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色楞的应对并无不妥,但本身就只是一个散居的部族营地,根本没有什么障碍可以供这些牧民和已经形成战斗队形的骑兵进行对抗的。虽然这个营地内有近千人口,一时之间杜度还镇压不了想要集结起来反抗的牧民。
但是随着杜度的后续部队赶到,被粉碎了数次集结抵抗后,营地内的牧民终于开始分散向外逃亡了。虽然此时天上的飘雪已经越来越大,向营地外逃亡也未必会有什么活路,但是不少牧民依然还是被身后的屠刀吓破了胆,不管不顾的向着外面茫茫的草原冲了过去。
被杜度预留在营地外的部下,和第三拨赶到的队伍,很快就成了这些逃亡者的噩梦。除了极少数人能抢到一匹马,大多数逃亡的牧民只是靠着双脚在奔跑。骑马追逐这些不敢返身的逃亡牧民,就和在草原围猎鹿群一样简单。
杜度手下的忠义八旗用弓箭和马刀在营地外围留下了一地的尸体之后,剩下的喀喇沁牧民们终于跪地投降了。而依托帐篷抵抗,期待着有什么奇迹发生的色楞等部族首领们,在杜度突破了外围的防线之后,也纷纷丢下了手中的兵器。
是役,杜度以六百人击破了苏布地和色楞的部族,俘获蒙古人丁1100余口,牲畜7万余头。苏布地因为受到岳托的召见不在营地外,色楞等喀喇沁部首领都被杜度所擒获。
接下来的几日,杜度继续分兵出击,将附近的部落一扫而空,再次俘获了2400余人口,牲畜9万余头。更远的喀喇沁部族在听到了消息之后,纷纷携家带口放弃了越冬的草场,穿过了辽东长城进入了义州地方,以躲避杜度所率军队的袭击。
如此一来,去年投靠后金的喀喇沁一部,现在已经完全无法同投靠大明的同族相提并论了。虽然没能抓住苏布地,但是杜度以为现在受到重创的喀喇沁部,已经无法再为后金提供进攻大明跳板的作用了。
杜度一边驻扎在苏布地部族的越冬营地内,一边向中路军发出了报捷文书,并向东路军的后续部队发出命令,要求他们尽快赶来和自己汇合,并将这些人口和牲畜押送回去。
一战击破了苏布地部族的大营,顿时让杜度在东路军中的声望大涨了起来。原本有些信心不足的忠义八旗,也通过这场战争找回了一些自信,恢复了几分强军的风采。
不过这场大捷并没有让杜度沾沾自喜,而就此满足了。打下了喀喇沁部族的大营后,关于后金进攻辽西宁锦地区的消息,就开始源源不断的传到了他面前。
虽然杜度手中只言片语的消息,还不足以让他拼凑出整个战场的形势,但是明军处于下风的局势,他还是能够通过这些消息中拼凑出来的。
窝在大营内等候东路军后续部队抵达的时候,杜度一直在研究着辽西的地图,似乎他还想要以手中微薄的兵力,在后金军和辽西明军之间插上一脚一般。
在张家口,朱由检和袁崇焕虽然谈了大半个晚上,迫使这位好大喜功的丰大总督收起了自己的想法。但朱由检却依然不怎么相信袁崇焕被自己轻易的说服了,因此他干脆将袁崇焕挽留了下来,让他陪着柳敬亭同那些蒙古台吉们谈判去了。
由于朱由检并没有参加具体的谈判,林丹汗自然也不愿意自降身份,于是张家口便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状况。蒙古的台吉们和大明的官员们天天在会场内吵架,而朱由检、林丹汗、绰克图三人却整日里游山玩水,互相设宴招待,似乎他们同这场会盟没有什么关系一样。
虽说蒙古亲贵和耿直的蒙古人民似乎是两个物种,但是轮到玩弄文字游戏和谈判的能力,这些蒙古台吉、那颜们还是要逊色大明官员不少的。而早就有所准备的柳敬亭,在谈判中首先抛出了一份协议内容,让本就没什么准备的台吉们,在措手不及之下,终于在这份协议的基础上进行了洽商。
仅仅过了五天时间,一份大明、察哈尔部、外喀尔喀部共同倡导的会盟书就新鲜出炉了。这份会盟书的内容,大都出自大明和右翼蒙古诸部签订的共同发展协议。唯一有所不同的是,这份会盟书确定了大明、蒙古诸部都在于一个中国的框架之内,不管大明还是蒙古若是有人反对这个共识,即被视为对大明、察哈尔部、外喀尔喀部的挑战,将会受到三方的共同攻击。
此外,若有中国之外的敌人进攻蒙古诸部或是大明,则将被视为对整个中国的挑战,会盟者应当互相支援并协助抗敌。
大明和察哈尔部还单独签订了一个条款,声明要共同对付后金,在后金彻底退出对双方土地的侵占之前,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同后金进行媾和。察哈尔部和外喀尔喀部也有一个单独条款,双方共同对付的敌人是卫拉特蒙古和黄教。
朱由检、林丹汗、绰克图三人对于这份会盟书基本还是满意的,不过就在签署会盟书时,朱由检却向两人提出了两个建议,一个是建议册封绰克图一个汗号,好使得他在会盟书上的地位不会低于自己和林丹汗太多;另一个则是,三人共同发表一个声明,谴责后金这些年来不断发动战争的暴行。
林丹汗有些不乐意给绰克图加封号,但绰克图第一时间就起身向崇祯进行了致谢,这让他也不好再出口拦阻。至于对后金进行谴责,两人倒是觉得无所谓,毕竟草原上相信的只有武力而不是言辞。
于是当张家口上空飘起了雪花时,大明、察哈尔部等蒙古部族的会盟算是圆满完成了。于此同时,一篇大明和蒙古诸部共同斥责后金战争暴行的声明,也从张家口向着天下传播出去了。
第212章 宁远城()
宁远城依山傍水,距离东面的海滨大约十余里,出城东南近沿海地带为平原,出城西门多为丘陵,再往西北去就是山区。作为宁锦防线的起点,这座占地约64公顷的小城,可谓是五脏俱全,不管是军队还是地方衙门,都在城内占有一席之地。
完整的宁锦防线长约100公里,自宁远城经松山、锦州,抵大凌河。这其实就是孙承宗当初设想的,步步为营,层层推进,以土木工程去抵消后金野战上的优势,从而恢复辽东故土的战略想定。
不过自从崇祯登基之后,谋求和后金妥协,承认后金所占据的辽东土地的事实。那么孙承宗、袁崇焕等人的堡垒推进战略自然也就被废除了,大明对于后金模棱两可的战和之策,终于清晰了起来。
既然崇祯愿意背丢失国土的骂名,原本迫于道德压力不得不支持收复辽东的官员们,很快就转变了态度。毕竟积极支持辽东堡垒推进政策,虽然能够让辽西将门和兵部的一些官员获得好处,但也同样损害了一大批官僚士绅的利益。
修筑堡垒的资源和人力,光凭规定之内的国税可支付不了。辽饷一年比一年庞大的数字,虽然大部分被转嫁给了底层百姓,但是随着底层百姓的不断破产,这些额外税收的压力便开始向中小乡绅身上蔓延了。
孙承宗当日在朝中主张堡垒推进政策,也不是没有被言官们猛烈批评过的。因此崇祯废除了这个耗费巨大,但有没有什么成效的堡垒推进政策时,反对的声音并不是那么不可克服。
只是崇祯虽然废除了堡垒推进政策,但也无法将辽西走廊上的军民移入关内,因为关内已经没有土地分配给这些辽西军民了。为了让这些军民在辽西走廊上能够保证自身的安危,关外重新设置防御阵线也就顺理成章了。
站在宁远城北门的城楼上,孙承宗默默的打量着以宁远城为枢纽的宁远防线,这里现在就是阻止后金入侵的第一道防线。至于锦州,只能算是一个探出的据点。
战略进攻变为战略防御,兵力和防御阵地的布置也就有了一些偏差。比如原本重兵驻守宁锦两地,宁远到山海关之间就比较空虚。但是现在山海关外却变成了以前屯到宁远为防御重心,锦州则成为了一个监视后金动向的桥头堡。
如果不是锦州附近的良田众多,辽西军将和百姓一直不肯放弃,以崇祯的性格,大约早就把锦州军民移到宁远附近了。现在辽西军民似乎是得了一点甜头,但也使得锦州成为了一座孤城。
宁远到锦州的这200里防线,在明军怯于野战的状况下,就是后金军队来去自如的原野。现在的局势就是如此,后金军队出现在了锦州以西之后,两地之间的联系就被截断了。孤悬于宁远防线之外的锦州,就成了明军的一个要害之处。
不出兵救援就是伤了军心,出兵救援就有可能落入后金军队的陷阱。不过现在考虑这些,似乎对局势也没有多大的帮助了,因为满桂已经带着军队前去支援锦州了。
站在孙承宗身后的大小官吏们,和孙承宗一样都默默的注视着通往北面的官道,似乎大家都在等待着什么。也不知过了多久,城楼上的官员都被寒风吹得脸色发青鼻头红肿,但是穿着单薄的孙承宗站在城头始终一动不动,这些官员们也不敢有所动作。
直到远处官道上出现了几骑身影,孙承宗身后的官员们才仿佛活了过来,“来了,来了,看来是和满帅联系上了…”
孙传庭也松了口气,上前走到孙承宗面前劝说道:“孙总长,有消息传回来就好,还请总长回楼内休息休息,现在这个时候,你可千万不能倒下啊。”
孙承宗拢了拢自己的斗篷,脸色却没有轻松下来,他对着孙传庭吩咐道:“伯雅,联络的信使回来,就带到城楼内来,其他人先让他们回去办事吧,晚上再召集大家讨论关于和满帅联络的事务。”
前往联络满桂的使者并没带回什么好消息,他们在杏山时就遇到了后金的游骑,费尽力气摆脱之后,越往东去后金的人马就越多。最后在距离松山不远处,遇到了后金的大队人马遮蔽了道路,终于无法继续前进,不得已下只好退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