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沟皇帝-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和陈立夫获得上头看重的官员还是比较少,绝大部分官员其实都要苦苦熬着,而且往往大部分苦熬也没卵用。

    尤其是对于很多五十岁左右的官员而言,通常来说其仕途基本到头了,顶多顶多就是再往上挪动一级,而且这种晋升往往也是安排闲职,说白了就是让他们致仕的前几年养老。

    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肆无忌惮的开始大捞特捞,利用职务便利让族人经商获利,那都是小儿科了,直接伸手要钱的也是不在少数。

    而这些人,也是这一次李轩准备重点打击的目标!

    一方面是这些人的数量比较大,而且品级都比较高,三品、四品这种级别的可以抓出一大把来,品级高,影响大,杀鸡儆猴的效果也是比较好。

    此外,这些人年纪偏大,本来就差不多被安排去养老了,把他们提前拿掉,刚好也可以给下面的年轻人腾出位置来,并且还不影响帝国的官方机构运转。

    然后这些人普遍都捞了众多的钱财,刚好抄家没收财产,补充帝国因为一场洪涝以及接下来几年的庞大基建而损耗的大量财政。

    面对着是个官都贪腐的情况下,该拿什么样的贪官下手,李轩可是经过慎重考虑的,绝对不是说看见贪官就抓,而是要从多方面考虑!

    要威慑效果良好,又有避免帝国动荡,同时还能带来其他的一些好处!

    而符合上面这三个条件的人贪官们,就是李轩这一次重点打击的目标!

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攘外先安内() 
当督察院反贪局派遣的专案组奔赴江北进行详细调查的时候,外人,甚至是包括柳八苟都不知道李轩已经是准备掀起一场超大规模的反腐风暴了。

    这一场反腐风暴在李轩的规划里,是要做到具有威慑效果良好,负面影响小的程度。

    而要达到威慑效果良好,这就需要抓住一批位高权重的贪官,同时规模也不能小,除了高层的重量级贪官外,中低级官员也是重点打击的目标。

    大体步骤就是中央督察院先动手,以擒贼先擒王的姿态,先把最顶层的预定目标抓捕,然后则是迅速配合各省督察院抓捕地方上的四品、三品等级别的贪腐官员,最后则是敦促各地方督察院,自行抓捕中低级官员。

    而有意思的是,所有的中高级目标,实际上都是事先准备好的,李轩根据翰统的绝密报告,已经是划出了大体的范围,除去部分特殊核心高层需要李轩亲自下令外,其他高官的调查和抓捕工作则是交给督察院负责。

    之所以没有直接抓人,而是还要再进行调查,这是因为翰统的调查方式基本上都是不能见光的,同时翰统的调查报告往往也是不怎么详细。

    基本上都是直接报告说某某官员,有贪腐行为,估算数额多少,通过什么方式,但是详细的贪腐时间,翰统一般不会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因为这不是他们的任务,而且翰统的经费和人手也是有限的,他们还有着更多更重要的任务,是不可能花费太多的力量用于贪腐调查的。

    这些调查,往往都是翰统的日常调查里顺带的。

    而根据这些报告,也是不太好直接抓人,毕竟要讲究证据啊,不可能说你说他贪腐就贪腐了,你得拿出确凿的证据来啊。

    如今,督察院的工作就是根据翰统那边提供的名单,对各个目标进行深入调查,把证据拿到手!

    所以,当督察院派出专案组前往江北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开始了大规模的秘密调查,不仅仅局限于中央督察院,同时也是要求了各省督察院进行配合。

    只不过目前即便是督察院内部,也没几个人知道这一场反贪腐调查的规模到底有多庞大,唯一清楚的只有石吴岩了以及反贪局局长蔡司齐了。

    石吴岩乃是督察院左都御史、御书房值班大臣,反贪腐一事也是李轩交代他亲自负责的。

    而蔡司齐,这个人其实依旧不是督察院系统的人,实际上他都不是普通的行政官员,他是翰林院出身,在调往督察院反贪局担任从二品局长之前。

    他是翰林院秘书处的副处长,圣天子李轩的多名随行秘书之一,什么是随行秘书,嗯,基本上就是一天到晚跟在李轩屁股后头,端茶拎包的那种。

    李轩外出的时候,走在最前面,柳八苟或者其他的核心高官在前方陪同,而李轩的身后,就是他们这些随行秘书的位置了。

    至于其他高官,则是在更外层一些。

    当然了,在翰林院里,其实不管是处长啊,副处长还是什么科长,又或者是随行秘书还是一等秘书、二等秘书、三等秘书,这些其实都是差遣,这些职务本身是没有品级的。

    他的本官,乃是翰林院副掌院学士,从三品。

    以从三品的品级,迅速变成从二品的高官,这种事在大唐帝国的官制里自然是稀罕事,但是对于翰林院里任职的官员而言却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之前就是出过好几个例子了,比如当年财务部尚书,就是从翰林院里调任的,当年此人的品级更低,还不是一样咻的一声就变成了正二品的高官。

    当然了,升得快,这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中间会有一段时间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里,李轩通常会给他们频繁安排虚职,然后用以提升品级。

    蔡司齐的晋升之路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前后三次进入翰林院任职的政治新星,他的仕途之路可比陈立夫之流顺利多了。

    他是帝国新生代官员里的典型,什么是新生代官员,也就是帝国成立以后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员。

    他入仕的不算早,一开始是在地方上担任县丞,半年就是转正而知县,任期满因为政绩卓越被调回翰林院任职,后来因为工作出色被外放担任知州,但是很快就被调回了翰林院,这一次是进入了秘书处任职一等秘书,最后成为李轩的随行秘书这一。

    三年随行秘书任期满了之后,他被外放到吏部工作,然后调任杭州担任知府,但是很显然,这又是镀金之路,在吏部工作三个月,在杭州任职半年,大半年后,他又是被李轩的一纸诏书,召回了翰林院。第三次在翰林院任职的他,依旧担任李轩的随行秘书。

    去年的时候,正式升任秘书处副处长,同时被授予翰林院副掌院学士,品级为从三品。

    嗯,他的每一次调动,都是李轩安排的!

    换句话说,这个人其实也是李轩所重点培养的年轻官员,如果他一直走普通行政官员的路子,估计早就是二品以上的高官了,但是李轩觉得这个人可用,而且是帝国官场了很难得的比较清廉的官员,再加上多年的接触,李轩对此人也是比较了解,所以一直都是把他留在了翰林院工作。

    李轩搞司法独立之前,就已经是安排他担任各种虚职了,先是安排他担任司法改革巡视组的组长去江南道巡视,途中顺便给了他一个右佥都御史的正三品虚衔,随后回来后,又是给他加了一个左佥都御史的虚衔,该虚衔依旧是正三品,但是这个正三品比右佥都御史的正三品要高半级。

    帝国官制传统,左是比右尊贵的,比如各部侍郎,左侍郎和右侍郎都是从二品,但是右侍郎改任左侍郎,则是被视为升官,反之是贬职,相对应的,实权也是有所不同。

    没几天,李轩把他正式免去了他的秘书处副处长的差遣,不过随行秘书的差遣依旧保留,并让他去临时督办督察院反贪局的改组工作,就当时而言,以正三品的官衔负责反贪局的工作,实际上是高配了,因为当时的反贪局只是普通的中央各部下属司级机构,局长和普通司长同级为从三品,以为他只是来镀金的。

    当时很多人还看不懂,但是等到司法独立改革成功后,李轩免去了蔡司齐‘随行秘书’的差遣,让他彻底和翰林院脱离关系,随后正式任命他为改革后的督察院反贪局局长。

    同时他的本官也是晋升为右副都御使,品级为从二品。

    他从从三品到从二品,连升两级所花费的时间,一个月都不到。

    不过这种火速晋升,众多高官却都是知道,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别看人家以前品级低,只是个从三品,但是你要知道,他进入仕途后,绝大部分时间实际上都是在秘书处工作,先后担任李轩的随行秘书足足七年。

    在李轩面前,他说话的分量可是丝毫不会比那些侍郎轻多少!

    再加上,前明时期,也是经常出现翰林院的翰林们一步登天成为各部侍郎、尚书乃至成为阁臣,如今大唐帝国的翰林院,实际上也是具有这种功效。

    因此此人连续升两级,这种事也不奇怪,当然了翰林院里的翰林们,火速晋升,进而一步登天成为部堂高官的还是很少。

    只有少数人才能够有这种机遇而已!

    而这些少数人,大多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多次进入翰林院任职。

    这个多次进入翰林院任职,基本上已经是堵死了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翰林们。

    因为翰林院里任职的官员常年保持在三百多人的规模,因为不能再翰林院里内部升迁的硬性规定,所以每年基本上至少有上百人被外放,然后从地方上挑选新的人员进入翰林院工作。

    只不过普通的官员基本上被外放出去后,基本就没啥希望重回翰林院了,能够进入一次翰林院镀金,这基本上已经是他们人生里最大的机遇了,也是属于无数官员羡慕的对象了。

    但是有极少数的人能够获得重回翰林院的机会,而又有更少数的人,能够第三次甚至第四次重返翰林院。

    而这些极少数能够重返翰林院任职的官员,无一不是天骄之子,清一色都是上了李轩的培养名单的官员。

    作为一个能够三次杀回翰林院任职,最后一路干到副掌院学士的蔡司齐,在旁人的眼里,早已经是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