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意见?”
年轻气盛的皇帝说的这番话语,让金尚宪和沈器远不由对视苦笑,即便他们心中有着再多顾虑,此刻也不敢当着崇祯面说出来了。和这位年轻的皇帝相比,朝鲜王和国内的那些两班大臣们显然更容易对付的多。更何况,朝鲜抵挡不住后金的入侵,自然也一样抵挡不住大明在朝鲜驻军,与其日后被明军打脸,倒不如现在先应承下来,还能讨价还价一番。
听到金尚宪和沈器远向自己屈服的声音,朱由检的神情终于缓和了下来,这才令吕琦为两人赐座。然后他接着说道:“其他的细节问题,自有冯铨同你们细细商议,朕也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不过有两件事,朕还是嘱托你们的。第一件事么,你们回去之后转告李倧,改革一事不需要他插手,他现在最大的任务是休养身心,好好反思下什么叫做华夷之大防。他要是嫌昌德宫太过喧哗,朕也可以请他来北京安心静养。
第二件事么,朝鲜此前同胡虏签订的盟约,必然是要找人出来负责的,自朝鲜王以下的投降派官员,要全部加以惩处。另外把昭显世子及另外两位大君都送来北京,让他们学习华夏之典籍,免得今后在华夷之防的问题上行差踏错…”
金尚宪听到崇祯要求把世子和两位大君送来京城,顿时想要说些什么,但沈器远紧紧的抓住了他的袖子,令他不得不闭上了嘴。
待到两人离开西苑之后,金尚宪便不由埋怨起沈器远,刚刚为何拦住自己。沈器远则正色对他说道:“金判书难道还看不出来么?陛下召见我们不是去商议的,而是向我们下达旨意的。陛下虽然年轻,但是行事果决之处非是前几位皇帝可比的。
违背了陛下的旨意,我们的性命不过是小事,但是世子和两位大君难道还能不送来大明吗?到时候你要让陛下如何看待世子和两位大君?
须知道,光海君也是有一位儿子的。朝鲜已经经不起再来一场内乱了,我们现在应当做的,是尽量弥补陛下对我朝鲜君臣的猜忌,以免陛下掀翻桌子,另起炉灶啊。”
金尚宪叹息了一声,终于跟在沈器远身后离开了宫门,似乎是默认了对方的解释。
也就在这个时候,几辆四轮马车驶入了朝阳门。马车上阿敏满不在乎的透过车窗向外看去,欣赏着北京城的街道。他身边的宋献策则是看着另一扇车窗,心中不由有些彷徨了起来,“几年过去,京城的变化真是大啊,也不知皇帝见到自己会说些什么…”
在他们身后的另一辆马车上,兀良哈部的首领善巴和两名同伴,看着两边琳琅满目的商店和往来不息的人流,也是快看掉了下巴。“哪怕是沈阳,也没有这么多人和商店啊。”善巴在心里如此说道。也是在这一刻,他越发确定自己救助阿敏投奔大明的决定,果然是没错。
第461章 火药问题及标准化生产()
北京以西,石景山脚下,靠近永定河左岸有一大片被围墙包围起来的大院子,院子周边还有一只部队昼夜守备着。这里便是军器监重地,大明最为重要的五处*制作工厂之一。随着大明军队的武器向着火器化的方向发展,*制作也就成为了军器监最为重要的生产任务之一。
原先在北京城内的*工坊,也就被迁移到了这片空旷的河边盐碱地上。一来这里生产*更为安全,不会因为爆炸事故惊扰平民;二来有永定河的水力相助,许多原材料的碾压粉碎工作,可以尽可能的节约人力,加快制作过程。
作为军器监总监,孙元化一向是每隔一周就要过来住上几日,检验*成品的质量和加工工序有无出现误差,顺便再视察一下附近的炼铁厂和铸枪炮厂。虽然这些工作都是士大夫们最为厌烦的繁琐杂务,但是对于孙元化来说,和这些钢铁、*打交道,可比和那些同僚勾心斗角舒心多了。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孙元化每次来到*工厂都是眉头紧皱,对这间工厂的*产量和质量都不甚满意。但是他却也没把工厂的管事和大工匠叫来训斥一番,因为他知道*产量和质量的双下降,问题并不是出在他们身上。
在皇帝的命令及工匠的研究下,大明的*生产已经进入到了标准化的进程,即除了柳炭、硫磺和硝石三样材料外,不再添加什么增加威力的外加剂了。且这三种*原材料的提纯和配合比,都有着极为明确的规定。这也使得大明的军用*迅速摆脱了质量低劣的名声,成为了质量稳定且威力十足的声誉。
不过*中除了柳炭容易取得外,硫磺和硝石在北方都不太容易取得。其中硫磺现在完全来自海外,如来自日本、台湾及东南亚地区。而硝的来源有三,北方盐碱地的土硝熬制,西南大山里的洞硝,印度的硝石。
三种硝中以印度硝石的质量最好,但是现在一年能运到国内的也不过近千吨。而光是一名新军士兵一年的训练用药也要50斤,20万新军一年的枪炮射击训练就要花去7500吨之多,如果再加上新军战备用药7500吨,那么每年供应新军的*就高达15000吨。
至于其他部队及民间猎手用药约万余吨,外销*3、4000吨,也就是说军器监控制下的各*厂,年生产*任务就是近30000吨。就在六、七年前,大明的*产量也不过才3、4000吨,且质量还参差不齐的很。
30000吨*也就相当于用去22000吨左右的硝,其中的大头还是来自于土硝。但是随着海河水系治理的逐步完成,河北原本遍地的盐碱荒地,现在正迅速的被改造为适宜于耕种的水田。这固然是提升了河北的粮食产量,但也令的昔日最大一处土硝产地正不断的缩减着产量,使得大明*生产变得岌岌可危了起来。
要知道,随着新军火器化配装的完成,也使得*成为了大明军队最为重要的一项物资,没有了*的火器就是一根烧火棍而已。另外,随着大明不断向外贩卖淘汰的火器,也使得*成为了军器监最为赚钱的一项生意。
军器监原本外销*价格为230元每吨,还是第三等的军用*,但是这些*也比欧洲人及东南亚土人自制的强多了。因此现在每吨外销的*已经涨到了460元一吨,就这还是一样供不应求。
至于军器监供应给大明军方的价格,也从178元一吨上升到了200元一吨,光是每年生产的*,其利润就足以养活军器监一大半的人了。如果能够解决硝石的生产问题,那么*生产的**颈也就能够突破了。
孙元化思考再三之后,终于回到*厂的值房内坐下来给皇帝写起了奏折,他在奏折中详细描述了*对于大明的重要性之后,向皇帝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建立强制性的土硝收集机构,强制征购各盐碱地区民众熬制的土硝,以确保军器监的用度;二是希望能够设立一项奖项,号召皇家科学院及民间才智之士研究,如何更有效的制作出硝石,或是弄清楚硝石形成的化学原理。
就在孙元化伏在案上奋笔疾书的时候,距离他数里远的军器监枪炮制造局内,也正进行着一场紧张的测试。军器监副总监毕懋康看着面前方桌上的上百个火枪部件,颇为担心的对着一旁的薄珏问道:“子珏,这次真的成了吗?”
穿着一件短衫,神采飞扬的薄珏毫不客气的回道:“若是再不成,我今日就把这些部件都吃了下去。”
毕懋康赶紧打着圆场说道:“不成就不成,大不了我们重新来过。这玩意可吃不得,还是我一会请你吃合菜好了。”
薄珏也不理会他,只是深呼吸了一口气,便随意的挑拣起了桌上的零件装配了起来。老家在苏州府长州的薄珏,因为对天文、数学和机械制造上的造诣被当地县官推荐给了朝廷,随即被应召到了皇家科学院学习。
放弃了科举,一心只想研究学问的薄珏,顿时在皇家科学院和军器监找到了自己的理想。这数年来,他和毕懋康两人只研究了两件事,如何制作出一把好枪,和怎么实现枪械的标准化生产。
虽然在军器监成立的那一天起,皇帝就要求军器监的官员和工匠们实现标准化生产,并统一了度量衡。但是想要真正实现枪械的标准化生产,却是一个漫长的道路。
薄珏和毕懋康一边优化着燧发火枪的性能,一边将燧发火枪分解成可以大规模制作的各个部件。为此他们两人和工匠还设计出了一系列加工用的机床,从而实现了枪械部件的流水化生产。在这个过程中,两人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生产标准,从而为实现工厂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花费了三年的时间,薄珏对于今天的实验感到信心满满,在他的手中很快就组建好了一支燧发火枪,接着是第二只…边上的毕懋康和工匠们都瞪大了眼睛,看着薄珏手中行云流水的动作,不敢大喘气。
就在组建最后一只火枪时,薄珏突然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毕懋康立刻紧张的问道:“怎么,零件装不上去?是那个地方出了问题?”
薄珏摇了摇头,轻轻对着手上的部件吹了口气,吹去了上面依附的碎屑之后,又重新安装了起来。随着最后发出的“卡塔”声,方桌上出现了五只装配完成的火枪。
薄珏强制镇静的对着众人说道:“接下来就要打靶了,只要能够通过打靶的测试,那么我们的火枪标准化生产程序就算真正成功了。”
毕懋康毫不客气的拿起了一把火枪说道:“还等什么,大家各自拿上一把,去靶场…”
一日之后,孙元化和毕懋康、薄珏的奏折便送到了崇祯面前。看完了孙元化的奏折时,朱由检的神情倒是没什么变化,只是吩咐王承恩照着孙元化的要求批示转给内阁。
不过当他看了毕懋康、薄珏的奏折后,倒是发了好一阵呆。过了许久方才猛的推开椅子站了起来,快步走到阳台前看了好一阵外面的风景,方才心情舒畅的说道:“今天的天气可真是不错。值得喝上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