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我不能阻止你去做什么,但我可以不让你做成功什么事,用无尽的水磨手段,消灭掉皇帝心中的雄心壮志。

    这要是在平常的年代,对于一个农业国家来说,皇帝和官僚管理的越少,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受到的影响就越少,这个社会就会运行的非常稳定,也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治。

    但是处在这个千年以来的小冰河期,天灾**不断,内忧外患也从未停止的时代,大明政府的无所作为,就是对人民最大的不负责任。

    朱由检权衡再三,突然转头对着一言不发的魏忠贤询问道:“魏公公,你也和王公公一样的看法吗?”

    魏忠贤似乎早有所料,不慌不忙的说道:“陛下可以先把敕书中,招抚海盗来投的后半段先去掉。待海盗归降之后,再由本部官长保举陛下所许之官,则必外朝言官就不会反对了。”

    “魏忠贤的意思,就是把他的要求变成海盗归附的潜规则了。那样的话,这份敕书的影响力就小多了,且任何潜规则,最后都会变成藏污纳垢的所在。”朱由检默默的考虑了许久,却发觉最后还是魏忠贤的方法最具可操作性。

    朱由检现在手上可没有可用的人手,要是他坚持己见,导致外朝文官给他来个消极怠工,那他可就真要两眼一抹黑了。

    听到朱由检做出让步之后,王体乾松了口气。对他来说,在这新旧交接的非常时期,能引起外朝争议的事越少越好。

    然而事情并不是以王体乾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朱由检第一次发出的两道敕书,外朝文官对于后一道敕书,招抚一个降而复叛的海上盗贼毫不在意。

    但是对于朱由检招募徐光启、王徵、西方传教士等,修订历法一事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黄立极、施鳯来、张瑞图、李国普是天启七年的内阁成员,他们对于朝中有人支持中国传统历法、有人支持回回历法、只有少数人支持徐光启等人修订西历的局面有些拿不定主意。

    于是在九月初四的朝会中,内阁阁臣正式向朱由检提出了这三种意见,请求朱由检再做考虑。

    朱由检正皱起眉头的时候,突然下方一个官员出列说道:“臣以为,陛下召回徐大人修订历书并无不妥,自元代郭守敬修订历书以来,数百年中就再无修订过,历书之误差至少也有数十次之多。因此臣以为修订历书,已经是刻不容缓之事。”

    这位官员的公开支持修订历书的态度,很让朱由检欣慰。他悄悄问站在边上的魏忠贤,“这人是谁啊?”

    魏忠贤低下头,贴着朱由检的耳边小声说道:“这位是户部员外郎王守履。”

    “王守履?他就是王守履。”朱由检小声嘟囔了一句,依旧坐直了身体。

    看着下方吵了半个多钟头之后,朱由检觉得已经看够了这些人无意义的争吵。这些人根本不提数据,只是拿祖制和中外之别来压人,最后还有人翻出了郭居静事件,来证明这些西方传教士的居心叵测。

    朱由检的脸色越来越冷,最后大喝一声:“够了,看看你们像什么样子。朝会乃是议事之所,不是市场买卖。今日要论证的,是要不要修订历法,不是问你们修订历法的人品德有没有问题。风宪官何在?”

    “臣董中行、戴相在此。”二名站在丹墀下方的官员走了出来。

    “把刚刚那些非就事论事的官员名字都记下来,从今日起,朝会上不讨论政务,反而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官员。第一次警告,第二次记过,第三次处分。可记下了?”朱由检借题发挥的说道。

    对于大明朝会中,这种一讨论事情就开始歪楼的风气,朱由检早就想整顿了,只不过一直没找到借口而已,今天接着这个机会,干脆就提了出来。

    朱由检自登基以来,在朝会上从没发表过自己的意见。这让朝中的文官们渐渐放松了警惕,也因此今天在朝会上争论过火了些。

    但是他们没料到,朱由检根本没有针对那个官员做出处罚,而是直接指定了一条新规定,这种玩法和以往的大明皇帝完全不同。

    作为至高无上的大明皇帝,从来讲的都是出口成宪,他可以随心所欲的处罚和奖励官员和臣民,以显示天威难测之意。

    给百官制定一条规定,然后把处罚的权力交给二名监察御史,这可是破天荒的事。监察御史虽然本身就有纠察百官的职责,但是他们只能向皇帝弹劾官员,最后的处罚决定权依旧还是在皇帝手上。

    朱由检并没有就此结束,他扫视了一眼台阶下已经寂静无声的百官,再次开口说道:“现在有谁还反对修订历书的,站出来说明自己的理由。”

    朱由检刚刚的发怒,让这些官员们还没习惯,虽然还有一两名官员固执己见的反对,但是又说不出个道理了。毕竟不能攻击做事的人,完全不是这些嘴炮专家的套路。

    而最习惯于引经据典辩论的几位东林党人,此刻却意外的站在了修订历书的一方。既然反对声压制了下去,朱由检就快刀斩乱麻的通过了两道敕书的颁发。 

第二十四章 考试() 
在这些日子的朝会中,朱由检通过仔细的观察,总算对天启留给自己的内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首辅黄立极为人低调,做事颇有章法。8月22日天启驾崩之后,便是他首先提出,遵照天启遗诏,立自己为帝,三次奉笺向自己劝进,“崇祯“年号也是他所拟定。

    次辅施鳯来就像是个后世的大学教授一般的高级知识分子,国学功底深厚,性格随和。张瑞图才智过人,反应敏捷,是一个想为大明做点事的人,为人颇有城府。李国普不仅才学出色,且为人正直,很得百官的支持。

    但是这些人都有个最大的缺陷,他们的仕官经历中都没有担任过亲民官。没有经历过州县,直接从翰林院选拔人员入阁,是大明内阁制中一项不成文的潜规则。

    究其根本,就在于大明内阁最早是作为永乐皇帝的秘书出现的,南征北战的永乐皇帝,为了能保证自己在外出征时对朝政的掌控,就设置了这个类似于皇帝秘书处的制度。

    但是随着明朝中后期文官势力的不断扩大,内阁也就从皇帝的秘书变成了没有正名的宰相了。

    但是先天发育不良的大明内阁制,也就延续了挑选皇帝秘书的规则来挑选大明王朝的执政阁臣了。这样选出的内阁也就缺乏了对大明基层事务的了解,内阁成员们对于地方官上报的奏折,就无法分辨出是不是当地的真实情况。无法确认真实的大明,自然内阁制定的国策,往往就脱离了大明的实际状况了。”

    朝会解散之后,朱由检并没有依照往例返回乾清宫中,而是绕道出了宫城北面的玄武门。

    玄武门隔着玉带桥就是一座小山丘,“这便是日后崇祯上吊的万岁山了吗?”朱由检停下脚步抬头看去,小山上郁郁葱葱,树木繁茂,根本找不到那株出了名的歪脖子老槐树。

    “陛下是想要找什么吗?不如告诉微臣,让微臣上山去找好了。”看到朱由检怔怔的对着万岁山发愣,王承恩上前了一小步,在他身后请示道。

    “不,不必了。”朱由检回过头,意味深长的看了王承恩一眼,这万岁山上的歪脖子树,他总是要去见见的,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

    今天正是都知监招募新成员考试的日子,朱由检来到宫外正是想去看看考试的情况。他不再理会万岁山,而是过桥向着东北方向的都知监走去了。

    都知监就在万岁山东面不远处,地方虽然不小。但是都知监作为皇帝出行,在前方清理道路的一个衙门,自然不被宫中看重。

    也因此偌大的院子内,只有一排残破的房屋。看得出来,为了准备今日的考试,王德化对这里还是费心清理过一番的。不过先天不足,也只能是看起来整洁了一些罢了。

    都知监所在的房屋不够大,王德化干脆就把考场放置在了院子内。由于只拼凑了300多套桌椅,因此考试也分批进行。

    看到朱由检亲自跑到了都知监来,监考的王德化赶紧起身,准备让众人迎接。但是朱由检对他挥了挥手,示意不许惊动这些考试的宫女、太监们。

    王德化立刻悄悄的绕过了考生,走到了朱由检身边。他正想跪下行礼的时候,朱由检阻止了他,“不用行礼了,别惊动了这些考试的考生。这是第几场了啊?总共有多少人报名?有多少人没来考试的?”

    朱由检连续的提问,让王德化脑子有些短路了。楞了一会,才小心翼翼的说道:“报名的有987人,实际来考试的是876人,这是第二场考试,马上就是最后一场考试了。”

    朱由检满意的看着这些场内的考生,这些人只要有三分之一能合格,就是他清理整个内宫管理机构的好帮手。这个时代能读书写字,又能计算的就是人才。

    以考场内这些人的数量来计算,基本相当于北方地区一个府的读书人了。

    朱由检对着身边的王德化吩咐道:“这些人不管考试合格不合格,都要把名字记录下来,那些不合格的人要让他们继续学习,作为都知监的后备人才。明白了吗?”

    王德化立刻连声答应着,他虽然不知道朱由检想要重建都知监做什么,但是他明白朱由检如此大动干戈,绝不是为了建立一个负责各监行移、关知、勘合等杂事的普通衙门。

    王德化原本还为朱由检不替换二十四衙门的首领太监,反而让他筹备组织重建都知监感到有些闷闷不乐。不过在看到了招募都知监成员的大手笔之后,他又为自己没有得到,明确的都知监掌印太监的任命,感到有些惶惶不安。

    当场内第三批人员进入准备考试的时候,突然从院门处传来了一些杂音。

    “怎么回事?卢九德,你去门口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朱由检有些不快的,对站立在一侧伺候的小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