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是说,希望朕能够同意豁免各省逋欠盐课420万元?”朱由检翻看着手中文件,漫不经心的向钱谦益问道。

    钱谦益颇为兴奋的解释道:“是的陛下,自从各盐场改制,对盐运司进行改革之后,现在的盐税征收方式和征收部门同以往已经大不相同,现在各省逋欠盐课已经很难理清,如果强行要求各省官员完解,只会令他们从其他方面挪借银两,受损的还是地方百姓。

    臣以为,现在国库还算充盈,倒不如将这笔陈年欠账一笔勾销,好让地方官员轻装上阵,也使得地方上的小吏少个名目去盘剥小民,也算是一举两得。”

    朱由检心里并不认同钱谦益的看法,留着这笔欠账不勾销,倒不是他还想着把这笔钱如数收回来。这笔陈年积欠造成的原因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有些地方是确实承担不了,有些地方则是被官员挪用,有些地方则是商人积欠等待朝廷赦免等等。

    一笔勾销,不过是助长了那些贪污官员和无赖商人的贪欲。但是非要追索下去,则又要伤及无辜。所以此前崇祯和黄立极商议的结果是暂时搁置,等待日后再来处置。

    不过钱谦益刚一上台就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建议,朱由检倒也不能不做回应。他在心中思考了许久,始终觉得积欠盐课不过是一个起头,如果就这么一笔勾销,恐怕下一步就该有人提出豁免历年的田税积欠了。

    比起420万元的逋欠盐课,历年田税积欠大约是这笔数字的十倍,且一半以上的积欠是在江南地区,其中苏常地区就占据了全国近五分之一的田税积欠。很显然,江南士绅想要趁着钱谦益上台的机会,为自己发上一笔横财了。

    在心中衡量计算了一下之后,朱由检终于开口对钱谦益说道:“不知钱先生有没有注意过京畿一带的瘟疫发现率?”

    钱谦益楞了一下,不知道崇祯怎么会突然转移到这个话题上,他只能摇着头,老实承认自己并不清楚这些事情。

    朱由检于是继续说道:“自从京城设立了爱国卫生委员会,并在市政厅下设立了卫生局、防疫站,专门负责城市的卫生防疫工作之后,京城的瘟疫发病率已经极大的下降了。

    特别是爱国卫生委员会推广牛痘种植术以来,去年到今天,京城还没有发现过一起天花病例。我想你应该清楚,爱国卫生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一直是由内务府在补贴运行经费。特别是牛痘种植的推广,内务府提供了将近一半以上的经费。

    朕曾经说过,大明和周边蛮夷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我大明是一个文明国家。什么是文明国家,就是我们制定的政策和创造发明不仅仅是有利于本国人民,也是有利于整个人类的历史进步的。

    比如我们在历史上发明的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或者今后我们还能再加上一个牛痘种植术。所以在爱国卫生委员会和接种牛痘预防天花发挥了效能之后,朕以为是时候将爱国卫生委员会这个组织推广到全国,并推动全民种植牛痘计划,打一场消灭天花的全民健康战役了”

    钱谦益还在琢磨着,皇帝突然如此慷慨陈词是为什么时,他又听到了崇祯接下来的话语了,“不管是扩大爱国卫生委员会,还是全民种植牛痘计划,最终都是需要金钱和资源的。豁免各省逋欠盐课,受惠的不过是一些官员、商人和少部分民众,对朝廷来说并不划算。

    更何况,天知道这些积欠豁免后都会流到谁家的口袋去。与其让那些贪官奸商趁机谋利,倒不如施惠于大众。我的建议是,着令各省建立爱国卫生委员会分会,并负责牛痘接种工作。再令各省上报逋欠盐课的理由,朝廷派员前往各省检查。合乎豁免规定的积欠就豁免;不符合规定的积欠就责任限期补全;对于恶意拖欠的款项,不但要追回款项,还要求补齐拖欠期间的利息。责任人不能及时缴纳欠款的,到期之后一律革职查办。

    所有追回的款项都不必递解中央,转入藩库之后划为爱国卫生委员会推广牛痘种植的专项经费”

    钱谦益总算明白了,崇祯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起了瘟疫发病率的问题。虽然这个时代有许多的不公平,但至少有一样东西对任何人都是很公平的。

    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一旦遇到了瘟疫,死亡率都是一样的高。而这些瘟疫中,最让人闻之色变的还是天花了。就连那些饶勇善战的女真鞑子,听到天花的名字也是闻风丧胆的。

    爱国卫生委员会会自成立以来,积极推广牛痘种植,为皇室在民间赢得了相当高的声誉。不过要求爱国卫生委员会把牛痘种植推广到全国各地的呼声也一直很高。

    只不过受限于经费,爱国卫生委员会扩张的速度一直不快。钱谦益立刻意识到,这倒是他上任以来能够极大获得各地民众认同的好机会。比起单纯的豁免各地积欠盐课,无疑是更适合他的第一把火。

    钱谦益立刻对着皇帝说道:“陛下说的是,臣倒是一时愚昧了。各省盐课用于各省民众的福祉,这也就是陛下所言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了。

    如果还有人敢从中操纵谋利,臣第一个不放过他。那么敢问陛下,这书院一事,现在又该怎么办呢?”        

第421章 教育权和计划委员会() 
“书院就是书院,岂能和大学相提并论。教育权力必须掌握在朝廷手中,而不是任由什么地方名士把持。况且,地方士绅互相吹捧出来的名士,他们究竟是站在朝廷这里,还是站在士绅那边,也未可知。

    朝廷可以规定书院的教材,但却规定不了人的思想。朝廷就算需要人才,也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更可靠。否则一群被书院带歪了道路的读书人,对于国家又有什么益处?

    对于书院,朝廷还是应当继续严格控制。不过对于那些知名学者,内阁可以同礼部商议一下,给他们一个国家认可的学者头衔,然后定期发放一些补助,当然人选和数量都要有所控制,他们可以不为朝廷出声,但也不能站在士绅那边攻击朝廷,朕看这就已经很不错了。

    至于书院今后能不能获得同大学一样的待遇,且等个一、二十年再说吧”

    崇祯的语气虽然平淡,但是谈及对书院的决定意见时却非常的坚定,钱谦益很快便领悟到了皇帝的意思。虽然皇帝否决了他的一个主张,但他并不打算为书院据理力争。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现在的他只有保持和皇帝一致,才能杜绝那些政敌在他和皇帝之间制造矛盾,从而架空他这个威信未立的内阁首辅。

    送走了钱谦益之后,朱由检却没表面上看起来这么轻松。做了数年皇帝,哪怕他此前再是一个键盘政治家,此刻也深知控制一个国家究竟需要什么权力。军权、人事权、财权和教育权,正是最基本的四项权力。

    枪杆子里出政权,但是想要驾驭住庞大的官僚机构,就必须要有人事权和财权。而要保持住政权的本色,就必须要教育出支持政权的人才。

    在科举制度尚未出现之前,门阀世家垄断了文化的传承,是以政权就是在皇帝和门阀世家之间不断换手。科举制度出现之后,皇权借助寒门士子的力量,击溃了门阀世家把持政权的传统,这也是相权日渐衰落的现实。

    从宋至明,历代君王都试图弄出一套尊崇皇权的价值观来,从思想上控制那些读书人,这也就是理学兴起的根源。只不过到了大明中后期,文官缙绅势力的崛起,再度架空了皇权,左右了政权的力量。

    到了这个时候,封建伦理秩序实际上已经达到了极点,不管皇帝再怎么折腾,都是无法跳出封建官僚集团为皇权编制出来的这座权力牢笼的。而官僚集团用于控制政权的方式,就是把持着教育的权力。

    虽说天下书院教授的都是四书集注的内容,但往学生脑子灌输思想的,却是那些缙绅官僚。哪怕偶尔有一二个出自底层的人才,也大多为脱离自己的阶级而喜不自胜,只想着如何同老师同僚站在一个立场,哪里还顾得上其余。

    封建式的书院是教育不出建设资本主义所需要的人才的,朱由检自然不会给这些封建缙绅机会翻身的。作为一个后来者,他很清楚一件事,国家政权的更替从来不是和风细雨,是一个阶级取代另一个阶级统治地位的暴烈行动。

    之所以现在这些缙绅未能表现出激烈的反抗举动,说到底还在于大明实在是太衰弱了,这种衰弱不是皇权单方面的衰弱,而是整个国家自上而下的衰弱。

    除了江南地方还能维持着一点繁华盛世的余烬,整个帝国北方在外患和内忧的夹击下,士绅已经很难控制住地方上的秩序了。这也是为什么当崇祯登基后推行各项改革,哪怕是触及到了士绅们的利益,北方士绅也还是忍了下来。

    因为在改革政策实施之后,北方社会秩序的恢复也是有目共睹的。对于大多数士绅来说,他们还是能够忍受住这点利益损失的,只要等到国家安定下来,他们自然是能够重新拿回这些利益的。

    正是要趁着这些士绅们还在忍耐的时候,朱由检才要抓紧时间建立起学校体系,只要将这一代的北方缙绅子弟纳入到学校体系之内,那么崇祯赖以变革大明的人才基础也就算是初见成效了。

    钱谦益离去之后,朱由检思考了许久,方才对着一边伺候的吕琦说道:“安排个时间,让郭尚书来见见朕”

    钱谦益接任首辅之后颁发的第一条内阁敕令,立刻引起了朝野上下一片赞誉。不管在什么时候,给民间撒银子都是最受人欢迎的。而且,虽然钱谦益没能说服皇帝豁免积欠的盐课,但是能够为各省争取到自收自用,已经算是给各省找到了清理积欠盐课的路子了。

    一时之间,刚刚上位的新首辅倒是博取了不少口碑,算是坐稳了自己的位置。而在这个时候,朱由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