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维贤并不想京城勋贵成为这只乳虎展现獠牙的第一个对象,自土木堡事变之后,勋贵集团已经被文官集团打压的不敢过问政事了。
而现在这群勋贵居然为了区区田地,就敢涉入到朝堂的政治斗争之中去,想要置身事外的张维贤,不得不再次站上了朝会。
听到崇祯的问题后,张维贤思量了几次,终于对着皇帝回复道:“老臣体弱多病,老而昏聩,实在是想不出什么方法,既能解决京营军士操练的问题,又能满足修建山陵的劳役问题。老臣想来,自己也该到了退位让贤的时候了。请陛下恩准,准许老臣回家养病。”
朱由检只是对着英国公点了点头,然后温和的说道:“英国公年老多病,也的确是该回府享受天伦之乐了。戎政府统管京城三大营,琐事繁忙,自当要找个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来主持。英国公荣养之后的加恩事宜,就让礼部协议决定吧。”
轻描淡写,没有一丝挽留的准许了英国公的辞职,朱由检口气终于温和的再次开口说道:“既然你们都没有想法,那么朕就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大营名册之上人数虽然有30万之众,但是不仅缺额严重,而且不堪上阵者也为数不少。朕的意见是,除挑选尚可一用的壮勇之士外,其余部队全部集体退役,转为建筑公…是专业的出卖劳力的公司。
今后宫殿、山陵、城墙、道路修建的工程,制定预算之后,发包给这些公司。工部今后只负责检查工程质量,和监管工程施工队伍是否有资格承揽工程,不再涉及具体的工程营建事务。
至于原工部内的各负责营造法式的工匠们,也从工部剥离出来,成为受工部监管的设计营造法式的设计院,从此军民分离,非突发性灾难事件,不得调动军队充任工匠劳役。”
改革三大营,让大部分京营军队转业,这无疑让那些把持着京营官职的勋贵们感到有所不满。
隆平侯张拱日不甘心的上前一步劝谏道:“陛下,京城三大营虽然有所缺额,但是一下裁减如此多的官兵,恐怕会引起京营底层军士的骚动。
而且三大营之中的军官都为世袭,陛下一口气裁撤了如许多的士兵,那么这些军官们又要如何安置呢?臣以为不如徐徐图之,方为上策。”
对于裁撤三大营的军士,朝中的文官分成了两种意见,工部、户部、兵部这些能够过手士兵钱粮的部门,都有官员站出来附和隆平侯的意见,反对崇祯过于急躁的改革。
而六部中的其他各部,则觉得消减京营,可以省下一笔费用,到也并非毫无益处的。
就算是户部内部,官员意见也没有统一,提出反对的经手军士钱粮的官员,但是对于和工部争夺山陵修筑费用的户部官员来说,崇祯的建议又是对他们有利的。
看着两边争执不下,左副都御使李夔龙站出来上奏道:“京营官兵积弱已久,和这些京营军官的管理无能同样分不开。如今既然连整只军队都已经被裁撤掉了,朝廷为什么还要养这些无能的军官呢?应当一体裁撤才是。”
李夔龙负责清理科道的工作之后,以往疏远他的属下,现在又重新聚集到了他门下,随着他出声之后,20多名御史也纷纷站出来,支持着重组京城三大营的主张。
随着这些言官的加入,支持崇祯改革的声音在朝堂上就占据了上风。
不过东林党人随即看到有机可趁,于是以韩爌为首的东林大臣,推荐让孙承宗担任协理京营戎政事务,总管京城三大营改组事务。
不过户部员外郎王守履立刻出来劝诫道:“祖宗法度,这京营主管向来和外军将领不可兼任,孙尚书既然已经担任了新军统领一职,那么就不应该再担任协理京营戎政的职务…”
韩爌、袁崇焕等人有些愕然,他们没有预料到,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居然也会是东林党内部的人。
而王守履等人更推荐兵部主事钱元悫协理京营戎政,韩爌顿时以资历不足为由反驳了王守履等人的推荐,转手推出了同样是兵部主事的袁崇焕,以袁崇焕虽然刚刚起复,但是其有在辽东经营兵事的经验,比起没有出过京的钱元悫更为适合。
同样不甘心把京营大权让给东林党人的,朝中非东林党官员和部分勋贵们,则推出了让丰城侯李承祚总督京营戎政的主张。
第186章 裁撤京营之议()
朝臣争论了许久,迟迟不能得出统一的意见之后,左副都御使李夔龙提议这个人选应当交由圣断。
朱由检看这些互不相让的朝臣们,也颇感头疼,他倒不是不想决断,而是这些人提出来的人选没有一个是合他心意的。且这些人也未必敢对盘根错节的京营进行大刀阔斧的裁减,到最后不过又是一次换汤不换药的把戏。
他咳嗽了几声,清了清喉咙之后,才含糊的说道:“决定人选之前,朕觉得总督京营戎政也好,协理京营戎政也好,设置一名已经足够了。同时设置总督和协理,只会政出多门让下面的军队无法适从而已。
其次,决定这个主持京营戎政的人选之前,应该先决定主持京营戎政人选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朱由检话音未落,李夔龙立刻跟上吹捧道:“陛下圣心如炬,令臣等茅塞顿开,这先确定条件再决定人选,果然是妙策…”
虽然不齿于李夔龙的卑劣表现,但是大多数朝臣也认为崇祯说的还是有道理的。
首辅黄立极不由小心翼翼的询问道:“陛下所谓的条件是?”朱由检看了眼首辅,才开口说道。
“首先这个人选,和京营诸将的关系不能牵涉太深,否则这裁撤京营的事项他也进行不下去。诸卿以为如何?”
崇祯所说的第一个条件,就直接把所有勋贵都拒之门外,对此文官们自然兴奋莫名,他们纷纷出声附和了崇祯的建议。
面对这个局势,勋贵们也只能哑口默认了,但是也有些武臣沉默不语的肃立着,看着御道对面的文官们的表现,心中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看着朝臣们算是接受了自己提出的第一个建议之后,朱由检看着站在下方眼睛熠熠生光的袁崇焕,绞尽脑汁的想着要怎么把他也排除出人选之外去。
沉默了一小会之后,朱由检继续说道:“第二个吗,执掌京营戎政者,其人任职一久,未免在京营之中势力大炽。为免君臣相疑,京城不安,因此朕以为应当设置两个限制条件。
一、执掌京营戎政者连任不得超过两个任期,每个任期为5年。二、凡是担任过此职位者,今后不得入阁,也不能担任六部及科道主官。”
崇祯这一条一说出来,几个有希望争一争这位置的文官,顿时退缩了。
袁崇焕也把头低了下去,不再理会恩师韩爌的眼色了。他虽然只是万历四十七年三甲第四十名进士,也没有考中庶吉士。
但是袁崇焕一直都认为,自己会成为力挽狂澜,留名青史的人物。也许对别人来说,非翰林不得入阁是个不可逾越的门槛,但是袁崇焕却觉得自己应该就是那个例外。
当初广宁失守,王化贞与熊廷弼逃归,画山海关为守。京师各官,言及辽事,皆缩朒不敢任。
唯有袁崇焕认为这是自己的机会来了,他连汇报都没有一声,就单骑出阅关内外。
当时袁崇焕是兵部职方司主事,他这一无故失踪,兵部同僚都不知他的去向,一时为之惊讶。
兵部派人询问其家人,家人也感到莫名其妙。几天之后袁崇焕还朝,大家才知道他去了关外查看形势去了。
回来之后,袁崇焕就上本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不过是失踪了几天,然后说了一句大话,然后被后金兵锋吓坏的廷臣们就又是提拔,又是发钱的。
从这件事上,袁崇焕顿时明白了,这个世界上想要打破规则其实并不难,只要你在合适的时间说对了话就成。
对于威胁到京城安全的战争上,那些朝堂上的当权者们,想要听的不是关于失败的消息,也不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详细方案,而是给他们一颗定心丸。
然后袁崇焕的运气也很好,当他轻车简从出关时,后金军已经劫掠完物资返回沈阳去了。
当然朝廷给袁崇焕的银子,他都拿去安家了,当然是他自己家和廷臣们的家。20万金这么大的数目,他要随身携带,是不可能连夜赶路跑到前线去的。
冒了一次险就获得了数万金和升了次官,尝到甜头的袁崇焕怎么会不故伎重演。
天启五年高第替换孙承宗担任辽东经略后,要尽撤宁锦之兵于山海关。
靠着倒卖军粮发家致富的督屯通判金启倧,立刻上书给袁崇焕要求他力拒。同样在倒卖军粮生意中有一腿的袁崇焕,这时候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上书朝廷,说出了“兵法有进无退”这种荒诞不经的词语。
当然这位敢于威胁袁崇焕的通判大人,很快就在后面的战争中壮烈殉国了。
然后袁崇焕还花钱在京中煽动舆论,说高第上任后尽撤锦州、右屯、松山、杏山、大、小凌河等处兵马,弃粮粟尽十万余石。袁崇焕这时候似乎忘记了主动撤退,和有敌军在后方追赶的撤退是两回事。
高第下令撤退是天启五年10月底,天启六年正月十四日,后金兵才渡辽河。
也就是说这些饥肠辘辘的辽东兵,把军粮封好留给了后金军,然后自己饿着肚子撤回了广宁一线。
袁崇焕上书说:“我为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必不去!”这等豪言壮语,再次给他换来了一个按察使的加衔。
而宁远守城一战,袁崇焕先是上疏称,“是役也,奴贼糜烂失亡者实计一万七千余人。”
然后他又写信给友人瞿式耜言道:“炮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