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由检尚没有说话,茅元仪就先开口说道:“陛下,今天不是总参谋部第一次召开会议吗?怎么这两位也坐在此处,以他们的身份,恐怕还不能参与这次会议吧…”

    “石民。”孙承宗喝止了茅元仪,这才对着崇祯告罪道:“请陛下恕臣管束不严之罪,不过这参谋赞化的工作,一向是文臣的责任,这两位连将军都算不上的武官,恐怕不太适合参与这个会议吧?”

    朱由检突然把脸朝向了两位坐卧不安的武官尤世威、吴怀,“你们两位也觉得,自己不应该坐在这里吗?”

    尤世威看了身边的吴怀一眼,小声的说道:“臣等愿意退出会议,不令陛下为难。”

    “说大声一些,朕听不见。”朱由检突然提高了声音说道。这让他左手的三名武人都吓了一跳。

    俞咨皋低头垂目不想出声,尤世威、吴怀下意识的坐直了身体,大声的回答道:“臣谨遵陛下的命令。”

    “听朕的命令,那就给朕坐在这里,别想些有的没的。”严厉的训斥了两名被环境气势压倒,变得有些畏畏缩缩的武官之后,朱由检才坐正了身体对着右手的文官说道。

    “设立总参谋部的目的,一是为朕提供军事上的咨询,二是制定军事条例,对大明军队进行整顿改编,三是制定针对大明敌人的作战方案,四是假想敌军的作战方案。

    在这之前,朕对军事一无所知。不过朕知道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管诸位制定了多么精妙的计划,到最后去实施计划的,都是朕的军士。

    所以,你们交给朕的计划能不能实施,需不需要进行修改,朕自然要问问站在战场上的将士们。军略的制定,是为了胜利,而不是为了某些人的自我满足,孙先生你觉得朕说的对吗?”

    虽然一直喊着要重将权,但是孙承宗指的是加强总兵一级将官在战场上的指挥权力,他可没想过会和一位中级武官、一位低阶武官坐在一起议事。

    不过孙承宗也承认,虽然崇祯似乎对军事并不了解,但是他却抓住了问题的重点。

    孙承宗只是稍稍考虑了一会,便不打算纠缠下去了。对于崇祯所说的总参谋部成立的意义,孙承宗也早就从皇帝那里听说过了。

    对他来说,如果这个总参谋部真的能够拥有皇帝所说的权力的话,那么大明日渐颓势的国运也许会有所起色也未可知。

    孙承宗秉持着这种想法,默认了皇帝让中低级武官进入了军略筹划的圈子。

    鹿善继、茅元仪唯孙承宗是从,而孙元化则对此保持着无所谓的态度,唯有袁崇焕感觉到了,崇祯今天这一行动在政治上的意义。

    皇帝正在把从土木堡之后,文官从武臣勋贵手中夺取的,对军事的指挥权力重新夺回去。

    如果袁崇焕想要做一个真正的东林党人,维护文官集团的传统,那么他便应该立刻起身反对,杜绝崇祯的这种倾向。

    不过袁崇焕显然没有这么冲动,他只是思考了一会,他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之后,就放弃了这个危险的想法,对这件事保持了沉默。

    袁崇焕想的很简单,现在在朝堂上东林党人完全落入了下风,而被东林党人视为阉党余孽的黄立极,却成了真正的阁相。

    如果他想要赢得一个入阁的机会的话,那么他需要的不仅仅是名望,还必须要有皇帝的信任。

    起身反对武人参与军略策划的方式,也许能获得一些言官的赞许,但是显然会招来皇帝的厌恶。而军政分离的内阁改制原则,也让除了兵部以外的文官,无法再向以前一样公然批评军事上的举措。

    所以袁崇焕终于还是放弃了,出头同皇帝硬顶下去的想法。看着孙承宗等人不再坚决反对,让两名低阶武官参与会议之后,朱由检便稍稍轻松的说道。

    “之前朕要求各位拟定一份,对于大明周边形势的敌情报告,那么现在各位就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孙承宗回头示意了一下,茅元仪顿时起身向崇祯阐述了,他作为主要起草者的,对大明周边形势的判断。

    茅元仪说完之后,满心期待的等着崇祯的评价。朱由检并没有马上进行评论,而是询问了俞咨皋、尤世威、吴怀三人对于这份敌情报告的看法。

    对于这种战略上的报告,除了俞咨皋还略微了解一些,尤世威、吴怀两人则完全只有点头的份了。

    看着对面几位武官涨红脸却说不出什么的样子,茅元仪心中也不由得意了起来。

    出生于归安名门茅氏,又是文武双全的才子。因为辽东事变,发奋读书编辑了《武备志》而名闻天下。时人称:“年少西吴出,名成北阙闻。下帷称学者,上马即将军。”

    名成之后,他便以知兵之名被任为赞画,随大学士孙承宗督师辽东。明军在辽东收复九城四十五堡,茅元仪也因功荐为翰林院待诏。

    不过身为才子,自然也就少不了明代才子固有的名士个性,当孙承宗去职之后,人际关系处理的一塌糊涂的茅元仪也随之被削籍了。

    在家中呆了近2年,但是显然茅元仪还是没有学会,韬光养晦的处世之道。

    当然让他能够保持这种傲气的,无疑就是他的才能了,在一干同僚之中,他敬重孙承宗,但是能让他在才学上低头的却是鹿善继。

    正当茅元仪陶醉于自己的报告时,朱由检终于开口评论了,“文章吗?写的很不错,朕这个外行都觉得有些心血澎拜了。

    我大明的第一大敌自然是辽东建奴,这是无可置疑的。就这一点来说,这份报告的确抓住了重点。不过在其他方面上,就有些差强人意了。”

    茅元仪有些诧异的看着崇祯,孙承宗不由小心询问道:“陛下感到不满意的是那个方面?”

    朱由检扫视了一眼左右就坐的几人,然后说道:“作为一份敌情分析报告,也指出了大明的头号敌人。但是在报告里,居然没有建奴的人口数量、经济规模的详细数据。

    当然没有足够的情报提供给各位,所以你们无法在汇报上进行准确的描述,这也是情有可原。

    但是诸位难道不是应该建议,朝廷要加强对后金情报的搜集的吗?

    此外,你们对后金的人口、经济、兵力的情况一无所知,居然能够编制出一份,如何平辽的计划,这让朕深感佩服。对于这份敌情报告,朕的评价就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崇祯刻薄的评价,让三位武官心头不由稍稍窃喜了起来,他们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些文官们吃瘪的样子。

    孙承宗、鹿善继倒是很沉得住气,对于皇帝评价一言不发。孙元化则是频频点头,作为一名偏向于工科的文人,他还是比较欣赏崇祯所说的用数据说话的理念的。

    袁崇焕转着眼睛不知道在想什么,而茅元仪则有些沉不住气的说道:“臣想要向陛下请教?”

    朱由检对着他点了点头说道:“那就说吧,开会的目的不就是让人说话的吗。”

    “陛下说臣的报告不严谨,这一点臣是承认的。但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之语,是不是太过严厉了些?” 

第287章 武英殿参谋会议二() 
虽然明太祖朱元璋对待文人算不得多好,但是像茹太素这样的官员依然敢于上疏直谏。

    在开国时文臣们建立起来的谏官因为劝谏皇帝而受罚看做了无上荣耀的事。

    历代都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谏臣,如正统时刘球、嘉靖时沈练、天启时杨涟等。在遇到皇帝和文官集团存在重大决策分歧时,群臣往往都会集体进谏。

    到了嘉靖时代的海瑞上《治安疏》时,甚至于敢直言不讳的说道:“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然而海瑞上疏还是着重于国事,但是后面的文官却开始荒腔走板了。他们不敢对**的官僚集团同地方缙绅势力开火,却把骂皇帝当做了闻名天下的终南捷径。

    如万历时的雒于仁上《酒色财气四箴疏》,则根本就是对万历本人的人身攻击了,在疏中骂了皇帝一顿之外,对于国家大事没有提出过一个有用的建议。

    而万历皇帝对他也无可奈何,只能让他自动辞职了事。在这种变的有些变态的谏官文化的熏陶下,大明的读书人对于指责皇帝的过错,实在是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像茅元仪这等文武兼备的名士,更是不能容纳皇帝毫无理由的,对他主写的报告肆意批评了。

    孙承宗正欲出面为茅元仪在崇祯面前的无力转圜时,朱由检已经毫不客气的开口了。

    “朕记得,前几日已经让锦衣卫把关于辽东当前局势的情报汇总交给了孙先生,难道茅教授没有看到了吗?”

    孙承宗现在身为武学校长兼新军筹建统制,他手下的几人现在本职都是武学教授。今日会议的目的,主要是让崇祯和他挑选出来的得力人才见见,并以这几人为基础建立皇帝要求的总参谋部。

    茅元仪虽然知道,今日在皇帝面前的表现,关系着他能不能进入这个总参谋部,从而成为皇帝的近臣。但是他依然没有放下自己的傲气,总想要以自己的能力来折服这位不谙世事的少年天子。

    “臣自然是看了,所以臣以为可以结交蒙古插汉部,利用插汉部对抗建奴。所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建奴即便是打败了插汉部,自己也是精疲力尽了。

    我大明可以承其弊,发兵辽东讨虏。大军先取广宁,复河西之地以屯田养兵;再图辽沈,以绝建奴之财资;复铁岭、抚顺两地,以绝建奴同蒙古科尔沁部之联系。

    插汉部虎墩兔憨可趁机取蒙古科尔沁部,让建奴失一外援,而我大军可去一腹背之敌。

    之后再步步为营,逐建奴出辽西边墙,让建奴无从恢复资财兵将,辽东之患可平。”

    茅元仪慷慨激昂,仿佛在他面前有一张辽东地图,让他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一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