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代善来说,虽然他觉得自己还有些退路,毕竟他有着拥戴之功,但是依然对于这个兄弟疑虑重重。代善所领有的两红旗,其中镶红旗在儿子岳托手中,但岳托同黄台吉的关系要远远好于他这个父亲。

    岳托的母亲死后,就被努尔哈赤带入了汗庭抚养,抚养岳托的正是黄台吉的母亲。因此岳托和黄台吉之间,虽然相差了一辈,但是两人的关系却亲密的像是亲兄弟一样。

    虽然代善现在是现存后金诸贝勒中辈分最大,资历最为深厚的大贝勒,他领兵出战多年,对于两红旗的将领也有足够的影响力。但是自从黄台吉继任汗位之后,在他的支持下,岳托对于镶红旗年轻将领的威望也开始逐渐升高了起来。

    再加上黄台吉登基后,先是设立八固山额真,接着又设立32大臣,以协助旗主处理旗中事务。这也使得代善察觉到,他无法像以前一样自由的提拔自己的亲信,和处置旗内的事务了。

    特别是这些辅佐旗主的官员,不但隔绝了他同旗民的直接接触,更是让他难以越过岳托去管理镶红旗的旗务。总而言之,代善感觉自己似乎有被架空的危险。

    代善虽然没有了同黄台吉争权夺利的兴趣,但是也不代表他愿意失去现在的地位。后金国草创未久,因此朝堂上的政治斗争倒是没有明国这么频繁。但是还没有脱去部落民习俗的女真人,一旦发起了朝堂上的政治争斗,就显得格外血腥和暴力。

    努尔哈齐也好,褚英也好,一旦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就是死亡的结局。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血腥的结局,使得现在的女真亲贵们,总是在斗争的最后关头选择妥协,避免撕破脸的最坏局面出现。

    想要避免努尔哈齐和褚英的下场,保住自己的权势就是根本。因此看到了黄台吉强势崛起之后,代善已经想要同莽古尔泰、阿敏和解了。

    当阿敏搭上了同明国贸易的渠道之后,跑来向代善示好,代善也就半推半就的接纳了阿敏的善意,同阿敏一起兴建了营口港。

    而莽古尔泰一度认定阿敏背叛了自己,恼怒的想要同他绝交。但是当阿敏把从明国获得的物资交给了他一部分,让他赏赐给旗内的军将后,莽古尔泰最终还是转变了态度。他接受了阿敏的建议,也参与到了营口港的贸易中来了。

    自黄台吉登基之后,除了让阿敏率军打了一次朝鲜外,进攻察哈尔留守部族的任务,都被两黄旗和两白旗给包揽了。其他四旗分到的,都是没有什么油水,但是要啃骨头的任务。

    去年明人入侵黑龙江入海口,待到沈阳接到消息的时候都已经开春了。从沈阳到黑龙江路远难行,除了秋冬季节外基本很难派兵前往出征,而且还没有什么好处可得。

    代善、阿敏和其他小贝勒都认为,不如趁机把黑龙江下游的部族全部迁移到三姓城来,至于荒凉的黑龙江入海口就丢给明人去折腾好了。如果明人想要沿着黑龙江向辽东腹地进攻,那么这一路的艰难路况,足以让明军疲惫不堪,到时派出一只小部队就能在松花江附近歼灭他们了。

    不过黄台吉却认为,明军沿着黑龙江上攻辽东的确很困难,但是对于明军这种挑衅,后金采取了逃避政策的话,恐怕会损害后金在野人女真部族中战无不胜的威望。

    因此,即便是要把黑龙江剩下的部族人口迁移到辽东腹地,也要先派出军队作出防御黑龙江入海口的姿态。如果在那里坚守了一个冬季,明军都不敢出现,那么当地的野人女真部族也就会淡化了明军的胜利。

    黄台吉的理由虽然很好,但是代善和莽古尔泰都依然不满,因为调拨350人前往黑龙江入海口的艰巨任务,是从他们两个反对者的旗下抽调出来的人员。350人相当于6个牛录的兵力了,这么多士兵驻守到遥远的黑龙江入海口去,不仅要花费一大笔费用,还让两人招致了旗下军将的不满。

    事实上,当三位大贝勒同明国做起了生意之后,他们便不想同明国继续开战了。因为他们已经发觉,仗打的越多,胜利的次数越多,黄台吉对于八旗军将的影响力就越大。为了能够获得一个出征的机会,这些旗丁们,便不自觉的开始拥戴起大汗来了。

    但是如果同明国保持和平,他们从贸易中获取的利益并不少于出战时获得的战利品。

    而更为关键的是,贸易获取的利益完全是由他们来分配,而不是像战利品一样,要先获得黄台吉的首肯。

    八旗军将们虽然闻战则喜,但是他们喜欢的是能够获得劫掠敌人财富的机会,而不是冒着生命危险同敌军厮杀。

    如果不用作战也能获得巨大的利益,他们自然就会转变对于战争的态度。

    八旗制度的核心就在于严格的军制,就算是代善等大贝勒,一旦进入出征部队,也不会得到什么特殊的待遇。而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自然是为自己这个大汗服务,而不是为八旗旗主服务。

    因此,黄台吉以后金大汗的名义在军中发表的命令,权威要远过于他在朝堂上发布的命令。只要代善等人没有立即谋反的意图,就无法抗拒黄台吉发出的军令。

    因此黄台吉每领军出战一次,他对于八旗的影响力就多了一分。如果明国始终抱着要收复辽东的态度,他们自然不得不服从于黄台吉的命令,继续对明国作战。

    但是现在明国既然已经服软,想要同后金和平相处了,代善等人觉得,他们现在最大的危机,便是后金大汗黄台吉了。

    比如这次出征,明明说好是要讨伐西迁的察哈尔部的。但是等到蒙古附庸部队都到齐后,就在五日前的行军途中,黄台吉以公论的名义召集了军中满蒙亲贵,询问他们是讨伐林丹汗好,还是南下伐明好。

    这些刚刚屈服于后金的蒙古部族首领们,自然不想这么快向自己从前的主人挥刀。而那些各旗的领军小贝勒们,也不愿意跑去攻打没什么油水的蒙古人。

    因此,会议很快就定下了,改变出征的目标,南下伐明。代善和莽古尔泰自然不愿意接受这个结局,因为这次出征,他们已经被迫交出了不少粮食。

    原本这些大豆都是明人去年定下的货物,这已经让他们损失不小了。现在再去攻打明国,营口那边的生意今年还能做下去么?他们在营口港投入的资源,岂不是要打水漂。

    因此抵达了青城之后,莽古尔泰终于坐不住了,跑到代善的大帐,希望能够讨一个主意。 

第572章 代善和莽古尔泰的阻拦() 
为了遏制黄台吉声望的继续增长,代善和莽古尔泰终于放下了往日的仇怨,在这所大帐内进行了一次诚恳而有彻底的交流。

    本次出征察哈尔,本是六月满蒙亲贵在沈阳召开的大会上定制下来的。刚刚降服于后金的蒙古各部和科尔沁部都不愿意后金彻底击溃察哈尔,因此他们宁可支持后金南下伐明。

    但是以代善、莽古尔泰、阿敏三大贝勒为首的八旗老将们,却不愿意再去进攻大明坚固的宁远防线了。更何况,在三大贝勒的带领下,不少八旗亲贵正忙着同明国商人做起各种生意,对于同明国作战的兴趣也在逐渐降低。

    辽东的木头和大豆,现在已经成为了后金输出数量最大宗的货物,今年这两样货物的输出总价,几乎已经达到了往年貂皮和人参的出口总价。

    对于辽东之地的历史记载,起于战国时代。但是直到明初时,辽东还是一个散布着原始森林和沼泽地,以无人区居多的一片土地。

    到了努尔哈赤起兵之前,辽东人口大约有上千万人,所开发的的耕地也不过才6、7百万亩,每年朝廷都需要从外地输入大批的粮食,以供应辽东驻军。

    而到了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之后,近十年的残酷战争和老奴对汉人的屠杀,使得辽东人口大约剩下了一半人还不到。迫于紧张的战争局势,使得后金一直没有精力恢复辽东的农业。

    更何况,努尔哈赤对待汉人的歧视和压迫政策,使得女真人不放心让这些汉人离开自己的视线去野外开垦田地,生怕他们会就此逃亡。

    直到黄台吉上台后,察哈尔…明国对后金的联盟,因为林丹汗西迁和天启去世,导致这个联盟不废而废,后金外部的军事压力大为减轻,再加上明人求和等因素,使得后金八旗亲贵终于开始加大对于农业的重视。

    去年同四海贸易商行达成协议之后,二贝勒阿敏带头开垦被荒废的河西耕地,随后代善和其他八旗亲贵开始跟进,使得后金国内的耕地数目得到了极大的恢复,本年度的耕地总数已经超过了5万倾地。

    后金国内对于粮食控制的非常严格,但大豆不算是什么正经粮食,因此只要国内粮食没有匮乏,倒是不禁止出售给明人。

    四海商行对于大豆的收购价格相当高,且并没有限制收购的数量,使得今年后金国内起码有3万倾地种上了大豆。以每亩地150斤计算,这也是4亿5千斤的大豆。

    按照四海商行150斤/元的收购价,便是数百万元的大生意。而代善等女真亲贵,从这桩大豆生意能够获得的3成的利益。

    但是因为蒙古各部的投奔,导致国内粮食不足,加上黄台吉的阻扰,最终代善等人售出的大豆,明面和私下的也不过才110余万元。这使得代善等人获得的收益大不如预期,还被迫交出了一部分粮食用于赈济那些蒙古附庸部民。

    这件事让代善、阿敏等人大为不满,他们并不是不满于拿出粮食赈济那些蒙古附庸部民。而是不满于,黄台吉让他们交出了私人财物,却以后金大汗的名义分配了这些粮食,让他们损失了一笔财物之外,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到。

    不过虽然在大豆生意上损失了不少,但是在木材生意上,代善等人倒是赚了个盘满钵满。不要看后金国内恢复了近5万倾耕地,这些耕地对于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