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发动伐明战争,一直打到崇祯二年。
40余年来,建州女真各部几乎无日不战,无年不征伐周边邻居的。在这样成年累月的厮杀中幸存下来的士兵,就算当初是一个农夫,现在也成了百战精兵了。
而反观明军这边,援朝之战虽然击败了日军主力,保住了朝鲜藩国,但是辽东明军精兵也是十去四、五,而这些辽东明军尚未休养恢复元气,又遇到了建州女真的叛乱。
当年李成梁留下的那点精兵种子和辽东明军精华,都再同后金交战的过程中,全部付之一炬。可以说,现在的辽西镇同此前的辽东明军,除了人事上还有些渊源,但从军队传统上来说,已经完全是另一只军队了。
在这样的状况下,抽调宣大、辽西等地的骑兵和招募北直隶地区的平民组建的第一、第五骑兵师,虽然在装备上不弱于女真骑兵,但是在作战技能和马匹配给上面,还是远不及女真骑兵的。
第一、第五骑兵师唯一能够胜过女真骑兵的地方,便是严格的纪律约束和组织制度上。但是,2年不到的时间,也只能让他们表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却并不能就此让他们脱胎换骨,可以直接拉出去同女真人打了数十场战争的老兵去对耗。
大明九边重镇,除了辽东兵之外,其他边镇同样也是数十年未经战火了。失去了这些年来抵挡在第一线的辽东镇后,不管是边镇还是新编制的新军,都需要从头开始摸索战争的规律,让士兵和军官了解如何作战。
而在这场大规模的整肃军队编制,重新训练军队作战能力的军制改革过程中,唯一让朱由检能够聊以*的,因为边镇和兵部都已经失去了指挥大军团作战的能力,所以才能让他从容的建立总参谋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组大明的军制,和建立一只新军出来。
朱由检一直不清楚,这只花费了他2年心血,耗费了大量资金和物资的新军战斗力究竟为何。不过通过今日的这场战斗,他终于稍稍有了一些底。
在他看来,新军骑兵的战斗力大约在蒙古人以上,同建州女真部队的普通水准差不多。比起老兵略有不如,而同摆牙喇精兵相比更是远远不及。
朱由检看着吴怀一副心有不甘的样子,他了解完事情经过后,倒是好好宽慰了他几句。
对比于此前建州女真带着80多骑就能横行野外,经常能够击败数百上千明军,让2千多明军护送出境的光荣战绩。
第一骑兵师能够以不到200人的伤亡砍下66颗真女真的首级,已经是10多年来少有的大捷了。被吹嘘到天上去的宁远大捷,号称战况激烈到了尸积城下,几乎陷城的地步,砍下的真女真首级,还不及此次为多。
因此对于崇祯来说,这个战绩已经比辽西镇送来的,女真满万不可敌的神话般的功绩好看的太多。原本他对于新军的要求,也就是要敢于同后金军野战而已。
有了这样一场胜利,想来也应该能够恢复一些明军面对后金军队的勇气了。
只要打破了女真满万不可敌的神话,那么后金军队想要继续在大明境内横行无忌,就不是这么轻松写意的事了。
就如同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鼓舞了中国人对于抗战的信心,抗美援朝战争恢复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一般,这场战斗的胜利虽然在战术上只是一般,但是在政治上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朱由检随即要求吴怀把第三营整营撤到后方修整,并让在身边担任侍从的预备士官去搜集第三营同后金交战过程中的事迹,准备塑造出一个抗金典范出来,向后方进行宣传。
第630章 卓尔璧的辩解()
对于崇祯让自己手下的第三营退下去修整,吴怀并不感到意外,毕竟第三骑兵营遭受重创之后,现在还能进行战斗的人,大约不足一个连。在这种状况下,第三营差不多已经失去了继续作战的能力,让他们退下去进行修整,他倒也不会反对。
一个营中失去这么多朝夕相处的同伴,对剩下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按照吴怀过去的经验,营中剩下的军士接下来士气消沉几乎是一定的了。而在战场上,这种士气的低落是会不断传染的,吴怀也不愿意其他部队因此而受到影响。
但是,皇帝不仅安排了第三营下去修整,还要把第三营竖立成抗金典型,他就有些不理解了。在他看来,第三营损失如此惨重,不加以处罚就不错了,怎么还能竖立为典型呢?
在大明军中一向的惯例就是,兵为将有,胜者赏,败者罚,至于兵力折腾完了,那就要自己去想办法补充。第三营虽然在受到后金援军突袭时奋战到了最后,等到了第五骑兵师的援军,最终包围消灭了这只不到百人的后金援军。
但是按照大明的军功制度,首功应当是最终包围歼灭后金援军的第五骑兵师,至于第一骑兵师第三营,没有斩获多少敌军,又伤亡如此惨重,只能算是本次战斗的末功。这也是吴怀为什么一直生闷气的原因,付出了这么大代价,胜利果实却被第五骑兵师摘去了。
然而现在皇帝居然要把居于末功的第三营竖为典型来表扬,而忽略了第五骑兵师的首功,这便让他心里有些七零八落了起来。他一边认为自己的第三营在这场战斗的表现,并不逊色于其他人,配的上让皇帝高看一眼。
但是,他又担心皇帝过高的赞誉,会引起其他部队的不满。毕竟,这不太符合军中的惯例。犹豫了半天,吴怀不由还是有些迟疑的向皇帝劝说道:“陛下,虽然第三营在战斗中未曾退后,但是最终击败敌军的,却是第五骑兵师的部队,这个抗金典范是不是立在第五骑兵师内更合适一些?”
朱由检看了他一眼,才平静的说道:“军中的有些规矩是要改一改了,朕为什么要把你们叫做新军?这不仅仅是军队训练要革新,组织要革新,战技装备要革新的意思。最重要的还是,军队的思想更要革新。
歼灭敌人数量之多少固然是大功,但是服从于大局,为战役的胜利去啃硬骨头,则应当是更大的功劳。一句话,朕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另外,在这场战争开始之前,朕就已经说过,这是一场国战。所谓国战,就是举国一致的战争,上至皇帝,下至贩夫走卒,都应当支持这场战争,关心这场战争。
如何让整个国家各个阶层的民众都来关心和支持这场战争,我们就需要让全体国民尊敬和爱戴我们的军队。
一直以来,在大明,军队和百姓就是两个互相隔离的群体。军队和百姓之间互相防范互相厌恶。在大明的百姓眼中,就算是自家军队,也和土匪没什么区别。
而在大明军人的眼中,他们流血牺牲保卫了这个国家和人民,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被普通百姓们所厌恶,在他们眼中大明百姓都是一群不懂得感恩的人。
如果我们想要消除这种隔阂,就必须要塑造出一群让这个国家上下各阶层都能认可的英雄出来。什么是人民心中的英雄?杀戮百万敌**民?攻城拔寨,执敌国君王于阶下?
朕以为都不是,这样的军人只会让百姓感到敬畏,而不是爱戴。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为了维护弱者而对抗强权,只有这样的军人,才能让百姓尊敬而爱戴。
第三营目前的现状很符合这个形象,他们打败了过去数千明军都无法击败的敌人,但是自己也付出了重大伤亡。百姓会尊敬他们的功绩,却又不会畏惧于他们的强大,反而会因为他们以弱者抗击强者的姿态,而心生同情。
有了第三营作为榜样,大明百姓就会知道,这个世界上并不是都由强者决定一切。只要他们敢于去斗争,看似强大的后金,不过就是一只纸老虎而已。
而对于朝堂上的文官们来说,新军付出了惨重伤亡才能赢得一场胜利,才能让他们放心下来,不至于对新军的力量心生畏惧,从而拖我们的后腿。
吴怀,虽然你现在只是一名军队将领,但是日后终究会进入到总参谋部内。朕希望你今后遇到事情之时,还是应该多想一想。”
吴怀思考了半天,最终摇着头回道:“臣还是宁愿带领军队为陛下在沙场上厮杀,总参谋部的活计,还是交给那些聪明人吧。”
朱由检对于吴怀的回答摇了摇头,他看了一眼大堂门外候立的士兵,对着他招了招手,示意他进来报告。
“陛下,卓尔璧和林世贤都已经在外面等候,陛下欲先召见何人?”
朱由检思考数秒,便回道:“先让林世贤进来,卓尔璧么?还是让他再等一等。”
林世贤被带进大堂时,心情还是比较激动的。虽然他也是陆军军官毕业的学生,但是夜不收由于地位特殊,训练的场地也要求诸多,因此很少能够见到皇帝本人。
不过他对于崇祯的忠诚之心,却同样不逊色于军官学校的毕业生们。
对于夜不收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朱由检还是感到满意的。同林世贤交谈了几句家常之后,他才把话题引入了正轨。
“对于夜不收在战斗中的表现,朕深感满意。但朕相信你也应该清楚,夜不收首要的任务并不是战斗,而是在于深入敌后获取情报的能力。
我军今日击败了石门寨的后金军队,通往遵化城的通道已经被打开,趁着后金主力还没有得到这里的消息之前,朕希望你挑出一队精锐前去打探遵化城的状况。
如果你抵达的时候,遵化城还没有失陷,便派人进城同城内取得联系,告诉他们援军已至,要求他们死守。”
林世贤立刻拱手说道:“臣将会亲自带人前去,最晚将在明日晚间带回遵化城的消息。”
挥手让林世贤离去后,朱由检便让人把卓尔璧带了进来。这位关门36部的年轻首领,对于自己目前的处境看起来倒也没多少恐惧,见了崇祯之后还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