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份计划实在是过于激进偏激了些,所以臣不敢呈给陛下御览。”
朱由检楞了楞,顿时好奇的说道:“究竟是什么计划,连郭尚书都不敢呈上来了。你且去拿来,让朕看看,就算有什么不妥之处,大家也可以讨论修改一下么。”
郭允厚立刻回道:“那倒不需要,臣今日刚好把那份计划也带在身上了,就请陛下亲自过目。”
郭允厚一边说着,一边从怀中取出了几页纸张送到了崇祯面前。朱由检顺手接过了这七八页纸张装订成的计划书,低头翻看了起来。
刚开始翻看这份计划书的时候,崇祯并不觉得这份计划书有多少激进和偏激。不过他倒是能够理解,为什么郭允厚觉得这份计划不合适。
在这份计划中,取消了按照棉田面积发放补贴的做法,理由是这样做的话中间环节太多,容易产生舞弊,且很有可能底层官吏会和地方大户勾结,虚增棉田的种植面积,从而造成棉田的种植数量大增,而棉花的产量却没怎么增长的现象。
既然推广棉花种植业的目的是为了增产棉花,那么户部对于棉花种植的补贴,就应该真正的用在棉花的增加产量上面。
因此这份计划书认为,户部应当按照去年的计划成立国家储棉库,以今年春季籽棉价格为基础,确定今年秋季棉花的收储价格。
比如今年春季市场上的籽棉价格是4两2钱每担,那么不妨把收储棉花的价格定为37两一担,种植一亩棉花的成本大约为03钱白银,不包括购买肥料的价格。而每亩棉花的产量,以中等偏下的田地计算,大约在50斤亩产左右。
这样的话,种植一亩棉花的产值约在18两以上,净利润大约为14两。这个产值已经同北方上等水浇地的产值差不多了。
因此只要户部以十担为基础数量,同各县愿意种植棉花的地主签*销合同,并支付15的预定金,那么就能大幅度提高以上地区地主种植棉花的兴趣。
假设今年八府种植棉花的田地面积扩张到500万亩,也就是250万担籽棉的收购合同,户部所要付出的定金为13875万两,约194万元。
这个数目虽然比起500万亩的棉田补贴高了144万元,但是户部可以拿这些籽棉收购合同成立棉花期货市场。以今年春季籽棉的市场价格4两2钱每担出售,收取期货定金同样为15。
如此一来,户部就能从期货市场上收回1575万两的定金,扣除了付给地主的定金,还能多出18万余两的资金用于支付棉花收储、运输的费用。这样的话,户部不仅不必为拓展棉花种植业贴补费用,还能从中有所收益。
这份计划到这里为止,虽然对于小农生产者不利,但还算不上有所危害。毕竟最基础的收购合同,也要保证有20亩土地可以种植棉花。北方自耕农的土地数量虽然较南方自耕农多,但是也基本在15…25亩之间,超过20亩的少,低于20亩的较多。
因此对这份计划较为有利的,还是土地超过了50亩以上的地主阶层。他们可以拿出一部分或是大部分土地,同户部签订合同,用于棉花种植,而剩下的土地再用来作为自家的口粮田。至于那些自耕农,因为土地面积不足,无法同户部签*销合同,就无法从朝廷鼓励的植棉计划中收益。
但是对于户部来说,10担棉花的购销合同已经最小单位了,继续降低标准,则收储费用就会大幅度成长,而且朝廷要承担的风险也会逐步上升。
对崇祯来说,如果计划到这里为止,虽然他心里觉得不舒服,也是会认为这个计划是可行的。但是计划的最后一部分,终于让他丢下了这份计划说道:“这是谁拟定的计划,如此冒天下之大不违,他是想让京畿左近的百姓揭竿而起吗?”
听到崇祯有些压抑,但是充满了不忿情绪的话语,郭允厚突然感觉自己心头放下了一块石头,他还真是有些害怕这份计划会被崇祯看中。
他有些释然的对着皇帝说道:“是户部的一名低阶官员,去年户部通州仓库进行查账时,唯有此人管理的仓库账目分明,不曾短缺了一分物料。
因此陛下特别嘉奖,并将其从一员小吏提拔为户部六品主事,主要是负责棉花、棉布的储备仓库事务。臣受命拟定植棉兴业计划之后,下令户部主事级别以上官员各上一个条陈,以阐述对于植棉兴业计划的看法。
这份计划便是此人所写,户部对于这份计划的讨论也是非常激烈,但是反对者多而支持者少,臣委实决定不下,因此便没有第一时间交给陛下参详。”
听说了这份计划的来历,朱由检的火气慢慢消去了,他沉默了许久。再次拿起了丢下的计划书,认真的看了起来。
让他如此恼怒的原因是,这位叫做李昌时的官员认为,河间、济南、顺德、东昌、彰德、大名、卫辉、怀庆八府的荒地或许是有的,但是这些荒地不是不适宜耕种的盐碱地,便是公用的柴草山。
荒地所认为的,真正可以开垦的好地,几乎是不存在的。虽说棉花的适应性比小麦水稻强,但是盐碱度太高的土壤也是种了长不出苗的。
因此想要开垦以上地区的荒地,要么就是投入资本兴修水利,冲刷盐碱地的盐分,如天津治理滨海盐碱地一般,先种上2…3年的水稻,待土壤中的盐分恢复正常,然后再种植棉花。要么就允许当地大户圈占公用地,让他们把公用的草地和荒山丘陵变成棉田。
李昌时认为,贫农和小农根本无力开发荒地,他们光是耕种养活自己的几块口粮田,就已经相当吃力了。想要去开辟一块荒地,从而把这块荒地变成可种植的耕地,不仅仅需要人力的投入,还需要大量物资的投入。
他还举了顺义县为例子,顺义县的土地改制之后,大多数土地都以村为单位做了分割,每个村子的土地大致进行了较为公平的分配。这样分配的结果,公平是公平了,顺义县大部分的贫民也再次获得了土地,整个县的流民几乎不见,而且抛荒现象也基本消失了。
但是顺义县今年提供的税粮,还不及内府补贴顺义县农户的一半,而且顺义县今年提供给京城的粮食及农牧产品,同样下降到了往年提供数量的60程度。
根据李昌时的说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诡异的状况,便是因为过去这些贫民把大部分口粮都缴纳给了地主,自己则处于饿不死的状态,因此顺义县可以提供给大量的粮食和农牧产品给京城消费。
但是今年这些贫农和小农因为在陛下的照应下,获得了自己的土地,他们自然要先把自家的口粮留下,然后再出售多余部分。可是以现在的生产效率,这些贫农和小农基本没什么多余产品可言,因此自然提供给市场的粮食就大幅度下降了。
同理可知,如果把植棉兴业计划寄托在贫农、小农身上是不合适的。一来他们没有这么多资源去开垦荒地;二来他们也不可能冒饿着肚子的风险,把自己的田地都种上棉花。
所以想要发展植棉兴业计划,就必须依靠各县的地主阶层,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可以用于种植棉花之类的经济作物,也拥有大量的资源用于开拓荒地。而朝廷需要做的是,放开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兼并和集中土地,以保证更有效率的发展生产。
缓缓的放下了手上的计划书之后,脸色严峻的朱由检想了许久,才对着郭允厚说道:“明日,你带这个李昌时来见见朕吧,朕想亲耳听他谈谈自己的计划。”
第464章 重点官员考核名单()
对于崇祯的反应,郭允厚内心感觉有些惊奇,不过他最终还是没有表现出来。老实说他向崇祯提交这个计划,并不是想要向皇帝推荐李昌时这个人。
其他官员对于实务的一知半解,导致他之前向皇帝提交的计划实在是有着太多的漏洞,郭允厚显然还没打算为了户部官员的面子,搭上自己的政治生命。
就如同崇祯所言,就可操作性上来说,还是小吏出身的李昌时拟定的计划更符合实际。而户部不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还不必花费太多。
至于这个计划是不是符合皇帝的要求,或是能够得到其他部门官员的认可,郭允厚觉得这并不是他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皇帝支持这个计划,就算出了什么问题,户部的责任也算是减轻了大半。
如果皇帝不认可这个计划,那倒是正好打压一下户部那些非正途出身的官员。这些官员仗着自己了解户部实务,又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倒是慢慢开始有些看低了科举出身的官员了。
不管崇祯作出什么选择,郭允厚认为自己都不会有什么坏处。但是他倒是真没想到,崇祯可以在这么短时间内收敛起自己的情绪。
毕竟在李昌时的计划书中,可是毫不留情的对皇帝在顺义的土地改革大肆批判了一通,认为这种土地改革最好的结果不过是给皇帝增添了些名誉,但这种土地改革政策是无法推广到全国各地去的。
就算各地的地主毫不反抗,乖乖服从皇帝的命令把自己的土地交给朝廷进行重新分配。但是光有土地是无法进行农业生产的,朝廷还必须给这些无地农户分配农具、牲畜、种粮和肥料等等。
这种土地改革政策就算是张居正改革之后,国库最为充盈时都未必能成功,更何况是大明国库异常空虚的现在。
原本郭允厚以为,年少气盛的崇祯看到这些评价之后,会怒不可遏。所以他并不打算把这个计划拿出来,为了避免在皇帝心中留下户部办事不力的印象,他又不得不把这个计划拿了出来。
如他所预料的,第一眼看到计划书的时候,崇祯的确是有些恼羞成怒了。不过他倒是没想到,皇帝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冷静下来,重新审视了这个计划。
对于皇帝现在的要求,郭允厚自然无法拒绝,他答应着向皇帝告退了。而崇祯把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