛柱对视一眼,然后咬牙带领各自的部下向着正黄旗高丽兵把守的木桥冲了去。
皇卫队的装备很简陋,他们之中只有一半人领到了披甲,手里也只有十来张木盾,武器以刀、矛为主,弓只有三十来张,没有铳。
而对面的正黄旗兵在经历慌乱之后已经在佐领韩正泰的指挥下稳定起来,构成了防线,并且拥有大量弓箭和少部分火铳,因而第一轮冲锋,皇卫队在付出二三十条人命后被迫后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