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夏郡的纺织公司运输原材料而发明的一种类似于集装箱雏形的装置。)
思索片刻后,他对约翰说:“你有相关的技术材料吗,我想我可以向上面建议一下。现在国内劳动力紧缺,这种可以大幅减少码头工人需求量的办法,贝文大臣应该会感兴趣的。”
萨默维尔所说的欧内斯特·贝文是目前英国战时内阁的劳工和国民事务大臣,其权利仅次于身兼首相和国防大臣双职的丘吉尔。这位曾参与组织和领导了英国1926年大罢工的英国运输工会总书记、工党领袖,在解决劳工问题上非常有一手。
上任后不久,他就出台了一系列禁止罢工、禁止停工、禁止雇主未经政府许可解雇工人、延长法定工作时间上限、增加妇女工作岗位的法令和应急措施,大大缓解了英国因为征兵造成的劳动力短缺状况。
但是,这些都只是暂时的办法。没有工人可以一直工作不休息,妇女也不可能完全弥补重点行业所需的壮劳力缺口。如果实施集装箱联运可以在提高运输效率的同时,大幅消减运输工人数量的话,欧内斯特·贝文没有理由会拒绝。
约翰很清楚,和平时期他要推广集装箱联运,必然会招致工会组织的抵制。只有借助战时劳动力紧缺的有利时机,抢先把生米煮成熟饭,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推广阻力。
约翰很慷慨地同意将集装箱联运的相关资料提供给萨默维尔,并表示如果需要的话,联邦快递公司很乐于为英国港口的改造工程提供帮助。
当天晚上,他就带着小马士基整理出来的资料去了萨默维尔的宾馆房间。房间里,除了萨默维尔和几名执行护航任务的皇家海军军官外,还有一名年轻的法国海军少校。
这种组合简直太奇怪了。要知道,现在法国已经投降了。几天前,英国皇家海军刚刚对他们的“前盟友”实施了突然袭击。那些停靠在直布罗陀港口的法国舰艇遭到了身边英国军舰的近距离炮击,除了三艘法国战列舰被击沉,一艘战列巡洋舰和五艘驱逐舰逃脱外,其余舰艇都已经落到了皇家海军的手里。
虽然这种“突然袭击”有违道义和国际法(法国虽然投降了,但并未向英国宣战),法国维希政府也因此断绝了与英国的外交关系,但英国人对此并不感到“羞愧”。
因为一旦这些法国军舰落到德国人手里,德国和意大利海军的实力将增加一倍。到时候,皇家海军不仅无法有效保持对德国的海上封锁,保护大西洋航线的能力也将被大大削弱。甚至还有被赶出地中海,丧失从中东殖民地获得原油补给的可能性。
所以只有让这些法国军舰落入自己手中或着躺到海底,英国皇家海军的呼吸才能更畅快一些。
这种时候,一名法国海军少校怎么会跟英国皇家海军的人混在一起?
萨默维尔看出了约翰的疑惑,连忙为他做了介绍:“约翰,这位是自由法国的比松少校,他是米塞利埃海军中将的副官。”
约翰这才恍然大悟,米塞利埃中将是自由法国组织的海军代表,难怪这位比松少校会出现在这里。
法国投降前,米塞利埃海军中将在马赛负责地中海区域禁运品的管制工作。当他得知停战协定已经达成后,便立即把在码头上所能找到的最有价值的货物装上几条商船,由三艘法国小军舰护送驶往了直布罗陀,并将这支小舰队和所有物资交给了英国人。
在米塞利埃抵达英国之前,他并不认识戴高乐,也不知道戴高乐所采取的立场。本来作为一名三星海军中将,他在法国军队里的地位要比戴高乐这个准将高得多。
但是,戴高乐已经抢先获得了丘吉尔的公开支持。所以,目前米塞利埃中将只能屈居于戴高乐之下(虽然他本人并没有签署任何文件答应效忠戴高乐),成为自由法国的海军代表。
萨默维尔继续解释道:“比松这次是和护航舰队一起来的,他明天就会飞到巴哈马去。丘吉尔首相已经答应把你们援助的一部分海军物资交给他们了。”
约翰点点头,戴高乐的动作还挺迅速,这么快就要去中非殖民地开辟新战场了吗。“祝您此行一切顺利,比松少校。”约翰用流利地法语说道:“我的妻子也是法国人。我们相信法国会在戴高乐和米塞利埃将军的带领下重新获得自由的。”
“谢谢你,中校!”比松少校有些激动地握住了约翰递过来的手,“请替我转告您夫人,法兰西军人永远不会屈服。自由必将属于法兰西人民!”
第五十二章 惟一不败的投资()
第二天一早,约翰在确认所有陆军的援助物资都已装船完毕后,就回了华盛顿。他可不是萨默维尔,有留在纽约迎接国王和王后陛下的雅兴。有那功夫,他还不如去跟休斯谈谈怎么避税的事情呢。
根据公司税务顾问的建议,休斯飞机公司最好成立一家企业基金会来合法避税。这个基金会可以是一家慈善基金会,公司每年将部分利润捐给这家基金会,只要保证将其中的5%用于慈善事业就行。
另一种方案,是成立一家运作型基金会。这种基金会与其它基金会有所不同,它不发放资助,或者说它的主要活动不是发放资助,而是直接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提供直接的服务。
相比较而言,约翰和休斯都比较倾向于第二种方案,成立一家致力于航空科技研究的运作型基金会。
虽然税法规定,这种基金会必须直接用于研究项目的资金比例要比普通基金会的慈善捐赠比例高,但对于休斯飞机公司来说,只是换了一种支出研发经费的方式而已。他们完全可以把利润捐给基金会,再将基金会的钱用于自己公司研发项目的支出。
最后,约翰他们决定,以休斯飞机公司的名义成立了一家美国航空技术发展基金会,并向税务部门提交了免税资格申请。根据公司税务顾问的测算,此举至少可以将休斯飞机公司的总税率降低十个百分点左右。
等约翰忙完这些回到家,阿黛尔又给他来了个大“惊喜”。
“什么?你要领养两个英国孩子?”约翰觉的阿黛尔是不是孕傻了,“你不知道自己已经怀孕7个月了吗?你哪有工夫再多照看两个孩子!”
虽然约翰挺喜欢孩子的,但他自己马上就要有二宝了,犯得上再从别人家领养两个吗?
“不是领养,是寄养!”阿黛尔纠正了丈夫的概念错误,“就是在战争期间暂时照顾他们一段时间。”
约翰知道阿黛尔说的是什么了。英国本土现在越来越不安全了,战时内阁再次启动了旨在疏散城市儿童的“滴流”计划。普通城市家庭的孩子大部分被送往了苏格兰、威尔士山区的乡下,还有一些会被送到爱尔兰。
爱尔兰政府虽然拒绝让皇家海军使用他们的港口,但却同意接收一部分英国儿童。这些孩子在那里,至少可以获得较为充足的食物和阳光,不至于要老待在防空洞里。
而那些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产阶级父母们,则打算把自己的子女送到离战火更远一点的地方去。起初,他们大多是通过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的亲戚朋友私下进行安排的。
后来,英国政府也觉得这种安排很不错,既能保证儿童的人身安全,还能减少国内的物资消耗。同时,那些不再需要留在家里照看孩子的母亲们,也能出来工作,弥补劳动力的短缺。
约翰依稀记得媒体上有过这方面的报道,说最近英国政府成立了一个叫儿童海外接收管理委员会的机构,负责将一批5到16岁的少年儿童疏散到国外去,好像丘吉尔的夫人克莱门蒂娜有在这个机构里任职。
“是丘吉尔夫人找过你吗?”约翰知道,自打从英国回来后,阿黛尔就一直与丘吉尔夫人有联系,还经常给对方打理的慈善机构——“母子之家”捐款。
“是丘吉尔夫人给我发了封电报,说已经有很多美国家庭提出收养申请了,但是英国使领馆没有能力去对他们进行资格审核,她希望我能为这件事提供帮助。可是我现在这个样子也帮不了她,就想要不我们也……”阿黛尔也知道自己的想法有些冒失,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
看到阿黛尔一副做了错事的可怜样,约翰也不忍心说什么。怀孕期的女人正是母性泛滥的时候,最近媒体关于欧洲儿童悲惨遭遇的报道这么多,阿黛尔心软也是很正常的的事。
“好啦,我也没说不同意,不过这可不是件小事,给我点时间让我考虑考虑。”约翰知道,历史上二战时期大约有十几万英国儿童被寄养到了海外,光美国就接收了2万多个孩子。
以他们家的条件,别说寄养两个孩子,就是十个八个都没多大问题,大不了都送到苏珊奶奶的农场去呗。约翰要考虑的,是要不要应丘吉尔夫人的请求,插手寄养家庭资格审查的事。
这件事做得好,绝对是件名利双收的好事。别的不说,光是那两万多个英国家庭的感激,在以后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但是,万一事情搞砸了,那他可就要遗臭万年了。
当年西澳的基督教兄弟会就因为运营的几所“英国客童”学校发生了大规模虐童和性侵事件,一直到下个世纪还在被不断调查。澳大利亚政府也不得不多次出面向受害者道歉,当年负责这项事务的官员到死都不得安宁。
约翰和阿黛尔显然都不可能把精力全部放在帮助这些英国孩子的事情上。如果由他们出面,组织一个NGO来操作这件事,万一一时“失察”,就会给自己招惹来大麻烦。所以,这件事做不做,怎么做,他还要好好思量思量。
约翰想了一个晚上,觉得这种“好事”还是交给堂兄艾尔弗雷德领导的范德比尔特教育基金会来做最合适。
首先,艾尔弗雷德本身就是著名学者、教育家,担任了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