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三畏点了点头,对着身边的几位军官吩咐了几句,便回头对他说道:“也好,我这就陪你一起进城,然后同赵、王两位大人接收陛下的旨意。”
就算是周三畏也同样不能让遵化城晚上开启城门,不过他倒是让人在西门边上的城墙上加装了一个起吊装置,作为晚间进出城池的通道。
周三畏同金石信两人坐着晃悠悠的木笼上了城墙之后,便命人去通知了赵率教和王元雅两人,皇帝有使者潜入遵化城下,要求两人一起过来接受皇帝的命令。
金石信的到来,虽然只有一些将士知道,但是遵化军民中原本有些沉闷绝望的气氛,顿时被打破了。虽然遵化军民数次击退了后金军队的进攻,但是对于一座被封锁的城市来说,无法得知外界的消息,不知道援军什么时候到来,便成了城中军民最为在意的问题。
对于遵化城内的军民来说,他们最担忧的还是,朝廷会不会因为收不到遵化城的消息,干脆就放弃了他们。就算是最普通的平民也知道,如果没有外援解救遵化,就算遵化城能够守的再久,也是要沦陷的。
他们同后金鞑子在遵化城外已经打到了这种程度,恐怕城破之后不被那些鞑子算账是不可能的。而且这两天的战事里,鞑子驱使投降明人攻城,丝毫也不在意这些人的性命,又放火烧毁民居,使得遵化百姓对于女真鞑子尤为愤恨,遵化军民就算之前有所动摇的,现在也不敢轻易提出向后金投降的意见。
遵化军民虽然不愿意投降后金,但是他们对于是否能够坚持到援军抵达,也同样没有什么信心。鞑子这两天使用的新战术,更是让他们觉得城外的西北角大约是保不住了。虽然周三畏带着自己的部下,拼命堵截后金在西北角上的攻势,但是在城内的官军看来,也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
城内的明军因此而士气有些低落了下来,但是皇帝亲征,带着大队人马前来救援遵化的消息,顿时让这些原本垂头丧气的官兵们兴奋了起来。
这不仅是继正德皇帝之后,大明又一个亲自上阵的皇帝,同时也让这些遵化军民感到,他们没有被朝廷所遗忘。而皇帝亲自前来救援,显然不可能只带了数千兵马上前,只要大军压近了遵化城,自然就能迫使那些女真人退回去了。
不提遵化城内的军民因为得到皇帝亲征的消息而士气大涨,遵化城内几位大佬也正揉着通红的眼睛接待着金石信。
赵率教、王元雅,带着一干文武官吏先是接受了密函,一边叫人进行翻译,一边就开始抓住金石信询问皇帝亲征的消息,和石门一战的具体情报。
密函上的内容很快就翻译了出来,上面只有两条内容,一条是崇祯要求众人死守遵化城,最少也不能少于15天,让他有时间调集各处军队集结于蓟州,然后一体东进为止;
另外一条则是安抚遵化城内的军民,告诉他们援军已经抵达距离遵化城60里的地方,只要他们继续坚守下去,胜利必然会属于他们。
此外,崇祯还承诺,遵化百姓为协助守城受到的损失,朝廷都会进行赔偿,所以希望大家在关键时刻要舍弃小家,以保全遵化城。
对于皇帝密函上的两道命令,赵率教同王元雅都没有出声反对。能够坐守城池,而不是被皇帝命令出城袭击敌军,这就是天大的好消息,他们两人也承认了密函的效力。
随后,赵率教和王元雅、周三畏各自写了一道奏折,说明了这些天遵化城的守城经历,让金石信带回给皇帝。十一月十二日凌晨,金石信等三人再次渡河回到了沙河南岸,回到了部队。
林世贤取过了金石信交给他的包裹,看了里面三道奏折后,便收好了包裹,对着众人说道:“很好,我们这便回去向陛下覆命,让陛下知道遵化城依然在我们手中…”
第654章 一次反击()
十一月十二日上午,被明军俘虏的杜度等人,在获得了明军的优待,觉得自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之后,便陆续说了一些他们觉得无关紧要的事情。
但是他们一旦开口之后,想要说些什么就由不得自己了。在锦衣卫的循序渐导的引诱下,他们能说的和不该说的,就通通都说了出了。
当所有的尸体和存活人员都被认出来之后,关于杜度、鲍承先等人的身份和他们的事迹,也陆续的从这些人口中问了出来。
朱由检听取了连善祥送来的审讯口供之后,便让连善祥去试着招揽一下杜度、鲍承先两人,虽然他并不觉得这两人招揽过来有什么作用,一个是被后金诸贝勒深为忌惮的广略贝勒褚英之子。
当年努尔哈赤废除褚英继承人位置时,后金诸位贝勒都是出过力的,其中又以代善和黄台吉最为卖力。因此这位杜度贝勒,在后金国内一直是一个边缘化的人物,谁都不愿意看到他重新返回后金的权利中枢。
朱由检甚至觉得,如果这位杜度贝勒能够就此被自己干掉,估计最为开心的还是后金国内的那些贝勒们。他们既不用自己动手,又能够借着杜度被杀的机会坚定女真亲贵反明之心。
而另一位汉人鲍承先,是曾经的大明参将,在辽沈、广宁两战中都是率先败逃,但是因为出身辽东将门,因此被努尔哈赤所招降,但并不被重用。等到黄台吉登基之后,有意扶植辽东汉人的势力,才在宁完我的推荐下,被黄台吉召入了刚刚成立的文馆。
因为得到了黄台吉的器重,所以这位辽东降将在入关伐明的战争中表现的尤为积极,不仅积极的为黄台吉出谋划策,还亲自出面去招降被围攻的长城关口明军各部。此人领兵作战不行,但是对于大明军队内盘根错节的关系倒是了如指掌,加上他对这些过去军中同僚的心思尤为熟悉,常常能够猜测的**不离十,因此入关后连连得到了黄台吉的嘉奖,一时倒是成了黄台吉的心腹之人。
此次他跟随杜度前往石门寨督战,除了协助杜度之外,主要的任务还是监督杜度的言行,防止这位过气的努尔哈赤长孙在蒙古人中发展自己的势力。
鲍承先对于黄台吉的确有用,但是对于崇祯来说,却没什么作用。因为他不需要借助鲍承先去熟悉明军的将领和指挥作战机构,锦衣卫那里的资料要更为详尽一些。而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已经证明了此人根本不适合领军作战,把他招揽回来之后,纯粹是多养了一个废物。
不过为了表现自己并没有对后金亲贵有赶尽杀绝的意图,崇祯还是让连善祥去招降了一次,起码杜度作为努尔哈赤的长孙,如果他真的投降了大明,在政治上倒是能够对后金国内造成一些冲击。
但是崇祯的善意很快就被两人拒绝了,连善祥小心的向崇祯回报道:“…杜度很干脆的拒绝了陛下的提议,说是不能辱没了父祖的英名,不过他倒是不再像昨天那样,把请求陛下赏赐他一死挂在嘴边了。
至于那位鲍承先,他没有明着拒绝陛下的提议。只不过,他同臣说了许多云山雾绕的话语,这话里话外的意思大约是,一是家人亲族都在沈阳,他要是投降了,恐怕在后金国内的家人和亲族都会遭殃;
二则是他此前已经投降了一次后金,现在刚被抓就再次投降大明,恐怕会被人以为是反复无常的小人,也难以取信于陛下。
因此他不敢不降,也不敢降,一切唯待圣裁。”
朱由检听了这话倒是有些哑然失笑的说道:“这人倒是狡猾的很,让朕来裁决。真要让朕来做决定,朕倒是想立刻下令吊死他,以告慰辽东死伤的军民。也罢,你对这两人怎么看,是杀了好,还是放他们回去好?”
连善祥想了想,才谨慎的说道:“臣和几位部下倒是闲聊过几句,臣等以为杀有杀的好处,放也有放的好处。”
朱由检抬头看向了连善祥,颇感兴趣的问道:“你可以说说看,杀了有什么好处,放回去又有什么好处。”
“杀了他们可以震慑向我大明军中的意志不坚定之辈,还可以振奋一下我大明军民的人心士气。放他们回去,倒是可以显示陛下的仁德,以打消鞑子军队死战到底的决心。这些便是臣等的愚见。”
朱由检伸手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对于如何处置这些俘虏,还是有些迟疑不决。过来半响,他才对着连善祥说道:“算了先把两人放一放,其他人继续审问下去。另外今日中午,替朕设宴招待蒙古各部首领,包括莽果尔和恩格德尔两兄弟在内…”
在午宴上,蒙古各部的首领个个都捧着酒杯唱歌助兴,抢着恭维崇祯的仁德和武勇,希望能够以自己恭顺的姿态换取自己和部下的人身安全。
而崇祯也不负这些蒙古首领的期望,在宴会上当众作出了承诺,只要他们不做反抗,服从明军的安排,他们和部下的生命就都能保全。他们之中的首领可以在战争结束后返回部落,但是要发誓不再屈服于后金同大明为敌,至于其他人则将会判处一定工作量的劳役,以此作为对此次战争受害者的损失进行赔偿。
除了一些小部族的首领还企图继续哀求皇帝,期望能够把自己部下的劳役给免除了,他们部族的青壮都带在了身边,要是这些青壮回不去,那么他们的部族也就会成为他人眼中的猎物。至于一些大部族的首领,对于明国皇帝没有拿他们的头颅去祭祀祖先,已经是大感侥幸了。既然明人没有当场砍杀他们的部众,他们觉得让这些部众服些苦役,也未尝不可。
他们唯一感到担忧的是,当明国皇帝释放他们之后,他们要怎么同后金交代,毕竟有些人的部族就在后金控制的区域以内。
朱由检显然没有兴趣去思考这些部族首领中究竟有几人是真心投降,他在宴席上亲近恩格德尔和莽果尔两兄弟的举动,却正好让这些部族首领们都一一看在了眼中。绰尔济台吉正是这些部族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