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嘉靖攻略-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查吧,查吧,锦衣卫的暗中配合,东南官场的官官相护,京城里东南官僚的暗中协助,古人云三人成虎,你觉得皇帝会相信谁?会怎么做?之前的锦衣卫为何会输给东厂?因为太监和外臣的亲殊之别,太监离皇帝近,而锦衣卫离皇帝远,皇帝更愿意相信自己可以看得见掌握的住的太监,而不是别人!北京尚且如此,更何况他们在北京,而你远在苏州!

    平之,你要知道,这份奏折一旦落入锦衣卫之手,最快明日,你就会丧命!还会连带着你的家人和很多很多人,咱们的君父记性可不太好,能否记住你都不一定,你要知道,你不是大官,你不是重要人物,你没有重权,没人会帮你,我在北京城待过,我知道皇帝是如何的易变,你千万不要觉得皇帝让你写奏折是重视你!除非你做了首辅,否则千万不要觉得皇帝会重视你!

    平之,我是看在我与你之间的生死之交上,劝你,人最不能要的,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你以为你很重要,其实,你只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你以为一腔热血可以和那些大户拼个你死我活,但是你在他们眼里,就是一只蚊子,嗡嗡叫嚷,还想吸血,他们收拾你,不过是双手合十罢了!”

    一番话,把郑光说的一点脾气都没有了,不是为了这件事情本身,而是为了家人,如果郑光是孑然一身,说不定脑子一发热,带着当初和蒙古人决战的死志和那些混蛋硬刚,大不了脑袋掉了碗大的疤,拼了命也要铲除这些蛀虫不可,但是涉及到家人,涉及到奶奶,涉及到赵蝶儿,涉及到郑江郑勇,涉及到其余的婶婶和妹妹们,郑光动摇了。

    没法儿不动摇,真的没法儿不动摇,如果只是自己,无所谓,大不了一死,可是郑家这一家子老弱妇孺,没了自己,还要被牵连,那将是怎样的痛苦?

    可是可是我所做的事情明明是正确的事情,为何,却连第一步都迈不开?我错了吗?我错在了什么地方?

七十九 明悟(下)() 
“我所做的事情,明明是正确的,可是为什么,连第一步都迈不开?”郑光颓然的跌坐在椅子上,仿佛失去了全部的精气神,看着自己抢救出来的几片纸张,只觉得浑身无力。

    范庆叹了口气,自己给自己倒了一杯酒,一口喝下肚,带着自嘲的笑容说道:“这世道便是如此,颠倒黑白,明明是正确的事情,做起来,千难万难,可是贪污受贿那些错事,今天说了明天就做成了。

    当初考取进士之后,观政了一段时间,之后我被外放,在陕西做过知县,那个地方啊,冬天很冷,春日也短,常年不太暖和,那一年,我记得很清楚,开春以后,春耕以后,来了一场寒潮,把庄稼地里的作物都给冻死了,有一个算一个,一颗粮食也没活下来,然后啊,那些农户就对着田地,哭啊,哭啊,哭得连腰都直不起来。

    男人蹲在田地里哭,妇女在边上抹眼泪,孩子小,不懂事,就趴在娘亲怀里,一个劲儿的喊饿,好饿,那个样子,我这辈子都忘不掉人总是要吃饭的,可饭呢?都在地里,给冻死了,没种子粮了,陕西土地不高产,一年一熟,种子粮拨下去之后,全家都指着土地过日子,一场寒潮,一年的粮食没了。

    那个时候我还年轻,一腔热血,只想报效国家,为百姓做点事情,看着百姓不停的哭,我心里很难受,我想为百姓争取一些米粮,争取一些补助,争取朝廷的免税,至少让他们度过这段时日,然后再想办法,重新耕作,这是我作为知县义不容辞的责任,说来也是幸运,不幸中的万幸,那次寒潮规模甚大,十几个州府受灾,陕西全省告急。

    大的灾情没人敢隐瞒,很快,朝廷的赈灾款子和赈灾粮就下来了,巡抚下令各州府主官去领取救灾款和赈灾粮,然后各县主官再去找州府主官要救灾款和赈灾粮,朝廷规定的,每户每人十两银子,有一个算一个,一人十两银子,再给米粮若干,足够他们度过最艰难的日子,然后朝廷下发种子粮,再行耕种,看看能否弥补损失。

    得知此事,我的心就安定了,我告知了全县百姓,百姓们千恩万谢,就等着我把救灾款和赈灾粮领回来了,很快,我就得到通知,去府城领救灾款和救济粮,我点起车马赶到府城去领救济粮,当时我还是第一个去的,因为距离府城很近,很快就到了,当时我所管辖的县完全是务农之县,县城很小,也没什么人从商,全靠着土地活着。

    受灾之民大约有四千余人,毕竟是陕西小县,人口不多,不比东南繁华之地,粗略的算一算,四万两银子正好差不多够他们一年的花费,给一些米粮,勉强度日,挨到寒潮过去开始春耕,也大概能有个盼头,人有了盼头,也就不担心了,我初为官,也会有些成就之感,也有挽救一县生灵之感。

    结果府尊笑着给了我一万两银子,告诉我这就是赈灾款子,我大惊失色,问朝廷不是规定十两一人,现在怎么算也不够啊?我所管辖之县有民四千,人人受灾,再怎么,四万两银子也是需要的,否则,他们如何度日?

    府尊等我说完,就又从怀里掏了三张银票给我,一张一千两,一共三千两,告诉我说,这是大家的惯例了,从府库拨出来,府库的人就要拿一些,运输的人拿一些,运到当地,巡抚拿一些,他们这些知府知州再拿一些,等到我们,就要少一些了,不过那些贱民随便给个几两银子就能活了,贱人有贱命,贱命有贱福,怎么着都死不了,不用在意。

    府尊还说,我是个新人,不懂这些规矩,没关系,这不就懂了吗?你一个小知县也不容易,朝廷一年才给多少俸禄米粮,也就将将能把饭吃好,但也吃不撑,纵观数千年上下,就大明对咱们这些当官的那么抠,要是不拿些钱,也根本活不下去,所以,无论如何,这些钱要收下,朝廷不给,咱们只好自己拿了,当官也是要吃饭的!

    我没反应过来,就浑浑噩噩的离开了,出了府城才意识到自己干了什么,想要再回去,却不知该如何说,如何面对,便也就行尸走肉般回了县城,把那三千两也掏了出来,一共一万三千两,分给了百姓们,虽然少,但百姓们依然是千恩万谢,好像得到了什么天大的恩赐一般,我一直想知道,如果他们知道原本他们可以得到十两而不是二两多一点,他们会如何做?

    后来我不甘心,把这件事情写了一封信交给我的老师,当时的礼部尚书,想要揭露这一恶行,借助老师的力量打击这群贪污**的官员,结果被老师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老师对我说,全大明的官员都是如此,你一个小小的县官,又能如何?别说你只是二甲进士,没有选庶吉士,进不了内阁,就算你是庶吉士入了翰林院,这种事情,你要是说了,就是在和整个官场为敌,谁也救不了你。

    老师知道你年轻气盛,想做一番事业,但是凡事都要量力而行,不自量力者,是无法在官场上生存的,要么就接受,活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继续做官,要么,弃官不做,回家种田读书去,这样,你至少能活命。

    堂堂礼部尚书,未来的阁老宰相,尚且这样对我说,平之,你觉得,我还能如何?你以为我不想揭露此事?你以为我不想和他们斗争到底?不是不想,实在是无能为力,至少,在咱们做到那个最高的位置之前,是没有办法的,他们有组织有人手有背景,咱们什么都没有,拿什么和他们斗?

    听我一句劝,重新写一份,不管什么,哪怕是练兵之策也好过这些政论,至少,你可以得到赏识,可以更进一步,将来考取进士,才有入翰林院的机会,平之,若你仍然抱有那样的想法,那是好的,不要忘了,要深藏于内心,牢牢记住,等到有朝一日你能收拾他们的时候,再去收拾他们,现在,养精蓄锐,积蓄实力,等到合适的时机,一击之下,就让他们无法反抗,这才是明智之举!”

    范庆的话很长,很絮叨,一边说一边喝酒,等到话说完了,酒也喝完了,一晚上狂轰滥炸之下没有醉倒的范庆,却在这区区一壶酒的打击之下趴倒在桌子上面睡过去了,呼声震天,估计打雷也醒不来,看似不合理,其实合理的很,唐代的大诗人们早就说明了原因——酒不醉人人自醉。

    正如同你永远也唤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你也永远无法避免让一个想醉的人喝醉。

    郑光站起身子,张开手掌心,看着那最后的几片纸,抿了抿嘴唇,将它放入了自己最喜欢的锦盒之内,和父亲留给自己的那些遗物放在一起,而后将锦盒藏好,走到书桌之前,磨墨,提笔,开始重新书写给皇帝的奏折

    吾皇钧鉴:臣久居东南,数度直面倭寇之威胁,深知东南抗倭不利,并非倭寇之强之锐,乃大明之军久疏战阵,训练不得其章,战斗不得其法,凡遇倭寇,不敢战者一哄而散,兵败如山倒;敢战者径直前冲,不结阵,不持盾,不发矢,祖宗战法几近忘却,舍本逐末,以倭寇混乱战术应对倭寇,以我之短,攻倭寇之长,岂有不败之理?

    如倭刀锋锐,刀锋难避,大明制式长枪长矛乃木柄,倭寇一刀之下,枪尖自断,无枪尖之枪,则为木棍,如何对敌倭刀?倭寇久经战阵,战力强大,而我东南卫所之兵承平百年,战力只如寻常农家百姓,不过穿军服持长枪而已,与百姓何异?直面倭寇,一触即溃,敢战者寥寥无几,遂有东南抗倭之困局。

    臣以为,若平倭,必有平倭之兵,若有平倭之兵,必有善练兵之将,精选兵源,以善练兵之将练之,遂成军,以精锐兵器武装,遇战,则结阵,以完整阵法径直向前,倭寇阵型混乱,多仰仗个人勇武,而大明军阵既成,长枪突刺,弓弩发矢,铁盾护卫,诸军各司其职,宛如铁壁,倭寇则如瓷碗,一触即碎,绝非大明王师之对手,故其一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