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哉大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地界。

第1卷 第九十九章 曹寡妇1() 
西安府在陕西的东南,可谓是中原进入西北的门户。

    因此,若是从河南、湖广和四川进入陕西,西安府是路经的第一个大的州府,也是一个繁华的地方。

    西安府东门外的官道四通八达,也可以由此通往陕西腹地。所以,这里就慢慢成为西安府的商埠,往来的客商都是自动就到这里集结。

    因此,西安府东门附近就成为闹市,五行八作逐渐汇集于此。城里是客栈,城外是多家规模很大的骡马店,供来往的客商休息打尖。

    按照朝廷的旨意,西安知府衙门在东门外设置了一处接待站,接待那些从湖广和四川来的客商。

    因为河南、山西的年景也不是很好,因此从东面进入陕西地界的客商非常稀少。

    在徐光启的主持下,与客商签订的第一批“预购合约”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从前几天开始,就陆续有客商前来履约交货。货物的种类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粮食和打制农具所需的铁件。

    只是事后看来,当初签订预购合约的时候,有一个不妥之处,留下了一些隐患。其实要说起来,造成如今这种情况,也是有着具体的原因。

    当时朝廷显示了相当大的决心,预付合约标的一半金额也算是加上了一道保障。可说实话,到底有多少商户能够履约,也实在没有多大把握。虽然锦衣卫可以保证,任何登基在册的商户,若是试图卷款而逃,那等待他们的绝不仅仅是“制裁”两个字那么简单。可是,事先宣布的再严厉的惩罚措施,也不可能彻底杜绝“冒大不韪者”,况且即便惩罚能够兑现,毕竟也是需要些时日。

    另外,赈灾也才刚刚开始,各地垦荒和安置流民的情况还无法统计出来,因此各地所需粮食和铁件等物资的数量也就无法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估量。

    所以,当初签订合约的时候,交货地点就大多定在了陕西省会西安府。

    随着赈灾次第有序展开,各地垦荒和安置流民的情况逐渐明朗,所需粮食铁件等物资的数量也就基本确定下来。

    现在就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各处输送而来的各项物资首先都暂时集中在西安府,自然还需要及时输送到各地。

    可陕西自己这边却无法完成这件事情。人员倒有的是,现在最不缺的就是人手,关键是大车和牲口的数量严重不足。总不能再从正在垦荒的人们那里把骡马收拢起来吧!垦荒也是当务之急,也是不能耽误的。而且一装一卸不仅耽误时间,还会出现一些无谓的损耗。

    因此,经过商议,徐光启决定采取这样一种办法:与前来履约交货的商户协商,请他们根据官府的指派,把物资继续输送到陕西各地。至于从西安府到具体地点的费用,朝廷会额外支出,而且是出双倍的价钱。

    这倒不是徐光启慷皇帝陛下之慨,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陕西垦荒的地点,大多在延安府和绥德州等边远地区,离西安府多在七八百到千里左右的距离,一个来回就要二三十天。如果无利可图,商户们是绝对不愿意把时间耽误在这方面的。

    他们宁愿将物资交卸在西安府,然后返回再启运下一趟。反正你不能说他们违约,自然无法硬性强求,只能以利诱之。

    西安府在东门外设置的接待点,就是分派商户继续输送地点。

    “两倍啊,两倍!两倍的脚力不少了吧,路上很快的,官道都是经过了整修,正经走的话,一天可以走一百多里都不止,”

    随着那名锦衣卫校尉嘴里“两倍、两倍”的大声吆喝,不远处一名看上去三十多岁汉子的眉头,也一下一下地皱起。看上去似乎很是心动,其实他是在大感心痛。不过这都是无法而又无奈的事情,心痛也只有自己忍着了。

    锦衣卫校尉似乎是有意扩大自己嘴里那“两倍”的效果,不仅大肆喧嚷着,声音里也添加了许多的夸张的成分。

    这个商户此次输送来的物资绝大部分是粮食,大小车辆超过百辆。输送的地点是延安府,距离西安府八百里。

    其实,朝廷也算是很够意思了,况且他们也似乎没有其他选择。别的不说,只说朝廷随便找个什么理由,暂时不安排接货的人员来办理交接,你就不能算是完成了交易,剩余的货款自然也不可能顺利到手。而商户在这里耗上几天,这人吃马喂可都是要自己掏腰包的。有这工夫,恐怕已经出去二百多里了。

    随行的少东家对此并没有拒绝的意思,可七掌柜非得上前再矫情一番。其实大家也都看出来了,他就是为了显示自己一心是为东家着想。

    办好了路上所用的牙牌,他们一行就找了个骡马店住下了。反正天已经不早了,好好歇息一晚,明天一早起行也就可以了。

    ————

    那个三十多岁的汉子,自称是大明英国公张维贤的姻亲,自称姓王。此次找上他们太谷曹家,是想跟着走一趟买卖。按照那位引荐之人和这位王爷自己的说法,就是想跟着长长见识而已。

    而且他们也是有所选择,这一趟的目的地必须是陕西,其他地方暂时没有兴趣。

    具体原因没说,可大家其实心里也都和明镜一般。最近朝廷对陕甘地区的灾情出乎意料地重视,投入也是出人意料地增加,规模从未有之。

    英国公张维贤肯定知道更多内幕,而他的这位姻亲,肯定是也想从中分一杯羹。

    像他们这样的贵戚,不缺钱,不缺关系,也不缺内幕消息,缺的是实际交易经验。

    太谷曹家也是最近崛起巨贾之一。当然了,在崛起的过程中,曹家也算是经历了数不清的坎坷,因此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遍布大明王朝各地的关系网,甚至就连……那什么也是多有“合作”。

    曹家能够混到这个地步,钱也有一些了,与官府的关系肯定也是须臾不可离,因此内幕消息也是如数家珍,可……没有哪家巨贾会嫌这些东西多,反而只会嫌少,他们是恨不得天下所有的钱都被他们据为己有,所有的官员都在他们面前俯首帖耳,这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

    因此,当这位英国公的姻亲通过辗转的关系,主动找上曹家的时候,双方几乎是一拍即合。

    可令人稍感诧异的是,此次曹家带队的人,竟是一个寡妇。

    虽然这个寡妇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女流之辈,可总让人感到有些不太“庄重”。

第1卷 第一百章 曹寡妇2() 
其实,不太“庄重”只是第一感觉,一旦了解了曹家的这个寡妇的真正分量之后,几乎所有的被轻视的感觉也就一扫而空。

    在我们真正认识这个曹寡妇之前,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太谷曹家的情况。

    可在大明王朝这个时代还没有正式的统计部门,让我们无法通过数字来直观地了解一个商业大额的真正实力。唉,这么说吧,大家应该都知道大盛魁和祁县渠家吧,其实太谷曹家的实力与前面提到的两家不相上下。

    这样一比照,大家应该知道了,太谷曹家的实力不一般了吧。

    若是再要得知,“曹家大掌柜推荐”云云都是托词,实际都是在这个曹家的寡妇的主动恳求之下,才与英国公的这位姻亲搭上了关系,大家是不是更要感到吃惊了。

    可是,若是得知了曹家寡妇是一个“雌”心勃勃、一心想着要与太谷曹家分庭抗礼时,此前的一切就都非常容易理解了。

    曹寡妇还不是寡妇的时候,属于太谷曹家的十四房。虽然属于庶出,自家也没有多少产业,但背靠曹家这棵大树,日子也总比一般人强上很多很多。

    但是,嫁过去没有两年,那短命鬼就似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匆匆而去,连个一男半女都没有留下来。

    曹家的这个十四房,本来就是庶出,因此不受待见那是肯定的了。只不过上两辈的那位运气实在太好,讨得了一位妆奁颇丰且泼辣能干的女主。自此之后,曹家十四房日子才慢慢开始红火起来。

    但可惜的是,上天总是公平的,他老人家在打开了一扇门的同时,也会将另一扇门关闭。

    曹家十四房的财运当头,可人气儿却始终无法兴旺起来。到了曹寡妇男人这一代,竟然只剩下了一棵独苗。不过,那也是以前,现在的话嘛,那棵独苗也已经消失了。不仅如此,或许是承受不了如此重大打击的原因,独苗的父母也很快撒手人寰。如此,曹家十四房中,就只剩了曹寡妇一个未亡人了。

    太谷曹家可是人丁兴旺的很,族长是断不会看着其中的一支就此绝迹的。

    但是,问题紧跟着就出现了。

    十四房是庶出,虽然小有产业,可还没有足够的诱惑力,致使那些嫡出子弟不顾面子,肯将自家子弟过继过去的程度。而庶出的各房中倒是也有几个子弟聪明伶俐,看起来像是能够成器的样子。可这偌大的家财让那些人承继了去……族长也的确有些不忍。因此,曹家十四房的事情就这样一直悬而未决。

    悬而未决的原因,也到不全是曹家族长犹豫不决,曹寡妇的强势也是原因之一。

    曹寡妇当然也有自己的考虑。

    她现在的年纪也只有三十出头,短命鬼撒手时就更为年轻了。如果当时过继一个成年的曹家子弟,这青春年少的两人如何在一起搭伙过日子……肯定免不了有人背后乱嚼舌头。

    可若是过继一个聪明伶俐的幼稚,虽然前一个问题解决了,可自己却又要着实吃上多年的辛苦。况且过继过来的幼稚儿长大之后是否能够成器,是谁也说不准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情况却也不是个例。

    “还是等老了再说吧,”等自己四五十岁之后,即便过继一个成年的曹家子弟过来,因为年纪已经拉开了一定的差距,想来说闲话的也会少很多。况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