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名挡在监生面前的侍卫,看到这些监生在皇帝出来后终于安静下来,终于不再和监生互相推搡了。
两人听从了皇帝的命令,去捞掉进水池的倒霉同僚。还有两人则站到了皇帝身前护卫着,警惕着看着这些胆大妄为的监生们。
大明的读书人一向就有结社闹事的传统,不过国子监的监生敢在皇帝面前闹事,这还是第一次。
这要是在太祖、成祖时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到了今天,秀才们除了学政之外,连一般的县官都不会放在眼里。因为到了这个时期,科举已经成为大明最重要的取士途径,谁也不清楚这些秀才今后会变成什么人,因此就算是官员也要容忍几分。
但是监生敢这么闹,也算是开了先河了。因为监生大部分都是纳捐进的监,向来不被读书人视为同党,只把他们视为驼钱驴而已。
这些监生原本成群结队的时候,还叫嚣着要面见陛下讨个公道,但是当崇祯真的站在他们面前的时候,刚刚支撑着这些监生的那股邪气突然就消失不见了。
这时候一大部分监生突然才想起,这事似乎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就算是陛下真的给了公道,那也是率性堂的贡生、监生的福利,反倒是他们要是因此被刘监丞记在心中,今后这国子监内的生活可就难过了。
想到了这些,一些脑子有些清醒过来的监生,不由悄悄向后挪了挪身体。
朱由检看着见到自己出来之后,全部跪在地上的监生们,脸色很是难看,这次他没下令让这些监生站起来回话。
他注视着两位落水的侍卫被拉上来之后,才轻轻的吩咐道:“找几件衣服让他们换上,别着凉感冒了。”
两名落水的侍卫对着崇祯拜谢之后,才跟着一位国子监的博士离去。
这时崇祯才把注意力放在了监生身上,他语气平淡的说道:“你们想要讨要什么公道?推几个领头的出来和朕说,其他监生各自返回学堂,如此吵吵嚷嚷简直成何体统。王承恩,等他们选出代表,你就带他们进辟雍来。”
崇祯说完之后,就掉头返回了辟雍之内。王承恩弯腰答应着,直到崇祯的背影消失在大门内后,他才直起身子,转向面对着一干拜倒在地的监生。
这些监生们顿时傻眼了,他们集结在一起就是为了相互壮胆,也是存了一个法不责众的念头。现在皇帝要求他们派出代表,进入辟雍谈,这要是被皇帝记恨了怎么办。
他们不过是想要求皇帝重新点选几名,想要被皇帝记住自己而已。但是那种记住,不是作为监生代表讨还公道,被皇帝记恨的记住。
当年杨廷和贵为首辅,儿子杨慎又是天下知名的才子。但是因为在大礼仪一案上恶了嘉靖皇帝,这父子两的结局可是众人皆知的事。
今日的崇祯皇帝,和嘉靖皇帝一般,也是少年天子。嘉靖皇帝垂拱治国45年,这崇祯皇帝要是也同嘉靖皇帝一般长寿,他们这辈子岂不是难有出头之日。
因此,这排在队伍后面的监生们思想着,幸好自己没有冲在前头。而队伍中间的监生们,则不自觉的又往后挪了挪了。这倒是把率性堂20几位监生丢在了最前方。
王承恩对这些监生现在可是一点好感都没有,他冷冷的哼了一声后,才语气不善的说道:“你们没听陛下说吗?让你们选出代表,和陛下谈谈到底要讨什么样的公道。都楞着干嘛呢?刚刚不是一个个都喊着,一定要讨还公道的吗?你往后缩什么缩,之前我听你叫的最大声,不如你上前来,当这个代表。”
被王承恩用手指着的监生惨叫道:“公公误会了,学生刚刚什么话都没说,这实在是不管学生的事啊。学生不过是听了其他人的哄骗,这才做了些混账事,求公公高抬贵手。对了,这事是率性堂起的头,学生是修道堂的,真不关学生的事啊…”
王承恩随意的点选了几名监生,结果这些监生一个个都忙着撇清自己的关系,把事情都推到了率性堂的几位监生身上。这些刚刚冲在最前面的率性堂的监生们,完全没料到会出现这种局面。其他各堂为了不被当做闹事的代表,居然一个个和率性堂划分了界线。
这让原本以为是代表监生们共同心声的几位率性堂监生,顿时面如土色。有一位居然还吓的晕了过去。
王承恩皱着眉头看着最前方的20多位监生,一字一句的说道:“看来这代表只能从你们几人里选了,其他人都说和讨公道的事无关,你们几位该也不会是来凑热闹的吧?”
孙伯阳脸色惨白一片,他知道,即便是旁人逃的了,他这个首倡者是躲避不了了。果然身后一名同窗指着他,对王承恩说道:“回公公的话,这讨公道一说乃是孙贡生所言,我等不过是秉持着同窗之谊,为其助阵而已。要说推选代表,则非孙贡生不可为之。”
“是极,是极。我等公推孙贡生为代表,请公公带他前去回复陛下吧,我等愿意回堂等候结局。”另一名率性堂的监生,为了撇清自己,也迫不及待的附和道。
“混账话,陛下亲口说让你们选几名代表出来,只他一位代表算怎么回事?除了这位孙贡生之外,你们再推选4位代表出来,我数100个数,数完了你们还推选不出,我就随意点选了。一、二、三…”王承恩毫不理会这些互相推诿的,丑态百出的监生们,开始专心的数数了。
在王承恩的逼迫下,这些监生不得不开始了争吵一般的推选,直到王承恩数完了100个数字,他们也只推选出了两人,王承恩毫不犹豫的随意点了两人,然后吩咐这五人跟着自己走进辟雍内。看着5名监生不情不愿的跟着王承恩进了辟雍,剩下的监生们都有松了一大口气的感觉。
朱由检坐在高台上的御座上,一手支撑着下巴,眯着眼睛打量着高台下五体投地的五名监生。
“说说吧,到底你们不满什么,要向朕讨要什么公道?”朱由检语气不善的问道。
孙伯阳发觉自己已经走在了悬崖之上,一步踏错,他就别再想着进入仕途了。到了这个地步,感觉自己已经走投无路的孙伯阳反而奇迹般的冷静了下来。
他向前膝行了几步,然后把头紧紧的贴在了青石板地面上,冰凉的青石让他的头脑更为清醒了,他这才说道:“学生孙伯阳以为,陛下受人蒙蔽,所选之文并非上佳之作,学生愿意拿自己的文章同陛下所选的文章比试,若是陛下所选之文但凡有一篇好于学生的,学生甘愿受罚。”
第117章 训诫()
看着这名监生声嘶力竭的为自己辩解,朱由检心中反倒有了几许怜悯之意。这时代的读书人虽然地位崇高,但是没有考中科举的读书人就和没有越过龙门的鲤鱼一样,不值一钱。
当初贞观年间,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们从端门列队而出时,就曾经说过,“天下英雄尽入我吾彀中矣!”。为了一举成名天下知,从被统治阶级进入统治阶级。这些读书人就和那些梦想越过龙门的鲤鱼一样,把所有的聪明才智都奉献给了科举之途。
然而就和越过龙门的鲤鱼一样,能一举成龙的,终究不过少数。天下生员50余万,每三年不过只有300多名进士的名额,也就是说其实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未必能踏入仕途。
区区一个科举,就把大明最为优秀的头脑禁锢在四书五经之中,这是一种极大的人才浪费。要知道就在同时代的欧洲,就算是经过了文艺复兴的熏陶,欧洲的识字人口也没有超过20。更别提像生员,这样的高端人才了。
欧洲的自然科学之所以能在这个时期,一举超越东方的中国。在朱由检看来,就是因为欧洲人文盲太多,他们不了解这些科学家研究的东西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
不了解自然就不关心,不关心自然也就给了这些科学家研究自然科学的空间。而在大明,因为识字人口太高,又把儒家学说抬的太高,就算有人想要研究点什么,一旦被人发现和儒家经典抵触,就被这些儒家学说的卫道士给消灭了。
对皇帝来说,挑选什么样的文章只是个人的喜好,或是政治上的需要。但是对于这些读书人来说,这些文章却是他们的梦想和希望,所以朱由检抛弃往日的选拔标准不用,对这些读书人来说,就是天塌下来一样的感觉。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监生们才敢冒着天下之大不韪,鼓噪起来想要引起崇祯的注意,还他们一个公道。
孙伯阳说完之后,却久久没有听到陛下的声音。他不知道陛下听了他的话,到底是愤怒还是其他什么情绪。但是他知道,陛下这么沉默下去,肯定不是高兴的意思。
孙伯阳感觉全身一阵燥热,额头不停的冒出了汗珠,汗水汇集后流进了他的眼睛之中,又痒又疼。但是他始终不敢伸手去擦,只能不断的眨着眼睛,想要把眼睛里的汗水甩出去。
朱由检终于从沉默中出声了,“既然你们一个个都觉得自己的文章写的不错,那么就在朕面前复述一遍吧。”
孙伯阳终于松了口气,崇祯没有立即让侍卫拿下他们,这已经算是不错的结局了。接下来,他就把解困的希望放在了自己的文章之上。
朱由检听着下面这五名监生,结结巴巴的背了一遍自己的文章,原本几许怜悯之意,顿时被这些之乎者也的酸腐文字给打消了去。
如果大明的读书人,蹉跎一生,就是为了写这种毫无意义的八股文。那么让他们尽早醒悟过来,等于是挽救了他们。
“这就是你们说的好文章?除了泛泛而论空洞无物之外,就是堆砌了一堆华丽的词藻。5篇文章,3篇讲述好学,2篇讲述好德,这就是你们平常的爱好?你们这是把朕当成三岁小儿吗?”朱由检酝酿了下,突然就爆发了出来。
几位监生刚刚背完文章时,感觉还有了些底气。却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