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站在崇祯身后的京畿都督府官员和新军中高层武官们,此时却被这个场面震骇的失去了言语的能力。自太祖、成祖两位马上皇帝离世之后,这大明也就再也没有出现能得三军效命的君王或是主将了。

    文臣以财货诱武臣效力,武将以严苛军法逼迫士兵听从命令,已经是大明军中理所当然的准则了。就连近世最为出色的戚家军,他们对于自己的主将,也是畏惧多于爱戴。而到了戚家军以后的时代,无法保证足食足饷的军队,就连严苛的军法都对士兵失去了效力,武臣以恩义收揽勇士以为家丁护身,对于军中的其他将士则驱之如奴婢。

    在这种状况之下,最下层的军士同自家主将之间都没什么情感,还谈什么保卫国土黎庶,誓死力战呢。这些缺衣少食,平日里被自家将主当做奴婢使用的军士,一旦离开了大营,失去了严密的监管,不用自己手中的刀枪去劫掠平民,已经算的上是忠勇体国了。

    是以在大明的军队之中,军官最大的任务不是指挥士兵作战,而是监督这些士兵不要祸害自家的平民。而大明的文官和百姓,也因此对保卫他们的军队毫无敬意。自家军队过路,送上一些财物酒食,就同花钱送瘟神一般。

    在这个军士和将领互相提防,军队和百姓互相厌恶的时代,崇祯三言两语之间,便让数万军士回应了自己的呼声,怎么不叫这些老旧武官们大跌眼镜,惊骇莫名。

    同这些武官惊骇情绪成对比的,却是阎应元等一干年轻武官脸上跃跃欲试的表情,灵醒如阎应元之辈,此时也已经看出,皇帝此时已经掌握住了面前三军将士的情绪。现在,皇帝欲他们悲则悲,欲他们喜则喜。只要接下来皇帝能够好好的收场,这只军队的军心就将为皇帝所有。

    不过即便是阎应元也想不出,在皇帝把将士们的情绪提升到这么高之后,还要用如何的话语去盖过前面的铺垫,从而让军心尽归于己。在三军将士和这些武官们把注意力放在皇帝身上,聚精会神的等待着皇帝最后的讲话时,在他们的背后,一行人也正从营门处急急赶来。

    朱由检双手虚按不动,待到面前的三军将士们再度安静下来,他才放下双手,再次大声喝道:“今天又一个蛮夷小族忘记了我汉家之威严,唐人之勇武,垂涎于我中国之热土,华夏之传承。

    为了这片祖宗庐墓所在的土地,为了这片土地上生存的所有炎黄苗矞,为了你们的家人子孙,为了我明人之荣耀,你们可愿跟随我,同这些入侵中国的蛮夷一战?”

    仅仅沉默了片刻,校场上便响起了一个声音,“战”“战”“战”,数万将士热血澎拜,此时的呼声更是高于之前。这雄壮威武之声,响彻九霄,连十数里之外驻守德胜门的军士们,都疑惑的望向了大营,不知这边发生了何事。 

第598章 成贤街() 
孙承宗等人赶到校场时,正好看到这个山崩海裂一般的场景。数万人共声一呼,就连原本遮蔽太阳的云朵都似乎被吓到了,一缕阳光顿时从云间照射到了崇祯身上,皇帝身上的武弁服顿时鲜明的像是一团烈火。

    “士气可用,陛下此次亲征当无大碍了。”孙承宗有些心情激动的说出了声音。

    不过其他几位官员却并不都是如同孙承宗所想,有人已经忍耐不住说道:“这于礼不合啊,大军出征是肃穆之举,万人高呼,这成何体统?

    陛下如此轻佻,这些武人今后还能服从我辈调度吗?此辈之中未必没有钱宁、江彬之类,我等还是应当继续劝谏陛下,不能亲征冒险啊…”

    当北郊大营三军高呼时,夏允彝似乎听到了些什么,不由起身推开窗户向外张望。他站立的地方,正是喜雨楼二楼内。

    喜雨楼是京城东南角的成贤街入口处的新建茶楼,此楼高三层,内部优雅简洁,加上离燕京大学不远,因此便成了夏允彝所在的讲谈社的根据地。

    自从国子监改成燕京大学之后,除了名字被更换了之后,连国子监的诸多规矩也改了。原本门禁森严,普通人难以进出的国子监,现在已经变成了能够自由出入的大学校园了。

    而原本国子监的建筑占地面积也就不到3万平米,扣除了教授、学官占用的面积,还有藏和孔庙,只要监生超过800人,就已经显得极为局促了。不过,国初地位崇高的国子监,到了近世已经成了一群纨绔和商人子弟混日子的所在。

    到了天启年间,虽然名册上有5、600人,但是真正入监读书的人员,也就在2、300左右。当国子监改为燕京大学之后,崇祯对于燕京大学的在校学生数量要求是不少于3000人。这样一来,国子监的扩建也就顺理成章了。

    原本监生们居住的地方全被改建成了校舍,而学生们的住宿地方被迁移到了成贤街以外的街区。如果不是国子监周边都是民居,崇祯是很想在大学内弄出一块操场,以供这些学生们运动的。

    说来也是奇怪,当初国子监门禁森严的时候,监内的学生们总是想着要逃课,巴不得离开如同监狱一般的国子监和成贤街。

    但是改成了燕京大学之后,新入学的学生们又觉得宿舍离学校太远了,有钱的学生纷纷自己花钱在学校周边租赁房屋居住。虽然现在燕京大学的学生还没有达到3000人,但是超过1000人是肯定有的。

    加上还有一些没有资格入学,选择在学校内进行旁听的人员,每日1、2千人在此进出,成贤街倒是一时热闹了起来。而原本京城读书人最喜欢聚堆的秦楼楚馆,经过市政厅的整顿之后,终于衰落了下去。

    成贤街上新开的茶楼棋社,倒是渐渐成了京城读书人聚会聊天的所在。燕京大学内每三日召开一次的主题辩论或是演说,也成为了京城新思想、新知识的宣传发布会。科学、哲学、逻辑学这些新名词,正源源不断的从成贤街的茶楼棋社扩散出去。

    燕京大学在校内建立真理堂,让学生和学者们进行辩论和演讲,刚开始的时候只是让人觉得有些新鲜。不过渐渐便有人听出了味道,甚至不满足于只是做一个旁观者,希望能够下场亲自参与。

    但是申请的人员实在太多,使得绝大多数想要宣传和捍卫自己观点的读书人难得轮到一次。于是在成贤街上的茶楼棋社内,甚至是在成贤街的街头,常常都会有人进行自己私下的演讲。

    有些人因此而得到了燕京大学真理堂的邀请,从而直接进入到真理堂发表自己的学术主张,有人因而声名大噪,甚至获得了燕京大学的聘请。因为这些幸运儿的事迹,使得成贤街上开起了许多茶楼,以供京城或是外地来的读书人发表言论。

    以往读书人想要成名,要么走正经的科举仕途。一朝金榜题名,立刻便是天下皆知。要不然就是走名士的道路,名士有真名士和伪名士。真名士如刘宗周这种,读个2、30年书,然后著书立作,天下闻名。

    但是真名士对才学的要求太高,前期投入太大,不是一般人可以仿效的。于是到了近世,伪名士便应运而出了。明代是一个市井社会,不管从上到下,对于*都非常热衷。扬州瘦马、大同婆姨、西湖船娘,甚至都成了地方特色了。

    在这种社会风气的侵染之下,各地秦楼楚馆的名妓,她们的一举一动就成了市井百姓最为关注的热点。而勋贵官僚更是这些名妓的热烈追求者。同这些名妓见上一面,喝上一杯粗茶,最起码也要10两纹银起步。

    这些名妓也就成了交际花一般的存在,同平常妓院中的娼妓完全不可类比。不少流落风尘中的女子,最大的梦想也就是成为一名名妓,从而获得一些自由。而想要成为名妓,并不是看脸和身材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名士吹捧。

    一名普通的妓女也许因为名士的一句话登上了花魁的宝座,同样一名寻常的读书人,也会因为同名妓交往而声名远扬。名妓和名士这种相互依存的特殊存在,也就成了大明特有的一道景观。

    外地入京的读书人,想要让自己的名声尽快在京城流传,从而被权贵所赏识,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厮混在秦楼楚馆,得到某个京城名妓的垂青。

    不过到了崇祯二年秋,这条名士之路在京城算是走不通了。今日想要名动京城,就需要先在成贤街扬名。那些整日在秦楼楚馆厮混的读书人,连燕京大学最新的演讲词都不了解,凭几首酸词烂曲,做着想要折服京城读书人,从而名动公卿美梦,都是跟不上形势的酸腐文人了。

    一些京城名妓看着京城的风气变化,不是南下金陵,便是干脆金盆洗手,在成贤街开上一间茶楼,主持一些文人清谈的聚会。如此一来,京城成贤街便成了外地来京读书人必要前来拜访的圣地。

    而依托成贤街的学生和外地士子,也渐渐形成了数十个小团体。这些以文社为名结合起来的小团体,不仅成为了北方士子的精神领袖,声势上也压住了年初在南方成立的复社。

    从国初开始,大明的文风都是南胜于北,就连朱元璋也不得不弄出了南北榜来平衡南北士人的力量。到了近世,江南经济的发展,使得南方普通百姓的识字率远远超过了北方。

    且江南交通便利,地狭人稠,士人求学和交流都比较方便。这也使得江南士子的学术成就,比闭门造车的北方士子要高的多。

    东林党人兴起之后,江南的文人结社都带有一定的政治意义,不再是普通文人交流诗词的文学社团,因此江南文社的声望更是为普通百姓所熟悉一些。

    张溥在年初纠合江南数十个文社,组成了一个超过千人的复社,并明确提出了建立复社的政治目的是,“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已经是一个政治团体的雏形了。

    在苏长青没有穿越的历史上,北方的年轻士子在明末完全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