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倪元璐稍稍停顿了一下,又接着向两位好友说道:“而且,统计局还有一些数据,你们也应该了解一下。

    河北一地,包括京城,到今年为止设立的中小学校已经超过了3400所,在校学生约14万人,每年光是合格的中学毕业生就有2千余人。

    这些人虽然能够识文断字,也能明白一些事理,但他们可不是圣人门徒。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虽然基本会从事工商业,可也有少数人会以进入各所大学及成为官府吏员为目标。

    仅仅以河北一地,每年毕业的中学生就有这么多,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虽然大多不及河北地区之多,但是合计在一起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你们有没有想过,当这样一个非圣人门徒的读书人群体继续增长下去,今后这个朝廷,这个国家,究竟会由谁来说了算?”

    听完了倪元璐忧心忡忡的言论,黄道周和郑鄤两人也是一时无话。郑鄤倒也罢了,他在外荒废了这么长时间,对于朝中政局本就了解的不够深入。若非如此,他也不会仍旧停留在和年轻士人相当的政治水准,把驱逐朝堂上的阉党余孽当作了目标。

    而到了倪元璐和黄道周这两人面前,驱逐朝中奸邪小人不过是一种政治手段,真正的目的还在于驱逐了奸邪小人之后,他们想要做的事。

    在参加这场宴席之前,黄道周其实还是想要保一保王韩如,稳定住当前的局势,从而让内阁可以专心恢复国家元气的。但是听取了倪元璐的这一番话语之后,他就不由有些动摇了。这并不是他否定了自己之前的想法,而是他感觉到自己似乎已经难以阻挡倪元璐等人的行动了。

    黄道周思考了许久,方才向着倪元璐回道:“汝玉兄方才之言,也是为了我们这些读书人和朝廷的未来考虑,我本不应该有所质疑的。不过年兄你有没有考虑过,如果陛下并不愿意支持我们的话,这场斗争我们恐怕是没有什么胜算的。以陛下的年纪,我们这些人失败之后,恐怕余生就只能悠游于泉下了。”

    倪元璐沉默良久,方才开口言道:“以眼下之局势来看,争一争还有一线机会。若是不争,我们恐怕就要被后辈视为罪人了。难道我们要坐视一干唯利是图的小人和鼓吹奇技淫巧的旁门左道之辈充斥朝堂吗?

    更何况,今上虽然聪明能干,能够以一己之力压制住朝堂上的各方力量。可是除了神宗皇帝可算长寿之外,其父、其兄皆在壮年而逝。我们也得想一想,若是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朝中大权落入这些小人手里,国家还能保持现在的稳定吗?”

    倪元璐如此露骨的话语,终于让黄道周和郑鄤两人微微变了脸色。黄道周不得不打断了对方,岔开了话题说道:“咱们还是说一说,如何从王韩如一案入手的问题吧…”

    就在倪元璐、黄道周等三人密议的时候,崔呈秀也正在拜访工部尚书吴淳夫。虽然过去吴淳夫发迹,乃是依靠着崔呈秀为其引荐于魏忠贤,从而令其成为了阉党骨干。

    不过随着崇祯登基之后,所谓的阉党集团也算是风流云散,而逃过了政治清算的吴淳夫自然不会再继续抱着阉党的招牌作死。因此在崇祯元年之后,他就固守着自己在工部的这一亩三分地,绝不再同原先的阉党骨干们联络,这种老实的姿态总算是赢得了崇祯的认可,让他能够安安稳稳的混到了今天。

    就吴淳夫自己来说,他是想着要把这个姿态保持到退仕的,以他的年纪来说,也就剩下一年半载的时间了。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他想要安安稳稳的混到退仕,不过别人可不这么想。

    对于崔呈秀的上门,吴淳夫有些出乎意料,但又不能不见,毕竟对方当初也可算是发掘自己的伯乐了。

第797章 京华烟云七() 
崔呈秀这一次的登门拜访,自然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自从崇祯登基将他和魏忠贤赶出了京城,所谓的阉党其实也就风流云散了。相比起接收了阉党大部分势力的黄立极,吴淳夫这位昔日的阉党骨干就低调的多了。

    但是,谨守着工部这一亩三分地的吴淳夫,到了今日却已经成为了朝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因为工部已经成为了科学进步党的大本营,和盘踞在礼部的新东林党并称为朝中的两大势力之一。

    在崇祯元年之前的朝廷里,官员本人的声望及其同皇帝之间的亲密关系决定了朝中的权力格局。否则顾宪成也无法以一个区区吏部文选司郎中而左右朝中官员的任免,并试图操纵执政大臣的任命了。而严嵩父子也仅仅因为获得了嘉靖的信任,就肆无忌惮的操纵朝政达数十年,并不管他们身居何职。

    这种任人唯亲和依靠私人关系掌控公权力的方式,本身就是封建王朝的政治特色。不过对于崇祯来说,这样的施政方式显然是难以容忍的。因为这意味着权力的失控和行政效率的低下,更换一名执政大臣,也就意味着要清除掉一群在他身后的官员,因为其他人根本使唤不动这些官员,反而要受到这些官员的掣肘,这也就是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

    在农业社会中,这样的政治斗争方式乃是常态,也是统治者所默认的政治规则。所谓门生故吏和座师弟子,也是这种政治形态的外在表现。

    当然,以后世的唯物主义观点来看,这也是小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形态的客观规律。毕竟在小农经济的社会中,农业的结余一共就这么多,能够供养的勋贵官僚是有上限的。但是勋贵和官僚家族的人数,在和平时期的增长却是没有尽头的,为了保存自己家族所占据的阶级地位,就只能通过和平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战争时代的王朝更替来淘汰那些多余的统治阶级人口。

    对于某个来自后世的灵魂来说,这样的行政架构无疑是难以接受的。所以在他登基之后,就一直推动着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给这种数千年不变的封建体制注入了一些工业时代的气息。

    这便是先以内阁职能改制和新设国务会议集中朝廷的权力,提高朝堂上的决策能力。接着便是梳理六部职能和中央及地方官府的行政承接,一是分散内阁和国务会议的行政权力,二便是为了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应该来说,集中权力这一部分其实还是比较顺畅的。比较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统一全国之后就将一切权力收拢到了皇帝手里。如果不是明成祖朱棣搞出了一个内阁制度来,官僚集团想要干预皇权几乎是无计可施的。

    虽然在内阁制度成立以来的这两百余年中,官僚集团中的历代精英不断拓展内阁的权力,甚至出现过张居正这样凌迫皇帝的真正权臣,可是内阁依然是无法同皇权相抗衡的。从张居正死后,万历轻而易举的就夺回了权力,就足以证明大明的内阁制度是极不完善的。

    由是,对于崇祯登基后改革内阁职能和设立国务会议集中朝廷执政权力一事,文官们采取了乐见其成的默许态度。因为在这一体制改革过程中,损失较大的并不是官僚集团手中的权力,而是原本难以限制的皇权。

    虽然在主观上,这一制度上的改革加强和放大了崇祯手中的权力。但是在客观上却是完善了内阁制度,从而让内阁在法理上拥有了抗衡皇权的名义。毕竟在过去,内阁乃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助手,而现在则变成了向皇帝负责的行政机关,这两者之间的地位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由此而带来的另一个影响便是,内阁首辅真正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文官领袖,虽然难以同汉唐时期的丞相相比,但是已经能够令其在皇帝面前保留其独立之人格,这便让首辅之职位更加炙手可热了。

    虽说此前崇祯许诺崔呈秀,当钱谦益任满之后,会支持其成为下一任内阁首辅。但是随着内阁制度的完善和国务会议的地位不断上升,崔呈秀发觉皇帝的这个承诺变得越来越缥缈了。

    这并不是说崇祯想要反悔,或是说崇祯的权力变小了,而是在内阁首辅地位的不断上升之后,阻止他登上内阁首辅的力量变大了。

    崔呈秀虽然在后金入关一役中表现出色,替皇帝稳固了蓟州地方,从而使得朝廷大军能够在地方的配合下逼退了黄太吉,获得了复起的机会。可他毕竟是朝中上下默认的,同魏忠贤齐名的阉党首领,也因为承担这个责任而被迫退隐乡间。

    虽然皇帝将他召回了朝堂,但不管是执政的黄立极等人,还是在野的前东林党人们,都拒绝让其再次回归到权力中枢来。被朝中主流势力边缘化的崔呈秀,不得不接受了崇祯的提议,接下了得罪天下士绅的土地改革事务。

    土地改革事务虽然让他更为恶名远播,但是却也成功的让横下一条心的崔呈秀,重新在朝堂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不过这也令崔呈秀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令其成为了拥有大量土地的缙绅们的眼中钉,被痛恨的程度和当初力主清丈天下田亩的张居正不相上下。

    而崔呈秀的恶名太著,也使得他数次想要申请加入科学进步党,都被对方给婉拒了。到了崇祯十三年,只要智慧在于中人之上的官员都能够看得出,不管由谁来接任内阁首辅,如果不能得到科学进步党或是新东林党之一的支持,这个首辅的位置也是相当难坐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就是因为六部职能和中央及地方官府的行政承接改革,使得部门的组织制度终于压倒了官员个人的声望和关系,成为了行政权力实施的保障。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其实也就意味着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彻底压倒了个人所拥有的资源。

    就人类本身而言,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获得一定的物质资源。所以当一个人想要支配另一个人时,最好的支配方式不在于双方之间的感情有多深厚,而在于你能否掌握对方所需要的物质资源,人可以背叛自己的感情,但决不能背叛自己的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