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
狄青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给王宁安写了一封信,把看到的告诉了王宁安。
“哈哈哈,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不把这帮文人赶出去,怎么革新教育!”
王宁安早就深思熟虑过了,从秦汉以来,历代都施行精英教育,也的确培养出了很多了不起的人物。
大宋的士人拿出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圣人道理,祖宗法度,说的天花乱坠,三天三夜都不重样。
但为什么有这么多优秀的人才,在原来的历史上,大宋还被欺负,甚至灭国呢?这些诗人词人,大学问家,怎么就没发挥一点作用呢?
王宁安想了很久,有朝一日,突然想通了这些文人是什么人啊?说穿了,不就是那些大师吗!而且是大师当中的大师!
一样文辞华美,一样风流韵事,一样被世人传颂可结果呢,到了国家危亡的时候,半点用处也没有!
所以啊,教育也必须改革。
不能搞精英教育,必须搞普通教育。
蒸汽机出现了,大宋需要什么?
需要熟练的工匠,需要遵守纪律的工人,需要管理工厂的人才,需要能写会算的总而言之,就是不需要会吟风弄月的。
可偏偏这些人又把持士林,占有了大量的教育资源。
谁家有聪明的孩子,都争相送到各个书院朝廷根本管不了。
这就像后世一样,一面是专科学校,高级工人匮乏,一面是综合性大学人满为患,毕业了找不到工作。可偏偏有那么多人想不通,非要往大学里挤!
王宁安算是深受其害,趁着这个机会,他尽量把传统士人往外面赶。
然后在分田之后的各路,推行基础教育。
所谓的基础教育,就是摒弃一切花哨的东西。
重点是三样,一个是识字,一个是算学,一个是身体素质,中间夹杂一些德育和法令类的课程。
学制三到五年,学成之后,就可以进入工厂工作。
这一套东西,苏辙他们在兖州就试验过。
非常成功。
如今第一批的学生,才学了一年多,已经有好多人在纺织厂拿全额薪水了。
年轻的工人,头脑灵活,他们提出了上百项的技术革新,有的是改进蒸汽机的,有的是改进生产线的兖州的棉纱厂,产量相比去年,提升了两倍还多!
事实证明,理工男还是靠谱儿的,只是他们不太会表达,功劳都被别人抢走了。
王宁安计算过,文理科的比例,最好在8比2,或者9比1,理工类需要占据绝对的优势才行。
早期的发明,还都是工匠弄出来的,他决定将培养的重点,从传统的士人,转向有用的工人。
并且要求,每一个县,都要设置10所以上的学堂,而且将8岁以上未成年人的入学率纳入考成法。
要达到8成以上,才算及格,如果能超过9成5,甚至达到百分之100,就可以根据情况高升。
教育改革,必然伴随着考试方法的改革。
前面说了,因为世家被拔除,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需要填补,地方衙门的官吏,需要大量补充这一次需要补充的不是通过科举出来的士人精英,而是需要真正能去办事,能够和老百姓打交道,能完成朝廷的任务的小吏。
而一般通过三五年学堂的通识教育,表现优异,就能胜任,也不需要学什么孔孟之道,更不需要学诗词歌赋有人可能会说,这么一来,岂不是把天下的最好的文人都送出去了,留下来的只是二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人才。
他们能扛得起大宋的江山社稷吗?
万一有一天,大宋要和殖民地竞争,这帮普通人,能打赢精英吗?
哼哼!
王宁安是充满了信心,论起精英教育,三哥算是不错的,可是培养出来的人才,本国消化不了,只能去给人家当码农,当打工仔相比之下,三哥的邻居坚持搞普通教育,你可以想出一万条理由来批评,可问题是有效啊!
世界工厂可不是吹出来的!
珠玉在前,王宁安也想把大宋变成世界工厂,不能不学啊!
他给狄青回了一封信,大略解释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派人送给狄青,伴随着信使,新任的辽王也出炉了。
正是平阳君王赵允升的四子,赵曙的堂兄,赵宗惠,他被任命为辽王,出镇渤海国。
另外韩国公赵宗礼被任命为韩王,负责高丽。
燕国公赵宗保被认命为东海王,出使倭国。
再加上去西夏的宁王赵允良,还有之前分封的赵宗景和赵从郁一时间,诸王齐出。
要知道,这些位王爷,可不是孤身一人,他们还带着庞大的家眷,还有王府的成员,赵家的子孙后代,一起向海外迁居。
赵曙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昭示天下人,大宋的殖民时代开始了,而赵家的子孙,不会缺席这一次的殖民扩张!
第899章 狄青也变坏了()
往外面大规模发配人员,王宁安一下子轻松多了,在朝没有那么多老臣添乱,地方上的官吏也都战战兢兢,唯恐被赶出去。【。m】
王宁安终于有了功夫,开始调整吏治,上一次在赵大叔的支持下,精简了两京的衙门,裁掉了一万多官员。
可地方的官吏还没有触碰,这次也需要调整了。
首先,王宁安将一批在地方上干的不错的官吏调入京城,打通京官和外官的升迁渠道,接着又把一批经年的老吏,外放做官,又打破了官和吏的界限。
接下来,就是降低科举的门槛,逐渐放弃单纯靠着文章取士,然后增加录取比例,正好明年是赵曙大婚,可以大开恩科,招揽人才。
整个吏治都要彻底刷新,王宁安是干劲十足,他现在虽然不是在白纸上仁义涂抹,但是看到什么不顺眼的,直接往外面发配,当真是随心所欲,权势滔天。
他做得舒心,也有人更加舒心,那就是狄青!
作为一个北方人,狄青并没有多少晕船的表现,当年征讨侬智高的时候,狄青就下过功夫,研究水战,还在船上待了几个月。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无心之举,居然是给今天做准备的。
经过海上航行,狄青在苏州登陆了。
此苏州不是彼苏州,而是原来辽国的苏州,位于辽东半岛的南端,气候宜人,风景如画,倒真是有点海上天堂的味道。
更令狄青意外的是在码头周围,有不少店铺,做生意的都是大宋的商人,衣着打扮,言谈话语,都令人颇为亲切。
狄青兴奋之下,找了一个摊位坐下,和几个亲卫一起,一共点了八碗汤面。
等了没多大一会儿,就有人把面条送上来。
脸盆大小的碗,爽滑的面条,上好的养骨汤,浇头足,还备了许多大蒜。狄青和亲卫们一见,都是眼前一亮,迫不及待吃起来。
面条入口,滚烫劲道,汤汁浓郁香醇,浑身的汗毛孔都打开了。
一个字:爽!
“真是想不到,在这种地方,还能尝到地道的面食,难得,难得啊!”狄青大声赞叹。
这时候,才有一个独眼的中年人,看起来三十来岁,身形很是矫健,他到了狄青的面前,突然单膝点地。
“属下周峰,拜见狄帅!”
“周峰!”
狄青愣了一下,仔细打量,突然惊得站起来,伸手把他拉起来了。
“你就是那个周峰?”
周峰憨笑着点头,“叫周峰的人不少,不过属下应该就是您说的那个周峰!”
狄青一下子高兴起来,急忙拉着他坐下,那几个亲卫之中,居然也有认识他的,大叹他乡遇故知,那个亲密的劲儿就不用形容了。
周峰很是谦逊,他把自己的情况说了,当年在横山一战,他是立过功的,和大家伙并肩作战,后来因为案子卷进去,差点丢了命。
再后来,就被赦免,发配到了渤海。
他把大体的情况介绍了一番。
狄青很是感叹,“不管怎么说,人没事就好,只要是个汉子,在哪里都一样,你瞧,我们这不也出来讨生活了!”
周峰笑道:“早就听说了,朝廷要派人过来调停战事,只是想不到,竟然是狄帅来了……”周峰突然压低了声音,笑嘻嘻问道:“狄帅,朝廷让你来,不只是调停吧?”
狄青笑了起来,“你小子做生意也做得精明了!”
周峰憨憨一笑,拍了拍胸脯,一副“我懂的”的表情。
大家伙坐在一起,热乎热乎吃了一碗面,感情不但回来了,还提升了好几倍。周峰就感慨道:“朝廷派狄帅过来,真是及时啊,我们这些人的心里都有底儿了。”
“哦?我们不来,你怕什么?”
周峰有点难为情,他红着脸道:“我,我娶媳妇了。”
狄青哈哈大笑,“好事啊,回头我给你个红包。”
周峰嬉笑道:“只怕一个红包不够。”
“那,那要几个?”
周峰伸出了巴掌,在大家伙面前晃了晃!
顿时几个老兵都炸锅了,好你个小兔崽子,居然娶了五房媳妇,比狄帅都多,你丫的是福气不浅啊!
他们揪着周峰的脖领子,迫不及待逼供,想知道这小子到底交了什么好运气。
前面也提到过,周峰到了渤海之后,就买下了柞树林,生产柞蚕丝……这可是抢手货,他眼下已经弄到手两万亩林地了,另外还经营海产,又盘下了土地,开客栈,建饭馆,单论身价,早就过了万贯!
“丫的,你都成了富豪了……那你怎么还跑来煮面条,是不是存心哄骗我们?”一个亲卫笑骂道。
周峰连忙摆手,“没有,绝对没有,我是认出了狄帅,害怕他们的手艺不好,怠慢了客人,几位老哥千万不要误会!”
大家伙笑闹之后,周峰突然感慨道:“狄帅,还有各位老哥,眼下的渤海国,打的是国力穷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