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普通的军民来说,这次胜利倒是一下驱散了他们原本惶惶不安的心情。蓟州城内的人心终于安定了下来,不再有人成群结队的逃难去了。

    而京畿地区的百姓也都松了口气,他们觉得既然皇帝亲征又取得了一次胜利,那么那些后金鞑子再凶残,这次也应该打不进京畿地区了,他们这些小老百姓,倒是可以在家安稳的过年了。

    茅元仪和崔呈秀两人很快带着一只援军,和大量的辎重赶往了石门寨。仰赖于战争公债的发行,筹备作战物资的工作倒是进展的相当顺利。

    海运规模的迅速发展及华北地区水利工程计划的实施,使得天津及通州一带囤积的物资,要远远超过这一地区最好的年份。就算是万历初年最为兴盛的天津,也不及此刻天津市面的三分之一。

    在崇祯登基之后,作为内府积极扶持兴建的北方第一大港,天津不仅仅是华北新兴产业对于日本、朝鲜、琉球等地的商品输出港,也是以上这些地区加上南中国各港口对华北输入原材料和土特产的输入港。

    内府从各家银行筹措的资金,除了钢铁煤矿业之外,其他部分基本就投入在了天津。在这种海量资金的投入之下,天津几乎是每天都在有所变化。

    而一旦一个地区开始出现了巨额资本的投入,很快就会出现资本聚集的效应。简单的来说,越是有钱赚的地方,人们便乐于投入更多的资本。

    不断增长的海运规模,同不断下降的海上运费是成正比的。天津的物资越是充裕,此地的物价也就越是低廉,而城市人口聚集的数量就会暴涨。

    而反过来,充足的人口也就导致了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下降,让城市内的各个产业更容易获得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这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当然这种超越常规速度的城市发展,也同样受到了低下的交通运输制约和农业时代各地市场较为分散、封闭、狭小的影响。简单的来说便是,天津新建的大量工坊,都出现了生产速度超过销售速度,难以回笼资金的问题。

    不过崇祯二年后金入侵的事件,导致朝廷发行了500万元的战争公债,用以支持这场战争。而这些公债的大部分,都流入了天津市面上,为那些新建工坊提供了流动性,解决了这些工坊资金不足的难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金入侵的危机,倒是让大明消除了一次潜在的经济危机事件。

    而随着茅元仪、崔呈秀而来的,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人物,如夏允彝和郑芝虎等。夏允彝几人是因为收拾行李,所以没能赶上崇祯的大军,等到了蓟州,才知道皇帝去了前线,夏允彝这才赶来上来。

    而郑芝虎此前被安排运输一批物资前往旅顺,等到他返回天津后才听到皇帝亲征的消息,他便立刻带着一批部下匆匆赶到来蓟州。 

第660章 明军的新战略() 
听到兄长崔呈秀跟着后援部队抵达了马伸桥,带着残军退回马伸桥修整的崔凝秀赶紧出了镇子去迎接兄长去了。

    坐在马车内的崔呈秀都没有下车,他从窗口看了崔凝秀一眼,便让他上车来说话。待到崔凝秀上车之后,崔呈秀的脸色顿时便阴沉了下来,“你脑子里究竟是怎么想的?陛下尚在石门寨,你却躲到马伸桥来,这是为臣之道吗”

    崔凝秀赶紧替自己解释道:“兄长有所不知…陛下看我等出生入死,伤亡近半,这才让小弟带着他们撤下来,在马伸桥暂时停留一二,等待车辆上来之后,便顺路把伤员撤回蓟州去休养。小弟也是奉命行事…”

    崔凝秀不解释还好,他这一解释,崔呈秀的语气更为冷冽了,“陛下让你撤你就撤?我且问你,这一仗打完,你觉得什么时候会打下一仗?”

    崔凝秀皱着眉头想了半天才说道:“我军实力不足,粮秣不齐,陛下似乎有意等新军主力抵达之后再向东行。

    而据那些俘获的蒙古人都说,真女真鞑子现在都在遵化城下,围城都快半个月了,要是现在掉头西下,恐怕之前围攻遵化的努力就全白费了。

    因此小弟以为,我军暂时不会东进,而后金军队短时间内大约也不会西下,恐怕下一仗要等上许久了。”

    崔呈秀一拍大腿,这才恨铁不成钢的说道:“对啊,既然下一仗不知道什么时候开打,现在在陛下身边岂不是安全的很?你不在陛下身边待着,让陛下记住你的样子,跑回马伸桥来坐什么?要是陛下没记住你的样子,你这趟出生入死的功绩岂不是就白费了?”

    崔凝秀原本肚子里还有点小怨气的,他在战场上拿自己生命去拼,好不容易才活下来。这位兄长刚到就把他骂了一通,都没有问候一声他有没有受伤,这实在是太冷漠了一些。不过听完了兄长的话语之后,他终于清醒了过来。

    的确如兄长所言,最冒险的时候他倒是上去了,现在陛下身边太平的很,他却跑到了后方来,指不定皇帝在心里怎么看他呢?要是真把他看做了贪生怕死之辈,崔凝秀心里觉得自己好像有些冤了。

    从兄长的马车上下来之后,崔凝秀立刻叫来了自己的副将,然后把马伸桥的防御和剩下的部队交给了他,接着他自己便带着一群家丁跟着兄长的马车往石门寨而来了。

    十一月十四日,茅元仪、崔呈秀带着一只八千余人的大队伍赶到了石门寨,这八千人中倒有五千是辅兵部队,他们是前来修筑石门峡口的营寨的。

    把杜度等人放回去之后,朱由检便让左良玉的车骑营穿过了石门峡,在距出石门峡出口500米的距离上,出口左右各立一个小寨,以遮蔽石门峡东面出口。

    但是再要往东延伸建立营寨,光靠车骑营的人马显然就有些不足了。于是他便向蓟州城下令,调取一只辅兵过来,准备在石门峡以东建立一个半永久性的坚固营寨。

    这个营寨的主要作用是作为救援遵化部队的出击和后勤中转营地,当然鉴于后金军队听到了大明皇帝抵达石门峡的消息后,有可能出现以骑兵部队突袭此地的情况,因此石门峡东面的营地还增添了不少防御设施。

    这所营地将会在一条小河两侧夹河而建,营地及附近还要清理出一大片空地出来,因此需要的人手便显得有些多。不过对于茅元仪和崔呈秀来说,皇帝取得了胜利之后居然没有冒失东进,直接跑去救援遵化城,已经算是上天保佑了。

    当茅元仪和崔呈秀等蓟州城内的官员接到了报捷文书时,大家都有些不太相信,皇帝居然带着这么少的军队前去攻击石门寨去了,而且还打赢了这一仗。

    如果不是皇帝就在前线军中,他们差一点以为前方军中有人想要伪造胜利的消息,为自己捞取奖赏了。

    随着报捷文书之后押回来的那些蒙古俘虏,才让蓟州城内的军民终于相信皇帝打了一场胜仗,并且还夺回了石门寨。

    但是茅元仪和崔呈秀两人都不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他们担心初次上阵就轻易获得胜利的崇祯,会被这场胜利冲昏头脑,带着军队继续东进。他们审讯了哪些蒙古俘虏之后,就知道皇帝打垮的不过是2千蒙古人,其中半数还是些没怎么披甲的蒙古附庸。

    他们唯恐崇祯年少气盛,打完了这些蒙古人之后,就看低了真女真鞑子的武力,贸贸然的往遵化城冲去。若是把皇帝失陷在那些女真鞑子手里,他们这些人可就是罪魁祸首了。

    茅元仪和崔呈秀刚听到这个消息就想要立刻赶过来,准备看情况阻止皇帝的冲动。但是他们很快便接到了皇帝的新命令,让他们修筑铁路,转运物资,并调运一只辅兵上来,这才让两人安心了下来。

    抵达了石门寨之后,辅兵被引去石门峡的另一头,而茅元仪和崔呈秀等人则被迎入了石门寨中,原本停留在马伸桥养伤的李宏元也跟着队伍一起到了石门寨。

    随着茅元仪等人员的到来,统帅部的中枢指挥机构也从蓟州转移到了石门寨。关于第三战区的情报也随之传了过来,兵部尚书王在晋、蓟辽督师王之臣两人一个在山海关一个在迁安督战。

    关外兵原本有30多个营头,每个营头大约2…4千人左右,经过了一年多的整编,缩减到了29个营头,约五万七千多人,其中十三个营头归属于满桂统领,十二个营头在祖大寿这些辽西将门手中,手下四个营头属于客军。

    在得到了后金入侵的消息之后,王在晋即督促满桂带着六个营头出了关,其中两个营头调去了第二战区,剩下的四个营头则用来防守迁安、山海关一线。

    而蓟辽督师王之臣也督促祖大寿等辽西将门带了五个营头赶赴迁安,现在已经有三个营头抵达了迁安,二个营头在路上,另外关外还有三个营头正在动员中。

    此前大本营在蓟州召开的军事会议上讨论的是,以蓟州、迁安两地作为一、三战区的主要作战区域,以阻挡后金军队西下出蓟州进入京畿地区,或是东进山海关威胁辽西镇通往关内的通道。

    这个战略是建立在后金基本已经夺取了遵化城的基础上计划出来的,现在既然已经得知遵化城尚未沦陷,还在坚守之中,那么大本营原本偏向于防御的战略布局自然要重新进行检讨了。

    茅元仪等大本营参谋本部的成员抵达了石门寨后,朱由检便召集众人在当日下午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

    这场会议召开的时间比上次的蓟州会议要短的多,毕竟现在大家对于战场上的形势并不是完全依靠猜测,而是可以看到一部分真实情况了。

    虽然三屯营的失守,使得后金军队获得了一部分军资补充,但是遵化城依旧掌握在明军手中的消息却让众人都感到松了口气。

    明军现在呈东西两路重兵夹击的势态,加上有遵化城居中策应,后金军队只要应对出现失误,就会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败仗。

    眼下的作战形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