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朱由检却不会这么看,他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和工业革命的完成,原本互不相连的各个大陆,将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世界。农业时代无法解决的人口和土地矛盾,王朝更替的周期性规律,将会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变革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得到缓解或是部分的解决。

    比如,黄立极等官员们所担忧的大海和山河障碍,会阻碍朝廷对于海外及边远地区的控制力,但是在即将到来的新时代中,这些都将不会成为障碍。人们很快就会发现,朝鲜、琉球、日本、云贵川,乃至西域、印度、南洋诸岛,这些地方将不会再是一个个毫无概念的地理名词,而是他们有生之年可以前往的确实存在的地方。

    也许这些地方在物理上的距离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在人们心理上的距离却会大大的缩小。而这种心理距离上的缩小,将会有助于国家概念的形成,并加强大明朝廷在地方上的影响力。

    所以,朱由检虽然理解了黄立极等人的顾虑,但并不打算认可他们的主张。他不由看着态度犹豫不决的孙承宗问道:“孙先生,难道你也是这么认为的吗?”

    孙承宗迟疑了片刻,才回道:“黄首辅说的也不无道理,昔日太祖、成祖两位皇帝设京军护卫神京,也是取外轻内重之意,这也是我大明安稳了两百余年的道理。”

    朱由检下意识的松开了右手,在自己大腿上轻轻的弹了几下,片刻之后他停止了动作,冷静而坚定的对着两人说道:“朕设立总参谋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大明的军队能够服从于朝廷的命令,保卫国家的利益。如果总参谋部对控制军队没有信心的话,那么总参谋部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祖先讲外轻内重,但是朕也没听说过有故意削弱边军,来维持京军强大的。更何况,就现在的大明内外形势,若是不能保证军队的强大,就对付不了内外接踵而来的强大敌人。我们不能等火烧到自己身上了,才想着要去挖井取水灭火。

    至于朝廷经费紧张,只能向那些商人借债才能维持下去,在朕看来这并不算什么危机。朕以为,朝廷经费紧张,却找不到地方借债,我们才是真正陷入了危机。

    而且,往我们的军队身上花钱,这并不是一种浪费。朕倒是听那些西方传教士说过那么一句谚语,如果一个国王不在自己的军队身上花钱,那么他就要在敌人的军队身上花钱。

    朕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对,我们还能在自己的军队身上花钱,起码说明我们还有一只自己的军队。只要朝廷手中还掌握着军队,我们还要担心那些商人作什么?应该担心的难道不是那些商人吗?”

    崇祯话里话外透露出来的无赖,让孙承宗和黄立极都为之目瞪口呆。黄立极忽然觉得今日的天气真热,即便是刚刚饮下了一碗酸梅汤,他也还是感觉背后的衣服有些黏糊糊的。

    朱由检停顿了一下,打量了一眼面前有些不知所措的两位重臣,这才放缓了语气说道:“当然,朕只是打个比方而已,并不是说朝廷打算赖账。

    朕也知道你们都是在担心忠贞侯,毕竟秦夫人除了执掌西南都督府之外,还是石柱土司。若是让她久掌西南军权,西南各土司和西南诸军都有可能成为她的羽翼。忠贞侯在世,西南不会有事,但若是换了马家的人上台,那就未必了。

    就像奢香夫人当年对我大明忠心不二,但是到了奢崇明、安邦彦这一代,却成了大明的叛逆。朕看不如这样,忠贞侯在平乱之中立功不小,干脆就调她上京,接任京畿都督府都督一职。

    京畿都督府都督位高而权重,足以酬其功劳。她离开了四川,你们也不必再担忧,石柱土司借机做大,朝廷对其难以制衡了。至于西南都督府都督的空缺,总参谋部可以推荐人选上来,让朕挑一挑。”

    虽然黄立极还在给孙承宗打眼色,但孙承宗却觉得,皇帝提出的这个解决方案,已经达到了他的底线。毕竟孙承宗想要的,是压制非新军系统出身的军队势力,而不是打压整个的大明武人集团。

    他立刻行礼回道:“臣遵命,不过俞都督应当如何安置呢?”

    黄立极不待崇祯回话,急忙出声劝谏道:“陛下,这事还是要从长计议啊,京畿都督府都督掌控着整个京城附近的军队。这个要害职位怎么能够轻易的委人呢?

    让俞咨皋担任京畿都督府都督,不过是当时的权宜之策,并不是看在俞咨皋对陛下有多忠诚,而是此人当时和京城的高官显宦没什么瓜葛。如今朝中政局已经趋于稳定,这个职位陛下就应该委任给亲信勋臣,而不是再替换为另一个外臣,勋戚那边恐怕会有所不满啊。”

    朱由检对着黄立极点了点头说道:“黄先生莫急,且待朕同孙先生说上两句,再好好向你解释一番。

    孙先生,如今我大明一年的海外贸易额超过了四、五千万元,光是关税一年就有数百万元之多。我大明的海岸线由南到北,不知有数千里,适合作为港口的峡湾更是多不胜数。海上贸易一开,金钱固然是滚滚而来,但是来自海上的危险也就随之增长了。

    为了保护我国的沿海和海上商船不受海盗侵扰,设立一个节制沿海各省海军,并统一保护海上航线的海军指挥中心,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所以,朕打算仿效总参谋部的模式,设立一个海军的参谋本部,由俞咨皋担任海军参谋本部的部长。现在的总参谋部将会改名为陆军总参谋部,海军参谋本部将会低陆军总参谋部一阶…”

    朱由检向孙承宗解释了他对于俞咨皋的安排之后,便趁着孙承宗还在思索的时候,对他说道:“朕对孙先生要交代的事已经交代完毕,如果孙先生没有其他事情的话,不妨先回去准备一下,毕竟今晚先生也是要参加钓鱼台的宴会的。”

    对于崇祯下的逐客令,孙承宗倒是毫无不满。他也的确不想继续参与皇帝和首辅之间的谈话了,不管他支持任何一方,都是一个糟糕的选择。

    看着孙承宗匆匆离去的背影,朱由检在心里思考了好一会,才转头对着黄立极开诚布公的说道:“黄先生,难道到了今日你还不明白吗?所谓改革,不过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之所以它不流血,不是我们选择了妥协,而是反对改革的人选择了退让。

    如果那些人以为自己退让了一步,我们就不会再继续前进了,那只不过是他们自己的幻想而已。既然我们选择了改革的道路,那么在新的大明没有建立起来之前,一切阻碍改革的力量都要被除去。

    要么他们站到我们这一边,建立一个全新的大明,要么就让他们和旧的大明一起陪葬。在这两条道路之间绝没有第三条道路,如果我们稍稍表现出一点软弱,反对改革的力量就会对我们群起而攻之。

    有张江陵的前车之鉴,难道先生还指望我们的对手有什么恻隐之心吗?而想要让改革落实下去,没有军队的支持,那就是一纸空文。

    在我眼中,没有什么勋臣贵戚和宫内近侍,也没有什么文人武臣、小人君子的区别。在我看来,朝中只有两类人,支持改革的和不支持改革的…” 

第140章 得道多助() 
黄立极感觉自己的后脑又开始发涨了,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深,他的内心也是越来越不安。毕竟他不是崇祯,看不到未来的大明是个什么结局,也不清楚这场改革的终点究竟在哪里。

    一开始,他接受了刚登基的崇祯的主张,对朝政进行改革,说到底也只是为了自保而已。天启的去世,使得被打压的东林党人和南方士绅联合了起来,大有借着新帝登基的机会,对朝中执政的阉党官员和非东林党官员进行反扑。

    像黄立极这样依附于魏忠贤上位的内阁阁臣们,显然也是被那些东林党人所针对的目标之一。在这个时候,获取新帝的信任,消弭朝中有可能爆发的激烈党争,也就成了黄立极等官员的首要目标。

    而他们接受了崇祯的主张,树起了改革朝政的旗帜之后,不仅取代了原先在朝中说一不二的魏忠贤集团,也瓦解了东林党人集合起来的反阉党集团,从而渡过了新旧帝位交接时最为混乱的一段时间。

    稳定了大明的朝局,又取得了内阁成立以来,获得的最大执政权力,对于黄立极来说,他觉得这场改革的目标已经差不多达成了。毕竟在这场改革的过程中,南、北方的士绅都失去了许多利益,他也担忧再继续改革下去,会不会把这些人给逼急了,那么自己就真要变成第二个张江陵了。

    然而到了这个时候,想要停止改革继续下去,已经不是他一个首辅能够说了算的了。因为改革而受益的官员和商人们,在北方,特别是在近畿地区,已经占据了主流,成为了推动改革继续前进的主力。

    虽然这些人还不足以抗衡南方的士绅势力,但是在北直隶一带,已经能够发出盖过当地士绅的声音了,就连他的亲族也有不少人成为了改革的受益者。他如果想要停下脚步,无疑就有可能让自己陷入到众叛亲离的地步。

    因此,黄立极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崇祯身上,希望这位陛下能够懂得什么叫适可而止的道理。但是今日崇祯近乎坦白心声的话语,终于让黄立极心中的那点念想破灭了,他的脑海中一片茫然,不知应当如何去回应崇祯的这番话语。

    不过黄立极毕竟是久历宦海,经过了短暂的失神之后,他很快就镇静了下来,向着崇祯发问道:“臣惶恐,想要向陛下请教,陛下究竟想要建立什么样的新大明?臣依稀还记得,上次臣向陛下请教时,陛下言之凿凿,说这场改革的目标,就是为了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而已。

    以臣的看法,目前朝廷实施的改革政策,想要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需要的只是时间,而不是进一步的深化改革,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