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南面的明国…现在不说也罢,他们都快把手伸到我的汗宫之内了。睿亲王,我找你过来,就是想要听听你的意见,对于明国张起的这张大网,我们究竟应该从何处开始破局为好?”
对于黄台吉抛出的这个大问题,多尔衮一时陷入了沉默之中,这大约是他有生以来遇到的第二大难题了。这第一难题自然是当初天命汗去世,母妃被逼殉葬的时候,他和弟弟应当如何选择才能保全自己性命的问题。
不过眼下黄台吉这个问题看似不如从前那个问题那么凶险直接,可是熟悉黄台吉性格的多尔衮却知道,这个问题答的符合不符合黄台吉的标准,同样关系着他的性命前途。
斗到了豪格这个准太子,迫使对方最大的支持者代善大贝勒陷入半隐退,看似朝中他已经一家独大,仅次于黄台吉的地位了。但是多尔衮知道,他的风险才刚刚开始。
就后金立国以来,凡是成为第二号人物的个人或是团体,基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比如天命汗时期的广略贝勒,代善和大妃阿巴亥联盟,天命汗去世之前的大妃阿巴亥,黄台吉接任大汗之后的三大贝勒,这些人或集团没有不被汗王和朝臣们联合打击的。
哪怕是同黄台吉关系亲密的岳托,和亲生儿子豪格,只要威胁到了黄台吉的地位,也是要被其毫不留情的打压的。像他多尔衮不就是为了平衡岳托、豪格两人势力过大,而被黄台吉特意扶持起来的么。
也就是岳托死的太快,才能得一个善终。否则在黄台吉收拾了莽古济格格之后,依旧袒护其女的岳托,显然就是下一个被黄台吉打压的对象。而作为黄台吉的一枚棋子,他不得不出头把豪格…代善一党给打压了下去,然后就坐到了现在这个为上下所忌的位子上。
多尔衮知道,他坐上这个位子之后迟早是要被黄台吉收拾的。只不过现在诸贝勒中一时还找不到能够牵制自己的对手,而黄台吉还需要自己配合掌控朝政,所以对方现在才会对他表现的这么亲密。
一旦他的才能不足以负担现在的位子,又无法为黄台吉所用,那么下一个取代自己的人选就会脱颖而出了。而他的下场,也绝对好不过前人。
所以多尔衮在这位兄长面前,还是要竭尽所能的展现自己的能力,让对方能够多容忍自己在这个位子上多待上一阵。毕竟黄台吉的年纪已经不小了,而他从自己那位嫂子的口中也足够了解了对方的身体状况,知道对方少则3…5年,多则7、8年,身体也许就要垮下去了。
一旦出现了这样的状况,黄台吉就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后事了,没有自己的支持,他这几个儿子就难以抵抗长子豪格的争位。而豪格这些年的表现已经证明了,一旦让他上台,几乎就等于废弃了黄台吉这十余年来的心血,好不容易从各贝勒和八旗重臣手中收揽来的权力,必然会在他手上退回去,恢复为过去的八旗共治格局。
对于黄台吉来说,这样的变化肯定是无法接受的。因为这无疑否定了他登基以来的所有作为,让他这十余年的殚精竭虑变成了一场笑话,更是把大清带向了不归路。所以两权相害取其轻,哪怕自己有可能在其去世之后独断专权,黄台吉也是要把后事托付给自己的。
所以,对他来说最为重要的,还是要争取时间,让黄台吉不要对自己这么快动手。虽然多尔衮没有黄台吉要带着满人入主中原的宏愿,但他也绝不是在机会来临时不敢伸手的代善,和性格扭扭捏捏的豪格。
因此一打定了主意,多尔衮也就毫无保留的向黄台吉诉说道:“臣弟以为北面的黑龙江,东北面的乌苏里江地区,都是穷山恶水,人烟稀少,地方广大的地区。
想要派兵征讨这些地区,少了不济事,多了难以解决口粮问题。当初父汗之所以能够带兵征服这些地方,一来是父汗亲自挑选了精兵猛将出征,众人不敢有所懈怠;二来是当初那些部族未曾想过我国会出兵攻打他们,所以一时无有准备;三是这些地方的部族器械不精,缺乏铁器与我满洲勇士对抗。
但是自从明国从海上绕道沟通这些地方之后,不仅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兵甲器械,还传授了练兵作战之法。这样一来,这些野人也勉强可于我八旗兵一战了。而且明国还在黑龙江河口及海参崴、双城子等地建筑城池,我国军队跨山越林而去,岂能携带什么攻城装具,面对这样的城池,如果久攻不下,到时军队能够完整的撤退回来都是一个问题。
此外以大清现在所面临的外部局势,汗王你岂能长久的离开盛京,去往这样的边远之地督战用兵呢?所以,这一方地区还是应该以坚守为上,把那些边境地区的部族迁移到内地来,以绝了对方的骚扰。”
多尔衮说到此处略略停了停,小心观察了黄台吉一眼,发觉对方微微颔首,似乎是赞成了自己的想法,这才松了口气接着说道:“至于东面的朝鲜,其实就是一个墙头草,大清强他们就会倒向大清,明国强他们就会倒向明国。
别看朝鲜王和朝鲜的两班士大夫们整日把忠义挂在嘴边,但是倭寇来了,他们就抛弃都城和自家的百姓跑路了。等到我国大军入境了,他们不一样把都城奉献了出来,向汗王您摇尾乞怜了吗?
他们口口声声要忠诚于大明,结果连供奉给入朝明军的口粮都要进行克扣,可见这帮人就是无信无义的伪君子啊。
眼下朝鲜虽然再次背弃了同我国的盟约,但是也不见得朝鲜王和朝鲜的士大夫已经完全倒向了大明。臣弟以为,我们倒是可以在这一点上加以利用…”
第817章 破局之策二()
对于多尔衮的回答,黄台吉基本还是满意的,这同他考虑的方向差不多,这样看来这些想法还是能够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的。
不过黄台吉很快就追着问道:“你刚刚说的,对付北、东北、东三方外敌的策略虽然不错,可这些毕竟还是小患。我国想要打破这个包围圈,其实也就两条路可选。
一是击破漠南、漠北诸部蒙古,迫使他们向我国臣服,则明国想用蒙古人阻挡我国西进的策略就会破产。而这些蒙古部族对我国的臣服,也就把整个明国西北边疆都暴露在了我们面前,这样我国想要进攻明国的方向也就多了一条选择。
这第二么,就是直接击破明人的宁锦义防线,将明国在关外的十一城都纳入到我国的怀中,那么我国同明国之间也就只剩下了一座山海关相隔。如此一来,即便我国无法入住中原,也能同大明隔山海关对峙,图一个偏安之局了。对于这两个策略,你有什么想法?”
听到了黄台吉给出的这两个选择,多尔衮也是一楞,并没有马上做出选择。他坐在马背上沉思时,眼角不由便无意识的看向了路旁。虽然此时积雪已经差不多化尽,露出了被积雪压倒贴在地面的杂草。
但这些杂草依旧是枯黄枯黄的,看不出什么生气。不过眼力不错的多尔衮还是撇到了,在这些表面枯黄野草的下方,还是有着若隐若现的绿意从草径的缝隙中透了出来。显然过不了多久,这条路两旁的荒地又会变得绿意盎然,以召告春天的到来了。
眼下的明国又何尝不是如此,既然去年这样的大灾荒都没能压垮他们,那么一旦灾荒过去,明国就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了。大清连去年这样的机会,都无法确定有灭亡明国的可能,等到明国重新步入正轨之后,他们还能期待什么呢?
因此在一番左思右想之后,多尔衮终于开口继续回道:“汗王,请恕臣弟愚钝,难以为汗王解惑。如果汗王一定要臣弟选择的话,臣弟只能说这两项都不可选啊。”
黄台吉也没有生气,只是转头看了多尔衮一眼,便目视着前方快要接近的城门,口中淡淡的问道:“十四弟所言的不可选是什么意思?”
多尔衮也不退让的回道:“明军驻重兵于义州、锦州,同我国隔大凌河…医巫闾山一线对峙,济尔哈朗、阿达礼驻北镇监视义锦明军,过去一年内双方都有小部队的冲突,但也只是平分秋色。
由此可知,驻扎在义州、锦州地区的明军,实是少有的,敢于同我大清兵野战的强兵。而自明军一年多前敢渡海强攻我营口港可知,明国经过了这十余年的整军备战,天命汗昔日在辽东明军身上打出来的威风,现在已经有些震慑不住明军了。
我军主力不出也就罢了,一旦主力离开盛京深入草原,明军未必不会大胆直扑盛京。此局又不同于昔日的萨尔浒之战,当日明军分兵四路,各路之间为山林河流所阻难以通信,所以天命汗才能聚集倾国之兵各个击破。
而义州、锦州和盛京之间,除了大凌河、医巫闾山、辽水之外,便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形。若是明军聚集重兵竭力一击,那么哪怕我们击败了蒙古诸部,也失去了辽东根本之地。这样的胜利,对我大清来说毫无意义啊。
若我们想要强攻义州、锦州,这两地又已经为明人经营的铁桶一般,就算倾全国之兵去围攻这两座城市,也是要大损元气的。我国人口本就不多,若是为了区区二城损失上万八旗将士,明人在关外这许多城市,我们如何打的下去?
所以臣弟以为,这两个选择都不利于我国,实在是不可选啊。”
黄台吉再次看了他一眼,有些捉摸不定的向他问道:“那么照你这么说,我们应该什么都不做,然后等着明国一步一步把这个包围圈套在我们的脖子上了?”
多尔衮沉默了片刻,方才期期艾艾的说道:“自从我国同明国和平以来,明国商人现在在我国大肆购买产业,如果能够对他们再开放一些,也许就能让这些商人投资的更大一些。
这样一来,一旦明国有什么动静,这些商人为了保住自己的财产,也会主动给我们透露一些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