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由检微笑着回道:“您从欧洲远道而来,我觉得您没必要立刻进入工作状态,而是先看看我国的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了解下我国在这方面和欧洲之间的差异,然后帮助我们找出一些问题来。比起科学成果,我更希望有一套研究科学的有效制度,这能够让我们集中更多的人力资源并有效的发挥出来”

    皇帝对于西洋学者伽利略的尊重,甚至亲自作为向导,带领他参观了皇家科学院、燕京大学和钟楼内的崇祯大摆等等地方,其实并不被科学院的院士所理解。耶稣会会士虽然知道伽利略的学识,但作为教廷的属下,他们很难接受伽利略一来就位居于他们之上的结果。

    而中国的院士们对于伽利略的学问所知不多,自然更难以接受,皇帝敬重他甚至超过了整个皇家科学院,这简直有些伤他们自尊了。

    因此,科学院的院士们,曾经一度跑去同徐光启交涉,认为不应该就这么轻易的把科学院院士的资格颁发给伽利略,起码也要对他进行一场考试云云。

    看到众人都是这个态度,徐光启不由跑去向皇帝请示了一番。虽然朱由检并不认为伽利略需要进行什么考试,但也不愿意双方的矛盾继续恶化下去。于是建议科学院拿出几道研究上的难题,由徐光启带去请教一下伽利略,就不必以考试的名义进行了。

    徐光启接受了皇帝的建议,带着五道难题跑去和伽利略畅谈了一整天加半个晚上,第二天他就跑来向崇祯建议,自己的皇家科学院院长职务可以交卸给伽利略了,对方的学问比起利玛窦显然更为深厚,足以领导整个科学院了。

    在徐光启的协助下,伽利略终于再无阻碍的获得了科学院院士的称号,并成为了燕京大学的一名教授兼副校长。

    当然,比起伽利略在京城带起的那点舆论,在新科进士的名单面前,简直算不上什么新闻。这一次的进士科,考的最为出色的就是燕京大学学生,特别是夏允彝、牛金星都进入了前五人的名单。

    温体仁实际上还是想要压一压夏允彝的气势,他送进士名单时在崇祯面前说道:“夏允彝在年青士人中声望高企,若是再中一个状元恐怕就更难有人压的住他了。臣以为不如磨一磨他的性子,将他剔出三甲,给一个进士出身已经足够了。倒是这位刘理顺,文章做的四平八稳,点为头名也可令众人服气了。”

    朱由检却头也不抬的在夏允彝名字后面写了个一字,接着轻松的说道:“刘理顺都40岁了,这文章再写不稳当,还有脸来考试吗?

    我大明如今正是奋发向上之时,自然需要年轻有为之士去拼搏,朝堂上站着一群四五十岁的老头子,他们能够支持朕的改革吗?

    我太祖高皇帝32岁就已经是吴国公了,这位刘理顺却40岁才出来考试,就算是让他中了,他又能为国家效力几年?等他学会如何做官,也是垂垂老矣,干不动了。接下来还不就是给自家亲戚族人后代捞银子,也算没白做官一场。

    如今这世道,再让这些只会四书五经,满口仁义道德的君子充斥朝堂,估计大明百姓就真活不下去了。夫子留下的典籍,是教读书人修身养性如何做人的,不是让他们整天想着做官的。”

    温体仁顿时紧紧的闭上了嘴,他可不愿意被皇帝看成是和那些老朽无用的官员一派的。与此同时,他也明白了谁才是改革派后面最坚定的支持者。

    五月十日,正在燕京大学宿舍内和青年学会成员们谈论土地改革利弊的夏允彝,突然就和众人一起听到了远处传来的敲锣打鼓声音。

    被打断了发言的夏允彝颇为不快的说道:“什么人跑来学校敲锣打鼓了,这不是扰人清静吗?”

    一直在等待的牛金星却在第一时间反应了过来,“是开榜了,是今科进士开榜了”

    在牛金星的提醒下,屋内的士子们不由都跑到了院子里去,张望着这是给谁报喜。考完之后就丢到脑后去的夏允彝,这才想起还有科举这回事。看着众人都跑了出去,他不由挽起袖子,准备把屋内收拾一番。

    可还没等他搬走几把椅子,牛金星又跑回来拉着他的胳膊向外走去说道:“还打扫什么,且到外面去看看,说不定这报喜的,就是冲着你来的。”

    夏允彝有些无可奈何的跟了出去,口中却说道:“我这科考的是有些感觉,但也不觉得能中,聚明你是多想了”

    然而他们刚刚在院门前等待了一会,便有三名差役直奔院门而来,望着人群大呼道:“恭喜夏老爷高中今科状元及第那位是夏老爷?”

    夏允彝听到报子的喊话,也是一时出神有些难以相信,他感觉身边的世界似乎短暂的停顿了一下,好一会才回到了现实世界中来。

    虽然知道夏允彝必中,但是牛金星也没想到皇帝居然会公然点夏允彝为状元,他不由心中一疼,觉得这世道好不公平也。虽然他自己也中了进士,排名第四,但是看着面前的夏允彝,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相比起燕京大学这边的热闹,住在榆树胡同的张岱令家仆散了喜钱给报喜的差役之后,拿着喜报站在院子里发了好一阵呆。

    36岁中了进士,对他而言也是五感交集,不知道说些什么好。当初年少时,绍兴人人都夸他是神童,可是因为几次赴考都没注意格式,导致考卷作废,也令他对科举失去了兴趣。

    没想到,在新皇登基之后,他和父亲的运道倒是来了,在崇祯亲自的点名下,父亲参与了导沭整沂工程,历近四年13期工程,使得山东南部和苏北地区从以往的洪灾泛滥区变成了鱼米之乡,光是去年这一地区就增产了175万石粮食,接近一半的京仓北运漕粮的数目了。

    凭借着这一功劳,父亲倒是成了水利部的骨干之臣,继续得到了皇帝的重用,对苏北地区的水利工程进一步深化,并开始研究根治淮河的水害问题。而他也再度捡起了书本,考起了科举来。

    虽然治理水利的工作极为繁琐和苦累,但是张岱却和父亲一样乐在其中,只是他的那些文友常常写信埋怨他,最近几年都写不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美文来了。

    张岱抬头看了看天,觉得写不了美文也没什么,至少现在看着天空时,他能感觉自己的心情要比过去舒畅多了。        

第418章 后金的变化() 
天聪七年三月,整理完内部权力争斗的黄台吉,开始再次将目光转向了周边各国和地方势力。此时后金的周边形势,应当来说并不算太坏。

    林丹汗失踪,蒙古诸部四分五裂,再也没有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形势同后金对抗了。朝鲜王国依旧保持着有限度的臣服,但坚决不同后金靠拢的政策。环顾四周,除了明国之外,后金再无敌手。

    但是在后金上下看来,现在的局势却远比当初天命汗刚刚建国时还要凶险。虽然后金的敌人只剩下了明国。但是这个原本不断衰老腐朽的老大帝国却开始变了模样,明国新皇帝登基后实施的从内政到军事的一系列改革,使得这个老大帝国似乎重新焕发了青春,从黑龙江下游到漠南草原,处处出现了明人的身影。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后金君臣终于知道了大明是一个多么强大的国家。当大明不在试图把所有资源堆砌在小小的辽西走廊之后,在后金的周边就出现了一个庞大而坚定的反后金同盟。

    是的,他们早就征服了黑龙江下游、库页岛、海东窝集部,但是明人仅仅是用一些蝇头小利就让这些地区的部族反叛了后金。

    他们迫使朝鲜王国签订了兄弟盟约,但是在大明舰队和东江镇的威慑下,这个盟国对于后金始终在对抗和顺从的态度之间犹疑不决。

    在他们不断的进攻下,林丹汗不仅将部族西迁,甚至连本人也在他们的进攻中失踪了,但是这却让大明接收并控制了大半个漠南蒙古。外喀尔喀蒙古诸部,同样在后金和大明之间摇摆不定。

    后金几乎有些见识的女真将领都知道,想要打破目前的困境,只要击败明人就可以了。只要能够再次取得像萨尔浒战役那样的决定性胜利,那些依附于大明的蒙古部族、东北少数民族都将会再次转换态度。

    只不过,知道归知道,现在几乎没有人再敢于公开宣扬,家里缺乏什么就去抢西边去的理念了。因为后金国库岁入的三分之一,就来自于同大明的贸易,因为战争而切断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后金首先就要陷入国家财政崩溃的境地。

    今日的后金,已经不再是天命汗时代的后金。那个时候,后金和八旗就是一体,国库也就是八旗公库,抢劫的时候一些财物都要归公然后再分配给八旗,出战的时候也是先从国库内拨出财物作为战争经费。

    但是今天的后金大汗黄台吉,威望却远不及其父努尔哈赤,为了收拢八旗将士之心,在打压八旗贝勒的权力同时,不得不给予了八旗将士更多的权力。今日的八旗并不等于是后金,各旗都有各旗的私库和利益,而后金之国库也成了黄台吉一人说了算的私库。

    大家的利益既然不再共同,对待战争的态度自然也就有所区别。现在的八旗中除了两黄旗,或多或少都享受到了贸易的好处。而此前同明国的几次作战,也基本是毫无收获。在这样的状况下,宣扬贸易比开战好的既得利益者自然是慢慢多了起来。那些动不动还想着去明国那里劫掠一把的女真、蒙古人,也就成为了这些既得利益者的眼中刺。

    在这样的大势面前,黄台吉自然不会逆潮流而行。他拒绝了汉官们的提议,把出征目标再次指向明国。黄台吉此时倒是了解了这些汉官们的心思,随着明国开始重新兴盛起来,最恐慌的反倒是这些投降了后金的汉官。

    有了孙得功这前车之鉴,这些汉官们倒是清楚的很,一旦明胜而后金败,女真人大约还能求得明国皇帝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