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养气功夫甚好的武纳格也不由爆了一句粗口,这个时候他的长子也畏畏缩缩的靠了过来,同样向他劝谏道:“父亲,咱们还是先退一退吧。要是父亲折在这里,这右营可就没人统领了,到时候咱们这路人马四分五裂的,谁还能挡住明军救援遵化啊。说不好,连大汗出关的后路都要被明军截断了。”
武纳格脸皮抽了抽,对着长子训斥道:“我们这边一退,明军的防线就重新堵上了,这岂不是把鄂本兑他们给断送在这里了。”
德穆图琢磨了下父亲的语气,终于继续劝说道:“断送了鄂本兑虽然可惜,但是完成大汗的命令更为重要啊。大汗想要打通西进明国京畿的道路,所以才让父亲守住三屯营到迁安一路。
要是父亲失陷在此,大汗的命令又要靠谁去执行呢?更何况,就算现在父亲带着我们杀上去,也未必能够击退这只明军,把鄂本兑他们解救出来啊。与其为了鄂本兑把咱们都赔上,倒不如放弃了他,想来鄂本兑他们会理解父亲的苦衷的。”
武纳格看着远处越来越近的明军骑兵,这些骑兵在接近战场时,便开始放慢速度重整队形,虽然其中有不少人的骑术不精,但是排列成阵列的骑兵,冲击力可一点都不差。他率领的兀鲁特旗骑兵就算是迎上去,也是冲不开这个骑兵阵列的。
武纳格随即看了一眼远处赶来的鄂本兑部,他心中仔细的计算了一下,终于还是摇着头调转马头,发出了撤退的命令。
随着武纳格这只人马的退去,被突破的明军防线缺口重新被堵上了。而向着东面逃亡的鄂本兑部,在降夷右营和近卫第二师第一骑兵团的拦截围堵下,很快就被分隔成了3个部分。
科尔沁部及其他蒙古附庸部族的人马,再看到逃跑无望后,很快就选择了投降。只有鄂本兑率领的300多兀鲁特旗人马,被明军包围之后,选择了下马就地组建了一个圆阵进行顽抗,依然不肯向明军投降。
完成了围歼一只鞑子部队的战果,不仅让东路明军的士气高涨了许多,同样也让崇祯感到心情愉快。
因此朱由检决定给这只被包围的鞑子军队最后一个机会,他一边让近卫师步兵团拖了数门大炮过去,一边对着鄂本兑下了最后通牒。
当这些蒙古人看着明军把大炮拖来之后,终于放弃了继续抵抗的念头,接受了鄂本兑放下武器的命令,然后一个个走出了用马匹围成的防御圈。
第687章 滦河之战九()
武纳格退回东面大营之后,察哈喇和杜度随即也带着牵制的部队退了回来。杜度对于武纳格的轻易退回甚为不满,直到听说拦截的明军援兵打出了黄龙旗,他才停止了对于武纳格的指责。
不过,随即杜度便大为抱怨的对武纳格、察哈喇抱怨道:“如果你们之前听我话,让我带着八旗牛录为核心的部队出击,说不定就不必退回来了,就算明国皇帝在援军之中,我们也能拼上一拼。”
对于杜度的抱怨,武纳格和察哈喇心里都很不舒服,他们认为杜度这时候讲这话,无疑有撇清战败责任的嫌疑。
虽然武纳格并没有想过要推卸失败的责任,但并不代表他愿意接受,一个没有权势的贝勒的批评。
察哈喇想要缓和两人之间的紧张气氛,便开口说道:“现在也不能断定,明国皇帝是否真的出现在我们的对面,明国皇帝的到来不是一件小事,对面的军队不可能会这么安静,也许这只是一个骗…误会也说不定。”
察哈喇原本想说这是一个骗局,但是考虑到对面的明军应当不会如此胆大妄为,敢擅自打出黄龙旗,他更愿意将之视为也许是武纳格等人看错了,这只是一个误会而已。
不过他的话音刚落,西面的明军阵地上已经传来了山崩海裂一般的呼喊声,几人侧耳倾听了一会,便听到明军正在呼喊的,是“万岁”声。
三人面面相窥,过了好半天,杜度才变得冷静下来,出声说道:“看来明国皇帝确实已经到了,现在奥巴又让出了西面的山口,我看我们还是尽快出发前往五重安,要是让明军从西面的口子拦截在五重安之前,我们就成了被明军网住的大鱼了。”
武纳格沉默了一会,也知道此时不是和明军继续对峙下去的时机,他点了点头对着两人说道:“贝勒和察哈喇带着本部人马先走,你们两人抵达五重安后,请尽力说服奥巴贝勒,不要继续往后撤退了。
他要是继续这么撤退下去,我们这一路的局面就全毁了。两位不妨问问奥巴贝勒,若是让明军就这么长驱直入,一口气打到遵化城下,导致本次入关一无所获,他到时要怎么向大汗交代?”
在武纳格等人商议如何撤兵的时候,朱由检正骑着自己的坐骑赤风亲自跑到了明军东面的防线上,开始巡视大战过后的明军将士。
崇祯亲自出现在战火尚没有平息的最前线进行巡视,对于这些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战的明军将士来说,就是眼下最好的奖赏。从死亡边缘逃离的侥幸感觉,和亲眼看到皇帝的激动心情交织在一起,顿时最大限度的激发了这些将士们的士气,让他们觉得胜利已然近在眼前。
武纳格、杜度等后金将士听到的明军欢呼声,正是这些前线将士对于前来巡视的皇帝发出的欢迎之声。
想要赢得一只军队的军心,究竟需要什么?是高官厚禄?是良田美宅?还是推心置腹?朱由检此前一一试过了这些手段,但总是觉得军队和自己之间,始终还是存在着一层隔阂。
不过今天听到了这些将士们发自内心的欢呼声,他总算摸到了一点门路,想要赢得一只军队的军心,其实也不是很难,只要你能够为他们带来胜利即可。
难怪后世曾经就有人说过,军队:就是一只需要不断用胜利去喂养的怪兽。只要你能够带领他们不断的在战场上获取胜利,他们就会是你最为坚实可靠的支持者。
从一抵达马兰庄开始,崇祯就不断的采取各种手段激励东路明军的士气,让这些明军将士将信将疑的发起了,对着滦河东岸的反击作战。
在打这场反击战之前,明军将士不过是因为抱着一种对于皇权的天然服从而走上了战场,但是当他们如预期一般获得了胜利之后,对于崇祯的信服就有些发自于内心了。
而将士们对于皇帝的信服,随着崇祯在战火尚未停息时,对前沿部队的检阅行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巡视检阅完前线将士之后,朱由检并没有被这场胜利冲昏头脑,接受祖大寿等将领提出的,向东面鞑子军队进行全面反击的提议。
这场战争最大的战果还是迫降了七百多后金将士,歼灭的敌军也还不到千人而已。虽然后金军队被迫撤退,但这不过是奥巴首领带着科尔沁部先行撤离,动摇了这只后金军队的军心而已,这只军队的主力实际上并没有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即便是东面大营的后金部队开始撤离,也是井井有条,丝毫不乱,甚至还放了一把火烧了自己的大营,以防止被明军利用。
在这种状况下,不管是何可纲还是李宏元都认为,不宜进行全力追击,还是派出一支小部队尾随,不让这只军队脱离明军的视线,寻找下一个攻击机会为好。
朱由检接受了两人的意见,调派祖大乐和降夷右营尾随武纳格的本部人马,何可纲率领两营人马从西面口子出发,沿着通道前往五重安地区,为大军开辟行军通道。
而其他营头开始打扫战场,休息一晚后第二天继续北上,前往五重安。决定了下一步的行军方略后,接下来便是对这场战争进行论功行赏了。
虽然朱由检很不待见捡了个便宜的吴襄,鄂本兑最后选择了突围逃亡,使得这位吴副将白捡了一个攻占营垒的功劳。不过在这个时候,他也只能捏着鼻子对吴襄父子进行了奖赏。
当论功行赏结束,会议自然就进入到了如何对待鞑子俘虏的讨论上来了。除了鄂本兑率领的七百余人是主动投降之外,此前的战斗中明军还抓了几十个俘虏。
吴怀等少数将领认为,将这些俘虏看管起来不仅需要人手,还要花费不少物资,不如把其中有地位的人员挑选出来,其他人直接丢进滦河去算了。
祖大寿、何可纲、李宏元等人,都一致反对这个粗暴的做法。祖大寿觉得虽然明军获得了一场胜利,但并不代表他们能够一直胜利下去。
一旦今日他们屠杀俘虏的消息传出去,那些失陷在鞑子手里的明军将士难道就不会遭到报复么?
而何可纲则是觉得,仅仅因为这样的理由就开始杀俘是无法让人接受的。他们这次能够获得胜利,除了明军将士发挥出了极大的努力之外,鞑子普通将士战意不高也是一个因素。
一旦他们屠杀俘虏的消息传出去,恐怕接下来的作战就不容易打了。李宏远的主张同何可纲差不多,他也同样反对杀俘。
听完了几位将领的意见之后,朱由检才开口说道:“杀俘这种事,能不干还是不干为好,即伤名声,也没什么正面效果。
朕之前虽然说过,这一仗不留俘虏,不过那只是朕想要激励战士们奋勇作战,不要在战场上分心他顾而已。
既然这场战斗已经结束了,我们总是要考虑,用最有利大明的办法处理这些俘虏,不能简单的一杀了之。
刚刚有几位将领提的意见还是不错的,杀了这些俘虏会让原本态度摇摆的蒙古部族彻底投向后金,这对于大明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们也不能就这么轻易的放他们回去,总要先甄别一下,我们俘虏的究竟是些什么人。
我们领兵作战总是要先分清楚敌人和朋友,就算是敌人也要有个主次之分,总不能把所有人都贴上敌人的标签,然后推到我们的敌人那边去,那岂不是平白给敌人增加了力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