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嘉靖攻略-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现在,两位悲剧名臣之一的朱纨居然就在自己的府外,很有礼貌的想要见到自己,让郑光如何不激动?而且,此时此刻,郑光意识到,朝廷派来的苏松巡抚,就在门外了,就是朱纨。

    “快请不!我亲自去请!”郑光连忙冲入屋内,整理仪容,换一身衣服,冲出屋外才想起来朱纨在东南名声不显,自己没有理由知道他,这样出乎寻常的热情反而会让朱纨起疑,于是郑光强行让自己平静下来,迈着缓缓的步伐,向外走去,无视了死猪一般趴在地上的徐胖。

    家门口,郑光看见了两个人,一个中年男人,身穿朴素的衣服,一缕胡须,面容清瘦,身子骨也不甚强健,身旁一个穿着儒袍的文士,大约二三十岁,一双眼睛精光四射,显得很特别,看起来就像是军师一类的人物,想想也对,范庆身边还有一个狗头军师,就别说这些被委以重任的督抚一级的人物,绝对是有智囊的。

    “在下郑光,不知二位贵客是?”郑光站在门口,很有礼数的向两位初次见面的“客人”行礼,朱纨见郑光剑眉星目,面容俊朗,身形挺拔,且亲自出门迎接,并未因为身份而有所怠慢,顿时生出几分好感,便开门见山道:“大名鼎鼎的苏州文豪,恐怕东南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老夫苏松巡抚朱纨,这位是老夫的智囊,孙挺,孙辅良。”

    郑光做出一副双目圆瞪的模样,而后很快反应过来,再次行礼:“在下不过一介举人,何德何能,让苏松巡抚亲自来在下家中呢?抚台若是想见到在下,派人来喊一声就是了,何必亲自前来。”

    朱纨笑着摇摇头:“寻常凡夫俗子自然派人传唤,但有大才之人,老夫需要求助之人,自然是要亲自上门的,古人需要求助时,都要亲自上门以表达诚意,而如今,老夫的诚意已经带到了,就看看苏州文豪是如何看待了。”

    郑光笑了笑,侧让身子,伸出手臂:“抚台和孙先生先请进府吧,咱们坐下来慢慢谈。”

    朱纨点了点头,说道:“咱们都住在苏州城里,虽然老夫是长洲县人,你是吴县人,但同属一城,已算是万分难得了,不要拘束。”说完便带着孙挺笑着步入府中,郑光倒是没想到朱纨也是苏州人,便急忙跟上,在大堂内,三人就坐,郑光喊来仆人上茶之后,主动说道:“小家小户,没有什么好的东西可以招待抚台,这些茶叶勉强还算拿得出手,还请抚台谅解。”

    朱纨环视了一下郑府的装点,微笑着说道:“郑氏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但也是殷实之家,谈何小门小户呢?一门三封,可绝不是小门小户了,平之大概还不知道,老夫幼年生活困苦,出生在监狱之中,什么苦头都吃过,第一次喝茶还是在十八岁考中秀才之后,所以,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吃食,什么样的房屋,什么样的衣服,对于老夫而言,并不重要。”

    郑光顿时有些惊讶,这位抚台,居然出生在监狱里?自幼生活如此困苦?

    看着郑光吃惊的神色,朱纨微微笑了一下,端起茶碗喝了一口茶,似乎开始追忆过往:“老夫出生在监狱之中,因为父母是北地逃难之人,逃到苏州的地界,被当地官府当作乱民抓了起来,老夫一家幸运,所有人都没死在监狱里,就连老夫也没死在监狱里,而是安然活了下来,后来老夫做官以后曾经去视察过监狱,才知道能活下来实在是上天眷顾。

    老夫的父母出狱之后在苏州住了下来,也算是幸运,苏州官府为补偿活下来的难民,给了一块土地,大家分了分,父母得到了七亩薄田,有了立身之地,就有了生活下去的希望,十年间,父母操心劳苦,终于攒下了一些家底,在苏州城内购置了一所房屋,全家住进了苏州城,家境稍微宽裕了一些,父母就省吃俭用,供养我读书识字,希望我考中科举,改变一生。

    平之也是明白的,靠种田是种不出什么名堂的,在大明,我等寒门子弟若想出人头地,唯有科举一条路途可走,所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家都铆足了劲儿想过去,老夫又幸运的通过了,成了千里挑一的进士,被授官,从此成为士大夫,不再缺衣少食,不再被人欺凌,但是老夫依然记得年幼时父母家人被豪强欺凌的一幕幕,每每念及,心痛难耐。”

    郑光有些沉默,说实在的,这些他都不曾经历过,或许父亲郑微幼年时经历过,不过自从自己出生之后,郑氏的经济状况已经转好,几百亩水田和一些小店面可以支撑一家人的开销,父母和爷爷相继去世之后,郑家也得到了一些照顾,生存环境反而比之前更好,郑光算不上锦衣玉食,却也是衣食无忧。

    “不瞒抚台,在下虽未生在大富大贵之家,但是父母家人为在下之生活劳心劳力,所以郑氏也算是衣食无忧之家,在下从小的确未尝过挨饿受冻是什么滋味,但是,却也可以想象,那是种什么样的感觉,父亲和祖父都曾描述过那种感觉,在下当时年幼,直接被吓哭了。”郑光如此笑道。

    朱纨深有感触的点点头,说道:“老夫在接触孔孟之道以前,唯一坚信的真理,就是天大地大,吃饭最大,人总是要吃饭的,不吃饭,什么事情都做不了,饿肚子的人是不会去想国家大事的,只会去想如何吃饭,只有吃饱了饭,才能去做别的事情,就算如今老夫熟读四书五经,也依然如此认为。”

    孙挺接了话茬儿:“这一点,但凡是饿过肚子的人都知道,平之生在东南富庶之地,怕是不知道,西北和辽东之敌地苦寒,很多人家的家训不是努力读书精忠报国什么的,而就是八个字,天大地大,吃饭最大,一生只为了吃饭而活,没饭吃了,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朱纨的面色显然变得不太好,深吸一口气,说道:“平之,不瞒你说,老夫昨日回的苏州,家里没回去看,府衙也没去,就直接来你这里了,不为别的,只想问你一件事情。”

    想起他们之前说的那些话,郑光已经知道朱纨和孙挺想要知道的事情是什么,于是郑光放下茶碗,说道:“抚台和孙先生想知道的事情,在下已经明白了,在下可以告诉抚台和孙先生,如果说三十年前的倭寇还是真正的日本海盗,那么今时今日之倭寇,其组成之成员,十之七八,都是折闽沿海居民,剩下的十之二三,有日本海盗,还有佛朗机人,但是占主导地位的,完全是大明子民,而非是那些真正的海盗。”

    朱纨和孙挺面色大变。

八十六 真话() 
被视作朝廷心腹之患的倭寇,冠以倭名,其主体,居然是大明子民?

    朱纨和孙挺一时间无法接受这种消息,朱纨更是一拍桌子站起身子,对着郑光严肃道:“平之,此话可当真?此事牵扯到千千万万人的性命,万万不可胡言乱语!”

    郑光微微叹口气,面色平静的说道:“抚台来之前,有看过在下给陛下上的奏折吗?”

    朱纨点了点头:“看过,那份奏折上写明的对倭寇的策略,老夫以为很妥当,并且此来苏州,便有依照那些策略来对付倭寇的想法,只是你方才说的那些话,老夫很不明白,如果那是真的,情况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你为何不对陛下讲明?反而现在才告诉老夫?”

    郑光放下茶碗,抿了抿嘴唇,缓缓说道:“抚台,在下虽然年轻,但是已经经历过不少事情,也明白不少事情,人生在世,总有诸多的不如意,不能按照自己所希望的方式去做,事实上,在这份奏折之前,在下写过一份奏折,是将此类情况原原本本的写出,希望让陛下得知东南局势已经到了何种程度,希望陛下痛下决心,改变之。

    但是很快,经过旁人的提点,在下就明白了,知道这件事情的人,不在少数,甚至说着在东南官场军中,乃至于民间,都是个公开的秘密,知道的人很多,但是却从未有一个东南官员上奏陛下说过此类事情,我只是一个小举人,无权无势,而那些人居然可以将东南的情况隐瞒到如今,朝中无人是断断不可能的,在下推测,他们在朝中有着想象不到的后台在支撑着这一切。

    在下也推测,这些年来,不是没有人想要告诉陛下这件事情,但是看情况,陛下一直都不知道这件事情,以锦衣卫和东厂之能,陛下尚且不知道此事,那么抚台,您大概可以推测出朝中到底有哪些人是在为东南背书了吧?而能让这些人为之背书的,又是东南的哪些人呢?

    在下可以写出原因,可以上奏陛下,但是这份奏折,绝对到不了陛下的手上,而在下会很快的死于非命,全家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不会引起一丝怀疑,贸然上奏,是完全没有必要也是极其不明智的举措,但是抚台不一样,抚台来苏州做官,亲临前线,就算在下不说,抚台迟早也会发现事情的真相,所以,在下干脆说了,抚台知道了,就好了。”

    朱纨的面色很差,一会儿看着郑光,一会儿看着外面,良久,才长叹一口气,端起茶碗,想喝,茶到嘴边却又放下,开口道:“当真?”

    郑光点头道:“当真。”

    朱纨又问道:“你可有策略应对?”

    郑光颇有些哭笑不得:“抚台,在下只是一介举人,不是进士,更不是官员,谈何策略?再者说了,在下能想出来的策略,都已经写下了,抚台也都知道了才是。”

    朱纨把茶碗放回桌上,不满道:“老夫不是问你军务策略,那些事情老夫自然有所想法,但是东南倭寇居然如此,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军事打击就能解决的事情,老夫出身贫寒,自然知道吃不上饭是什么感觉,老夫不相信有人天生就是贼寇,大明的百姓不被逼到绝路上是不会铤而走险的,这样的人,老夫不愿以刀剑相逼,若能使其安居乐业,自然脱离倭寇群体,于大明而言,也是莫大的好事。”

    这话倒是让郑光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