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维垣的话顿时激起了一些东林党人的愤怒,这阮大铖曾经列籍东林,为高攀龙弟子。同乡左光斗是东林在宪司的领袖人物,也是阮大铖倚以自重的朋友。
但是仅仅因为一个吏科都给事中的位置,这位朋友就背叛了东林,投到了魏忠贤门下,是不少东林党人恨之入骨的叛徒。
陆澄源立刻上前反驳,说阮大铖人品低劣,身为学生,却背叛老师高攀龙;生为友人,却背弃了好友左光斗。这样的人不可以成为管理顺天府的府尹。
随着陆澄源之后,户部员外郎王守履、翰林黄道周和倪元璐都纷纷以为不可。
看着朝堂又要在互相攻击中走向混乱之后,朱由检清了清嗓子说道:“今天,朕只谈顺天府府尹的人选问题,如果诸卿有什么人选可以提出来。但是不提人选,还执意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的,大汉将军直接将此人逐出午门。”
朱由检的声音不温不活,但是原本气势汹汹的朝臣们顿时冷静下来了。
和这位崇祯皇帝交手了数次,结果都是灰头土脸的东林党人,终于认清了一件事,这位新帝不是那些可以被文官轻易愚弄的皇帝。
要是崇祯和他们争论阮大铖的人品问题,这些东林党人有的是证据可以证明。但是崇祯根本不和他们玩道德标准,只谈朝会纪律,这等于是让东林党人满肚子的仁义道德文章,变的毫无用武之地了。
黄道周和倪元璐互相对视了一眼,终于还是压抑着怨气退了回去。
韩爌刚刚被这些官员们吵的头疼,现在朝会开始安静下来之后,他思绪顿时清明了起来,很快就上前向崇祯推荐,因病回乡的南京户部尚书毕自严担任顺天府府尹。
以毕自严的职级担任顺天府府尹,显然是低配了。但是韩爌认为,顺天府作为天子脚下的天下第一府,掌控这京城百姓和军士家属的生活,这位置实在是太过重要了。
原本在他的运作下,这个位置应该是刘宗周的。但是崇祯直接提拔了刘宗周,使得东林党人并没有达成自己的意愿。
当崇祯提出顺天府府尹空缺的时候,为了保证这个位置能落入东林党手中,韩爌干脆的推出了资历、人品都让人无话可说的毕自严出来了。
第189章 论父母官()
朱由检正在犹豫不决之时,徐光启居然也上前投了毕自严一票。这下也容不得朱由检拖延下去了,他好不容易才确定了朝会的议事规则,总不能毁在自己手中。
朱由检沉默了一会,就开口说道“那么就这么定下来吧,让毕自严担任顺天府府尹,不过顺天府下辖:大兴县、宛平县、良乡县、固安县、永清县、东安县、香河县;辖散州通州、霸州、涿州、昌平州、蓟州。
大兴、宛平两县位于京城,所辖人口超过百万,几乎和剩下的州县人口数量相当,现在顺天府只设府尹一人,府丞一人,治中一人,通判、经历、照磨各一人,这么点人手要管理京城内外数百万之众,这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且京城百万人口聚居在如此狭小的区域之中,事情之繁琐也大大的超过了其他府县。因此朕以为顺天府应当增加人手,改革现在的机构过小的状况。”
刘宗周顿时出列反对道:“古来贤者都曾经说过: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今日大明百姓穷困凋敝,陛下正应当精简官吏,舒缓民力为根本,而不是增加官职,重踏故宋滥官之前辙。”
黄道周、倪元璐等人也同样向崇祯进言,也认为不应该再继续增设官职,消耗民力。
黄立极等人对刘宗周等人的说法不以为然,但是出于政治正确性,他们也不能对此提出什么有力的反对意见,毕竟宋亡于亢官、亢兵、亢费等弊政,在明代的士大夫阶层中已经形成了共识。
朱由检轻轻咳嗽了几声,转而对着刘宗周询问道:“蕺山先生,朕倒是很想问一问,国家设置官员到底是为了什么?”
刘宗周不假思索的的回答道:“国家设置官员自然是为了照料小民,《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孟子·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之父母也?可见,官员实是百姓的父母是也。”
朱由检脸色不变的继续问道:“如果如蕺山先生所言,官员是百姓的父母的话。市井小民有言,每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那么诸位作为百姓父母的官员们,谁能告诉我,他所治下的百姓每日要消耗多少这些物事?”
已经准备好和崇祯理论一番的言官们,顿时像是生了根的树木一般,打消了上前的的念头。
黄道周不忿的上前直谏道:“蕺山先生所言之父母,非陛下口中之父母也。身为父母官,最重要的是教化治下的百姓,而不是汲汲于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琐事?”
朱由检有些奇怪的看着黄道周询问道:“黄修撰,朕想请教你,你自小到大,令尊、令堂难道是让你饿着肚子读书的吗?”
黄道周沉默了一阵回答道:“吾家虽寒,但是家母到从未让臣饿过肚子。”
“令堂爱卿,所以不以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是琐事,把阁下的冷暖饥饿看做了头等大事。而黄卿今日把官员比之民之父母,却以为教化之治,比百姓的肚子更为重要,这真是为人父母的想法吗?”朱由检的说法,让朝堂上的官员们有些难以言对。
黄道周依然还是觉得有些不服气,他有些执拗的说道:“但是陛下现在增设官职,这些增加官员的俸禄,不还是要从百姓的口中夺取口粮吗?”
“顺天府的正式官员不过区区不到10人,这看起来的确是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朕这些天看了一本《宛署杂记》,这本书倒是很有意思,记录了当时宛平县的时事和掌故,作者沈榜是万历十八年的顺天府宛平县知县,朕建议各位大臣闲暇之余不妨看看。
这位沈夫子可是一位能人啊,他上任的时候,宛平县财政仅存50余金,可是宛平县一年的消耗却需要6千‘有奇’。他上任三年之后,宛平县的财政支出不仅能够满足一年之需,而且还积累了‘千金以上’。
不过朕今天要谈的不是这位沈夫子理财能力,而是想要谈谈这本书的第三卷职官,这卷书上记载着,宛平县的正籍官员为:知县一员、县丞二员、主簿一员、典史一员,此外还有四处巡检司巡检四员。官员加起来不到9人,看起来的确是简政了。
但是宛平县在籍的县吏有44名,书办18名,皂隶49名,门子6名,管理仓库的斗级6名,更夫5名,广源闸的闸夫十名,库子2名,总数约130余人,这些还是国家发给钱粮的。
此外还有各处的铺兵、白役这些不发钱粮的,大约有1千余人。朕到是想问问了,这些人朝廷不发钱粮,难道靠喝西北风活下去吗?
9名官员,要管理1400余名小吏,管的过来吗?朕更听说,地方上某些县官不识实务,一味以息讼为美政,导致县务尽操于小吏之手,地方百姓不识国家法纪,只知当地豪族猾吏之名,这还是大明朝的天下吗?”
崇祯提起《宛署杂记》开始,那些没有经历过地方州县,也没有看过这部杂书的官员们,就开始后退了。
对于这些平日里只看些四书五经,或是约上三、五好友谈诗作画的官员来说,崇祯谈的东西,都是他们往日里一向鄙视的俗务,也是幕中师爷们该干的事。
黄道周有些骑虎难下,要是谈论起经义来,就算是三个崇祯也不是他的对手。
黄道周5岁就学于铜山崇文书院;11岁即善文章;14岁游学广东博罗,获誉“闽海才子“18岁居铜山海中塔屿耕读攻《易》;20岁开始与灵通山结缘;23岁就开始致力讲学著作。
他可是一位真正才富五车的才子,但是他也同样对于这些经世之学一无所知。
黄道周站在那里发愣的时候,不少官员已经把写这本书的沈榜在心里骂了个狗血喷头了。不过也有些心思泛活之辈,想着回去之后,就要去买一套《宛署杂记》放在案头,看看这本书里到底写了什么让崇祯如此称赞。
一直冷眼旁观的礼部右侍郎钱谦益站了出来,上奏道:“臣以为陛下之言善莫大焉,为人父母当让子女衣食无忧,为百姓父母官当让百姓无饥寒之苦,为人臣者更不应当让陛下烦恼于国事。”
几乎和钱谦益同时站出来的翰林孙之獬,因为反应没有钱谦益快,只好出声附和了几句。不过这也让孙之獬对钱谦益也有了一些成见,觉得钱谦益抢了自己的风头。
有了钱谦益的带头,倾向于崇祯的官员顿时压倒了不想变动顺天府官制的官员们。
随后首辅黄立极也提出,把宛平、大兴两县作为县衙官制改革的试点,增设副县,县法官,国税局三个新职位。
而顺天府府尹之下,再增加两名副手,一名专门管理京城之内的宛平、大兴两县,而另一位管理京城之外的州县,顺天府府尹则负总责。
毕自严担任顺天府府尹,而王思任及原顺天府同知升任为其副手。
解决了顺天府的府尹人选问题之后,工部尚书吴淳夫这才提到:“出宛平县西四十五里大谷山,有黑煤,又西南五十里桃花沟,有白煤。京城所用之煤大都来自于此地的民矿,当地人也称其地为门头沟。
由头门村登山,数里至潘阑庙,三里上天桥,从石门进,二里至孟家胡同,民皆市石炭为生。其地民矿多至100多座,雇佣矿夫从3、4人到2、300人不等。
不过西山作为皇家陵寝禁地,不少煤矿因为‘与皇陵京师相近,恐伤风水’为由被封闭了不少。因此朝廷下令,所办煤矿被限制在了宛平的小西山境内。
而此地官窑、军窑和民窑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