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你们两人,朕饶你们这一次,回去各自分领宋副将名下的人马,给你们半个小时的时间重新整理队伍。

    另外,顺便派人去通知吴襄,朕再给他一个时辰,一个时辰之后,要么他将鞑子的营地交给朕,要么他将自己的脑袋交给朕。”

    听到了皇帝的决定,宋伟顿时想要为自己分辨几句,但他边上的锦衣卫已经熟练的堵住了他的口,接着将他五花大绑后带了下去。跟着他一起回来的一名参将和一名游击,匍匐在地上瑟瑟发抖,连出声都不敢。

    片刻之后,张献忠便提着一个血淋淋的脑袋返回来缴令了。看了一眼张献忠提在手上的首级,又看了看张献忠满不在乎的表情,朱由检不由随口吩咐道:“张百户,便由你带着首级和他两人去前方走一遭吧。”

    张献忠刚刚答应了一声,突然一名将领从边上的队伍快步走了出来,远远的向着崇祯单膝跪地说道:“陛下,臣吴三桂有事禀告。”

    这还是崇祯第一次看到,这位后来引清兵入关的满清平西王。在其他人眼中,现在和他年纪相仿的吴三桂,可谓是少年英杰。不管当初带着几十名家丁从鞑子包围圈内救出父亲有多少水分,起码都说明了现在的吴三桂还是一位敢于冲阵的少年勇将。

    作为后世人苏长青来说,他倒是能够理解吴三桂宁可投靠满清也不愿意投降李自成的做法,毕竟满清拉拢汉族大地主大官僚的长期国策一直执行的很好,而李自成一到京城就对着那些大地主大官僚进行拷掠家产,吴三桂这样的军阀又怎么甘心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李自成呢。说到底,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无非就是辽西将门同农民起义军的阶级矛盾超过了汉人同女真人的民族矛盾罢了。

    不过吴三桂这个人的人品的确是过于低劣了,身为大明臣子背叛了大明不说,为了向满清表忠心,居然还亲自绞杀了永历帝。不管在这个时代,还是在后世,这个举动都已经超出了人性的下限。

    是以在众人眼中,“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少年英杰,在此刻的朱由检眼里,不过是一个让他警惕的野心家罢了。

    朱由检挥手让拦住吴三桂的锦衣卫让开后,才温和的说道:“原来是吴家孝子,你有什么话想对朕说啊?”

    吴三桂诚惶诚恐的向崇祯请求道:“请陛下准许臣替父亲出战,为陛下夺取鞑子的营寨。”

    朱由检看了他许久,才点了点头说道:“你有这孝心自然是好的,不过现在乃是战时,一切都以军法说话。

    你若是上了前线,要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夺不下鞑子营寨,到时可是要同样接受军法处置的。如此,你也要继续坚持么?”

    吴三桂咬了咬牙说道:“若是不胜,臣愿听凭军法处置。”

    朱由检笑了笑,便转头对着身边一直低头沉默不语的祖大寿说道:“听说吴家孝子也是祖总兵的外甥,你且给他安排些人手,也好助你这外甥一战功成。”

    祖大寿赶紧说道:“臣领命。” 

第685章 滦河之战七() 
当鄂本兑带着部下发起了一次主动出击,把进攻的明军给赶回去时,位于队伍后方的吴襄却并没有立刻开始逃亡。同另一位副将宋伟相比,吴襄的政治嗅觉无疑要敏锐的多。

    宋伟等人只看到了崇祯抵达马兰庄后对于伤兵和普通士兵的慰问关心,和对东路军将士的大手笔犒赏,以为这位少年皇帝是一位性格温和容易说话的人。

    而吴襄却把崇祯在军务会议上严明军纪的话语听到了脑子里去,他有这么一种直觉,当皇帝对东路军将士展示了他的仁慈和大方之后,说不得就要挑几个典型出来,向全军展示他作为皇帝的威严和权力了。

    因此虽然前方进攻的部下被鞑子冲垮,大家都在奋力的向着本阵逃亡而去,但是吴襄却没有跑在最前面,而是滞后在逃亡军队的后方,远远的观望着,逃亡在队伍最前方的宋伟等同僚的下场。

    本阵火炮对逃亡军队的轰击,同样吓住了吴襄等人。看着宋伟带着几个部下返回本阵,吴襄就觉得他的前景似乎不怎么乐观,果然再次送回来的除了那几名被他带去的部下外,就是他自己的首级了。

    然而让吴襄感到意外的是,他特意留在本阵的儿子居然带着300家丁上来了。他不由老泪纵横的责骂道:“你怎么也上来了,为父留你在后面,便是想给吴家留个种。要是我们父子今日都折在此地,吾家岂不破矣。”

    吴三桂滚落下马,对着父亲不服气的说道:“鞑子已经是陷于绝境,现在不过是垂死挣扎而已。若是父亲不能在陛下限定的时间内攻下这所营寨,不仅父亲要受到陛下的严惩,儿子眼睁睁看着父亲陷入困境而无动于衷,还能为人子么?”

    吴襄叹了口气,指了指周边三五成群团坐在地上的将士们说道:“就算鞑子现在已经成了一只孤军,但是你觉得带着他们,我们能够打的下上面那座营寨么?”

    吴三桂咬着牙说道:“事已至此,也只有拼命一搏了。父亲莫要忘记了,陛下此刻正注视着这里,若是不能给陛下一个交代,我们父子即便是侥幸活下来,今后也是前程尽毁了。

    我来之前,舅舅给了我2百家丁,加上我们自家的家丁刚好凑成300。一会儿子亲自带军冲锋,还望父亲在后接应,切不可轻易动摇退却,乱了我军军心。”

    吴三桂一边为父亲打气,一边也给父亲打了一个预防,即便两人是亲父子,此刻的吴三桂也有些担心,自己这位父亲在紧要关头抛下自己再次逃跑的可能性。

    这里可不是三屯营城下,现在东路军说了算的也不再是自己的舅舅,要是因为父亲的逃亡而导致再一场失败,吴三桂觉得皇帝要是不砍了他们父子的脑袋,那才是真正的奇迹。

    听着吴三桂这么说,吴襄也不由老脸一红,他咳嗽了一声说道:“也的确是要拼命了,你且安心,只要你在前面好好打,为父这里绝不会拖你的后腿。不过你也要小心一二,不要冲的太前了,鞑子阴险的很,惯会集中弓手射击我军冲锋在前的将士,你可千万别中计了…”

    后金军队东面的大营之前,从返回的使者那里得到奥巴贝勒擅自撤退,导致金山大营被明军三面包围之后,不管是武纳格还是杜度、察哈喇等后金将领,都陷入了失声的状态。

    虽然这些后金将领对于奥巴贝勒的行为恨的牙痒,但是他们却知道自己根本无奈何这位科尔沁部的首领。

    此前奥巴贝勒不愿意响应黄台吉发出的命令,前去讨伐察哈尔部,虽然奥巴最后亲自赶到了沈阳向黄台吉认错,但鉴于建州女真同科尔沁部之间的关系,黄台吉也不得不当众宽宥了他的过错。

    现在奥巴贝勒临阵先撤,就算有些过错,也不会大到什么地方去。说不得为了保住奥巴的颜面,维护两族之间的友谊,大汗还有治他们一个安排部署失误的罪过。

    奥巴率领的军队同他们之间隔着一座金山,现在就算武纳格想要派人去阻止他,也要绕上一个大圈,等到截住了奥巴贝勒,说不定金山上的仗早就打完了。

    原本拟定的反击明军计划自然是执行不下去了,现在最要紧的还是把驻守金山的鄂本兑部营救出来。

    自兀鲁特蒙古旗成立以来,还没有这么一支成建制的军队被歼灭的先例。其他人也许不太清楚,武纳格对于黄台吉此次入关的目的还是有所了解的。

    黄台吉除了想要借这次绕道入侵明国的战事,增加他在八旗军中的权威之外,还存有试探明军其他防线上的虚实,并引诱草原各部跟随后金军队一道入侵明国,从而迫使蒙古各部同明国决裂,成为后金绕道入侵明国的助力。

    现在打一仗就要损失一只蒙古附庸军,今后还有谁再会听从大汗的命令,跟着后金军队入侵关内呢?为了稳定军心,他们甚至不敢士兵们讲,西面的奥巴贝勒已经带着自己的部众撤退了。

    因此三位后金将领只是关起门来商议了片刻,就决定把鄂本兑部解救出来之后,便放弃此地退往五重安地区。

    杜度认为想要解救鄂本兑部,不易以大部队冲击明军的防线,而是应当先以大部队在正面吸引住明军的注意力,然后再以一只精干的小部队击穿明军防线的北端,打通金山和东面大营之间的通道,方可接应出鄂本兑部,又不至于让主力陷入同明军的纠缠中而无法脱身。

    是以杜度提议,让武纳格继续如前率领3000骑兵正面冲击西面明军防线的正面,而他带着3牛录女真骑兵加上挑选出来的兀鲁特旗精锐,凑成一只500人的骑兵队伍,突破明军防线的北面,去接应鄂本兑部。

    对于杜度的计划,武纳格、察哈喇都觉得可以试一试,但是对于杜度自告奋勇带兵出击明军阵线,两人却异口同声的拒绝了。

    武纳格是觉得这次作战风险太高,不愿意努尔哈赤的长孙有落入明军之手的风险。比起鄂本兑和他手下的那些人,显然杜度和3牛录女真战士的价值更高一些。

    而察哈喇则一方面是有黄台吉的嘱咐,要让这位杜度贝勒随时在他的保护之下,不要让他有单独行事的机会。

    另一方面则是他基于对杜度领兵才能的不信任,毕竟这位杜度贝勒带着近两个牛录的女真战士,还被明军给包围歼灭了。不仅他本人被明军俘虏了,就连他身边那些仅存的那些摆牙喇护卫,都被他一次送给了明军。

    现在的杜度,在这只军队中就等于是一个孤家寡人。在察哈喇看来,丢失了所有护卫和部下的杜度,单身从明军那里活着回来,这简直和败家子的行为没什么区别。

    有过这样战败经历的杜度,居然还好意思提出想要带兵,察哈喇自然是满口回绝了。

    虽然杜度的身份比面前的这两人要贵重的多,但是他却无法让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