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
京城之中流言四起,导致物价腾飞的消息传入崇祯耳朵之后,他自然就把管理京城治安的锦衣卫和巡警官员招来大大的训斥了一番。训完之后,他便命令这些官员在城内外设置十处救济营地,让这些躲避战乱的逃人居住进去。
今后这些逃人中的青壮每日都要听从营官的命令上工,或是修缮营中道路、水渠和其他建筑,或是修建新的营房以安置后来者。
而营中的老者负责照顾幼儿,妇人则做些织补工作以补贴家用,半大小子则被拢在了一起,建立学堂进行管束。这些措施执行下去之后,京城中的流言蜚语才开始慢慢消停下来,物价也有了回落的趋势。
不过这个时候,黄台吉已经把他在洪山口说的那番话写成了文字,然后让人四处传播,甚至于还让一名投降后金的明国小吏,亲自带着一份兴师问罪的书信送到了蓟州城,企图借此打消明人对于后金入侵的抵抗意愿。
在崇祯看来,黄台吉这种掩耳盗铃,倒打一耙的言论,不过是为了出师有名罢了。只要是有些见识的人,岂能看不出后金的狼子野心,这其实就是老奴以七大恨起兵的翻版而已。
但是社会调查局从民间搜集来的消息,却让他惊讶的发觉,大明的百姓还真有吃黄台吉这一套的。自大明开国以来,天子修德,怀柔远夷,厚往薄来的固边安邦之策已经深入人心了。当然这也不是大明独有的国策,隋唐时代这个论调已经开始盛行了。
究其根本,还是边疆太穷,财富都出自于中国。位于穷乡僻壤的少数民族穷的只剩下一条命了,他们想要入侵中国,无非就是眼热于中国的财富。打赢了可以进入中原抢掠一笔,打输了也不过是向中国皇帝臣服,说不定每年还能得些赏赐。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那些少数民族所在的穷乡僻壤实在是没什么好打的,就算是打赢了这些少数民族,这些苦寒之地也没什么出产,每年收缴的税收大概还不够驻军的军费。如果是好地方,那早就被纳入到中国之内,也没有少数民族什么事了。
而要是打输了,除了中国生民涂炭之外,说不定还要来一场改朝换代的大变革。因此对于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安抚,拿出一些钱财来赏赐给他们,让这些少数民族乖乖的替中国守卫四方边境,才是最为划算的一件事。
顺义王俺答汗统一漠南蒙古,手中握有的兵力远过于努尔哈赤,大明的官员也不过就花费了一年3、40万两的市赏,就安抚住了这位蒙古大汗,给大明西北带来了五六十年的和平。但是同努尔哈赤打了近十年的战,不仅丢失了辽东的大片土地和人口,大明辽东边镇几乎全军覆没,每年花费的额外军费,就高达近千万两了。
如果不是努尔哈赤在辽东占据了大片土地,又屠戮了大批辽东军民,使得大明朝廷无法低头,同后金议和的声音早就充斥朝堂了。不过即便是如此,在崇祯登基之前,南方的百姓已经对辽东发生的战争感到厌烦了,抵制和偷逃辽饷的举动,在南方可谓比比皆是。
这也是崇祯登基之后提出同后金议和,虽然在士林中非议不小,但抵制的人却真的不多。因为大家都希望辽东和平下来之后,能够把各地的辽饷给停下来。在这种切实的经济利益面前,大明的颜面就谁也顾不上了。
更何况,现在有崇祯这个愿意主动抗下丧师失土罪名的冤大头,文官们还能在皇帝面前刷一刷声望,他们是想要守卫大明疆土不失半分的,但是奈何新皇一意孤行,他们身为臣子也只能在尽力劝谏之后,黯然服从了。
但是这种安稳的日子没过两日,后金居然又打过来了。这个时候,这些文官们就顾不得坚持自己的气节了,他们倒是觉得这事是皇帝做的不妥。既然已经同后金签订和约,怎么可以再去骚乱别人的子民,让后金找到借口打上门来呢?
后金如果不讲理,不遵守和约,这些士大夫们大约还没什么办法。但既然是大明天子先派人跑去攻击了后金的臣民,那就是失去了诚信了,天子怎么可以失信于人呢?虽然他们不敢公开上疏指责皇帝,但是在私下里倒是把这场战争的过错都归咎于崇祯身上了。
至于后金破关杀戮的那些蓟州军民,他们倒是丝毫没有在意。后金不过是蛮夷,蛮夷侵犯大明边境,滥杀无辜,在他们眼中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更何况这次后金入关后,黄台吉就发布了文告,勒令军队不得对投降的士绅大户进行屠杀和劫掠他们的财物,使得这些士大夫对于黄台吉的观感就更好了。
这些士绅大户对于后金的看法,也就代表了依附于这些士绅大户的佃农的看法,也影响到了地方百姓对后金的看法。
这种言论的出现,自然也就让原本对后金入侵感到愤怒的京畿百姓感到有些混乱。甚至于京畿各地原本就没什么战意的驻军,也开始期待朝廷能够同后金讲和,让后金军队自己退回沈阳去,免了大家要上战场拼命。
对于苏长青这个后世的灵魂来说,后金军队都打上门了,自己这边的居然还有人站在后金那里,为后金出兵的理由合不合理进行辩论,这实在是一件过于荒谬的黑色喜剧。
这要是在后世,即便之前再怎么亲近后金的国人,这一刻也会转变态度,要先把后金打出去再谈论其他了。否则一个卖国贼的名头,是怎么也摘不下来的。
苏长青到了此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于这个时代的人心,的确不及黄台吉了解。一封公开信,就让北直隶的士绅大户的态度变得摇摆不定了起来,简直有民国通电的风范。
不过朱由检也终于醒悟了过来,黄台吉的这封公开信,无疑把后金同大明之间的战争,变成了爱新觉罗一族对朱明皇室压迫的反抗。
简单的来说,就是这场战争的起因同明国百姓无关,全是朱由检这个大明天子行事不当造成的。
如果朱由检愿意为了大明百姓低头,那么后金就会撤兵。如果朱由检不向黄台吉低头,那么大明百姓在这场战争中受到的痛苦和伤害,便是朱由检造成的恶果。
朱由检当然知道自己不能向黄台吉低头认错,这同他去年立主同后金议和不同,那时他还有舒缓天下百姓负担的借口。
但是现在,黄台吉是想踩在大明皇帝的头衔上竖立他在后金国的威望。如果他真的低头,估计朝廷上下,南北各省的百姓都要把他当成真正的懦弱之辈了。
这一年来被他强行压制下去的党争,恐怕也很快就会因为他的威信不在而重新泛起。
是以黄台吉需要的不是他的道歉,而是借此让北直隶各地的士绅大户失去抵抗的意志,以减少后金军队攻城的损失。
在辽东,现在辽人都知道后金破城之后,城内百姓会有什么下场,因此人人奋勇守城。但是在北直隶,后金军队还是第一次出现,如果这只强大的军队稍稍表现出一些友善,那些士绅们还会有誓死抵抗的决心么?
第589章 内忧()
黄台吉送到蓟州的这封公开信,蓟州城内的官员不敢隐瞒,也实在是隐瞒不了,于是立刻派人把信件送回了京城。
内阁拿到信件之后,却不敢立即送到崇祯面前,黄台吉信中语气狂妄,已然把自己同大明皇帝放在同等地位上。内阁诸臣觉得把信件郑重其事的送到皇帝面前,不管崇祯做什么反应都不大妥当。
不回应则显得有些示弱,回应的话等于承认了黄台吉有资格同大明皇帝讨论是非对错的权力,无形中便抬高了黄台吉的地位,这让内阁诸臣难以接受。因此,几位大臣稍稍进行了讨论之后,决定无视这封信件。
他们认为只要接下来把后金军赶回关外去,那么黄台吉对大明皇帝的质问也就无疾而终了。更何况,把信件递交给皇帝后,如果皇帝要求他们拿出应对措施来,他们都觉得自己无法拿出一个万全之策来,那么还不如干脆瞒下这封信件好了。
黄立极等人的想法是不错,但黄台吉发的既然是公开信,在前线的锦衣卫和社会调查局自然也能得到信件的内容,因此崇祯还是获悉了这封信件的内容。
对于内阁采取这种不予回应的处置方式,崇祯显然是不认可的。如果后金没有破关,只是派人在关内散发一些传单扰乱视听,崇祯倒是不介意采用内阁现在的处置方式。
但是现在黄台吉带着大军破关而入,在这封公开信后面的,是后金数万耀武扬威的大军。如果大明不作出回应,岂不是默认了黄台吉在信中诉说的出兵理由是正当的,尚未开战,就打落了自家军队的士气,崇祯肯定是不会接受的。
于是朱由检在看过了黄台吉的公开信之后,便让王承恩传话给内阁,要求内阁诸臣拿出一个应对措施来,驳斥黄台吉颠倒黑白、强词夺理的出兵借口。
不过内阁诸臣在两日内连续撰写了3、4篇文字,都未能让崇祯感到满意。于此同时,前线的状况,也一日坏似一日。
后金右翼兵马破开大安口之后,3日内连续五次击败救援大安口的明军,夺取了马兰营、马兰口、大安营三座小城,从这些地方败退下来的明军残军数百人退到了遵化城西面20公里处的石门镇。
但后金右翼继续派出人马追击,把这只残兵逐出了石门,切断了蓟州和遵化之间的联系。而此时左良玉和茅元仪才刚刚抵达蓟州城,无法得知遵化城详情的两人也不敢冒进,只能派出一部分兵力守住距离石门镇10公里的马伸桥,稳住形势后再打探遵化的详情。
到了这个时候,连茅元仪也不能确认,此前总参谋部设定的作战计划还能不能继续实施。因为总参谋部此前所有的计划,都是建立在遵化和三屯营两城能够拖住后金主力,使之不能南下的基础上的。
甚至于,就算三屯营失陷了,只要能够保住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