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由检有些惊讶的看了一眼突然激动起来的冯铨,不由随口说道:“连冯学士你这么有涵养的人都觉得德川氏过分了,朕觉得德川氏这次对海外贸易的定策,也许的确是有些傲慢了。”

    皇帝的言语让冯铨有些羞愧,但他很快就把这种羞愧给压制下去了。毕竟比起在皇帝面前的小小失礼,他在经济上受到的打击更让他感到心痛。

    和其他官员相比,冯铨虽然热衷于权势,但他有一个旁人没有的优点,就是识时务。他投靠魏忠贤时,魏忠贤让他从首辅的位置退下去,他就乖乖的退下去。

    他对新登基的崇祯逢迎拍马,得到了起复的机会,皇帝反感地方大户手中集中太多的土地,他就老老实实的将大片的土地捐献出来,并投资到内务府兴办的工坊中去。

    奉命组建总理衙门,替皇帝管着海关这个钱袋子,冯铨忽然就发现了海外贸易的暴利。以往他总是听说海外贸易虽然暴利但是风险也很大,十只船出去,也许只有一两只才能回来。

    但是当他开始接触海外贸易之后,他发觉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显然海贸风险太大这种传闻,应当是那些海商们想要独占这个暴利行业,才传出来的谣言。

    当然,进行海外贸易也不是什么风险也没有的,如果不熟悉海路和季节气候,出海的船只能够回来一半就不错了。但是一趟航行的成功,就足以支持三、四趟出海的成本了,这种风险还是值得一冒的。

    更何况,作为总理衙门的负责人,掌握着各处收集来的海路和季节气候的资料,再加上海商们的逢迎,他进行海外贸易的风险要比平常商人少的多。

    天津…朝鲜…日本…琉球…上海这条利润丰厚的航线,来往海商们已经摸的越来越熟悉,把风险降低到了比内河航行高出一点的地步。

    冯铨自然也就弄了两条船在航线上跑,仅仅半年不到的时间他就赚回了本钱。看到海贸的发展势头是如此良好,他联合亲友一口气订下了八条大船,总吨位高达5000吨,价值75万元。

    他这里刚下了订单,这边德川幕府就想要封锁对外贸易,这不是在与他为难么。脱离了这条经过日本的贸易航线,去跑其他路线,岂不是大大增加了船只出海的风险。

    更何况,同日本的贸易金额占据了大明海外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要是同日本的贸易受到了打击,明年海关关税也会受到影响。

    于私于公,冯铨对于德川幕府这种不近人情的做法都起了反感。他现在打从心里觉得,这就是一个无赖国家,比后金还要可恨。

    犹豫了片刻,冯铨忍不住对着崇祯问道:“陛下,难道我们就不能同德川氏办个交涉吗?臣记得,在江户不是还专门驻有一位同德川幕府打交道的使节的吗?”

    朱由检点了点头回道:“的确是有一位使节在江户,不过那位大御所德川秀忠自今年春天开始,一直染病不起,连我们的使节也很难见到了。因此现在幕府的大多数事务,都交给了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全权处理。

    这位三代将军对于我大明的态度,远不如大御所和善。此次幕府之定策,据说就是得到了他本人的一力主张。所以,我们在江户的使节恐怕难以让这位德川家光收回对于日本海外贸易的限制了。”

    冯铨顿时有些丧气,他失落的说道:“这么说来,明年总理衙门的日子就要难过了。”要是日本人明年真的实施了这些政策,那么海关最起码也要损失上百万元的关税,而那些一直跑东洋贸易的商人,损失就更大了。

    对于朱由检来说,这些政策当然是不可接受的。其他货物不计算,光是每年输入日本的生丝就达到了3、4百万两,被日本人这么一限制,明年岂不是有很多小作坊要破产。

    更别提,为了弥补金银货币不足,日本商人一直在大肆输出铜条以弥补大明货物的差价。日本的铜吹屋出售铜的价格是每百斤105匁,日本商人出售或抵押货款时,则每百斤铜条125匁,如果是由长崎幕府管理官吏出售或抵押货款时,则每百斤铜条为115匁。1匁相当于01两白银,也就是说日本铜的价格在每百斤105…125两之间跳动。

    而在中国铜价大致为六斤铜合一两白银,一两白银按照规定值880文铜钱,这些铜钱中的含铜量则是五斤六两。少去的10两铜就是铸造费用和钱息。

    不过到了大明的中后期,铸造铜钱中的含铜量一直不足,因此铜钱和白银之间的汇兑比也就变得突高突低了。崇祯登基之后,采用纸币和固定比例的银元替代不规则的白银称重货币,总算是固定住了白银的价值。

    此后他采用废止某一朝代之前的铜钱,和发行面值计价的铜元,总算是把市面上的铜钱流通种类规范了下来。南北物流渠道的畅通,也极大的打击了南北汇兑上的不平衡。现在一大明元兑换100当十铜元,或1500枚官铸铜钱,已经持续了三个多月了。

    而100当十铜元的含铜量只有5斤,因此民间百姓收到铜元之后,都会第一时间把铜元用出去,而保留铜钱。由于官府、银行始终保证优先回收铜元的政策,使得原本被视为劣币的铜元,现在反倒开始慢慢接替了铜钱的流通地位。

    这对于想要废止铜钱,流通铜元的朝廷和银行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毕竟压铸的铜元难以伪造,而浇筑的铜钱却太好仿冒了。但是,不管是压铸铜元还是浇筑铜钱,大明都处于一个难题,就是缺铜。

    从日本进口的铜很好的补充了大明本土产铜不足的窘迫,日本铜抵达大明的最高价格,也在每百斤13两之下,而大明的铜价则已经升到了每百斤18两。这当然不是因为朝廷铸钱的问题,而是大明工坊采用铜制作机械零件,并铸造大炮,极大的提高了大明对于铜料的需求。

    而崇祯元年时,日本年产铜不过一千余万斤,到了崇祯三年,也不过才提高到一千五六百万斤。为了应付大明的需求,日本铜商人甚至偷偷运出了此前储藏的铜条加以销售,而则原本应当是供给幕府进行铸币用的铜料。

    铜料需求的旺盛,也使得日本铜的价格在不断上涨,今年抵达大明的铜价就已经突破了13两每百斤。虽然铜价的上涨,使得大明的铜制作工坊增加了成本,但是却也带来了一个好处,私铸铜钱和铜元的现象也在不断减少。

    然而对于大明有好处的事,对于日本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了。金银铜的外流,已经开始影响到日本国内的市场交易,钱荒导致日本的日常用品和米价都开始急剧上涨,这也是幕府为什么要制定限制海外贸易政策的缘由。

    不过对于朱由检也好,冯铨也好,还是那些同日本进行海外贸易的各国商人也好,他们是不在乎日本幕府的焦虑的。他们现在只知道,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失,这个损失究竟是由日本幕府作出赔偿,还是自认倒霉,那就要看谁的拳头更硬一些了。 

第151章 菊香台上() 
朱由检沉默了许久,才对着冯铨继续说道:“如果真的让德川幕府实施成功了对外贸易的限制,那么不仅我们大明的商人要受到损失,海关的关税要受到损失,失去了日本金银铜的输入,大明的货币市场也会出现钱荒的问题,更不用提,因此造成的各地工坊和百姓的损失。

    但是,为了贸易问题和日本这样的海外强藩打上一仗,是不会受到官员和士绅的支持的。对于他们来说,打仗就意味着要花钱,花钱就意味着要增税。为了一群求利的商人,却要从他们口袋里掏钱打这一仗,必然会引起朝野舆论的反对。

    可是对于日本这样的无赖国家,光凭语言是无法让他承认错误的。所以为了保护大明商人的利益,为了保护朝廷的利益,我们需要一场受限制的战争。我们需要让德川幕府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不能把这场战争变成大明和日本之间的全面冲突。

    所以,朕需要你将这些政策先行散布到参与海外贸易的商人中间去,先让那些商人们掀起对日本不满的情绪。你可以同大明时报进行联系,让报社对我国商人在日本遭受的刁难做几个专门访问。

    还有,伊丽莎白也从澳门返回京城了,跟随她上京的那些葡萄牙商人对于日本的怨念或许更深刻一些,你可以和他们进行联系,让他们也站在我们这一边。

    最后,明年是朝鲜战争结束33周年,我们有必要举办一个仪式纪念一下,那些在朝鲜战争中牺牲的大明将士。你同朝鲜的驻京大使联系一下,要求他们和我们一起举办仪式,纪念朝鲜战争中的阵亡将士,和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的友谊。”

    对于崇祯之前的话语,冯铨还是很认真的记录的。不管是煽动商人还是联络葡萄牙人,他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只要民间先掀起厌恶日本的舆论,那么到时真要对日本发动战争,也算是有了舆论支持。

    但是对于纪念朝鲜战争,冯铨就有些茫然了,他不由向崇祯询问道:“陛下,朝鲜国此前刚刚被后金征伐过一次,拉上他们恐怕没什么作用吧?而且就算是朝鲜国没有被后金击破过,以他们的武力,也只会给我们拖后腿而已。”

    朱由检对着他点了点头回道:“朕知道,朝鲜起不了什么作用,不过他在边上摇旗呐喊也好。而且战争结束了,朝鲜可以替我们多要些赔款啊,我大明当年自掏腰包挽救了朝鲜,这钱以前没算,不过现在总是要算一算了。

    那些朝鲜人狡猾的很,要是跟他们算钱,他们一定会哭穷。现在让他们去向日本要朝鲜战争的赔款,日本出的钱就能直接充抵当年的入朝作战经费了。而且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开战借口吗?

    这场对德川幕府的战争,朕可没打算出钱…”

    若是论写诗作文,100个朱由检也及不上冯铨,但是讨论这种军国大事,冯铨就只剩下一片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