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文帝从靠背上猛地坐直,“抓错了怎么办,会不会太草率?”
“就算是流民,也会有认识的,投靠亲朋好友的也有证明,况且身上至少要带着路引,一样都没有,就算不是奸细,也得说个明白。”
朱允炆想了想,“好吧,算你有理。你说发动百姓,确定有用?”
“百姓才是朝廷的基石,没有他们,朝廷又去治理什么,况且,朝廷的官员做官之前也是百姓吧。”
“唉,你这是诡辩。”
“陛下,有用没用,试试就知道了,之前家父曾经说过,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准备帮他验证验证。”
“好吧,用你的办法,找出京中的奸细吧。”这小子,做事的时候,还有心情管思想方面的事情,看来是用心了,朕是不是给他太大的压力了。
“恩。”
马车缓缓向前行驶,只是这颠簸却是不停,又沉默了一段时间。中愈看了看建文帝,欲言又止,如此三番,建文帝问道,“有话就说,怎么你年纪轻轻,别的不学,把他们的那些坏习惯都学到了,磨磨唧唧的。”
中愈打开门帘,探出头去,对着七鹰吩咐道:“选小路走,隔得远一些。”
回身看着朱允炆,“陛下,四年未曾平叛,但机会不是没有,军中曾有多次机会,四王爷他……?”
“你是想问之前民间传言的毋使朕负杀叔父名,这句话是不是朕说的,对吧。”
“陛下口含天宪,说与不说,都已经改变不了现在的事实了。”
“朕是说过这话,只是后面还有一句,倘若执迷不悟,可杀之,可惜,可惜。”
中愈心中一惊,原来还是动了杀心啊,“可惜,被有心人利用,成了打击陛下的借口。”
“陛下,后悔吗?”问完中愈就后悔了,后悔有用吗?
“后悔。”朱允炆掀起帘子,看了看窗外,“后悔没听齐先生的话。”
窗外人渐渐的少了,街道上也安静了不少,车里的两人,隔得那样近,却又隔得那样远。
第0060章 朕帮你拔刺(求收藏)()
可是如今,没有后悔药,那就一直向前,永不回头。
中愈想起来了,《明史》记载,建文帝登基之后与齐泰三人谋划削藩,削藩伊始,齐泰打算“擒贼先擒王“,首先向燕王朱棣动手。
建文帝召齐泰说:“如今想要削去燕王,可是燕王素善用兵,北方士卒又十分悍勇,这可怎么办呢?“
齐泰说:“如今北方边境有寇警,我们以防边为名,派兵将戍守开平,把燕王的护卫兵全都调到塞外,去其羽翼,就能缓缓削平他了。“
建文帝听从了齐泰的建议?,但黄子澄有不同意见,认为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朱元璋时候,就做了很多不法之事,削之有名。现在想要问罪,应该先从周王开始。
建文元年,周、代、湘、齐、岷五王相继被削。
沉默,两人都不说话,之前的讨论可能有些沉重,对两人的心情都有些影响,但是,这是必须经历的一环,外面也渐渐的安静,想必是离皇城原来越近了。。
“陛下,倘若,四王爷战败,陛下会如何处置?”中愈还是先开了口,对于他来说,后期的计划最大的影响者不是四王爷,而是眼前的大明王朝的掌舵者,他的态度才最重要。
“这个问题,之前讨论过,你猜三位老师怎么说?”
“那臣就斗胆猜一猜,黄先生,主张软禁中都高墙之内,重兵看管。家父,主张徙封他地,削减三卫,降王爵,仿汉之推恩制治。齐先生,主张杀一儆百,以儆效尤,震慑诸王,连坐者死。”中愈说的是云淡风轻,就好像不是什么事情一样。
朱允炆听着心惊,居然说的不差,难道宫里出了奸细,可是那天明明只有我们四个人在。
“你是从何而知?”建文帝的脸色变化,中愈知道自己猜对了。
哎,叹了口气,中愈问道:“陛下这样问,那就是说此事是真的了。”
“确有此事。”
“其实也不难猜,黄大人之前出策,皆以废爵,圈禁高墙为主,流放不管为辅,出此之策,并不意外。
至于家父,陛下难道忘了,家父是潜溪先生的弟子,也是兴宗康皇帝的师弟,平生最重儒道纲常,四王爷如今是最长之王,虽叛国不法,却入罪至死而不能死,徙封降爵是最可靠的,能堵天下悠悠众口,不违儒道之纲常。
至于齐先生,不说您也应该知晓,齐先生以文臣之身重政兵部尚书,自知兵乱之祸害无穷,首犯者死,从犯者坐,对他而言,已是轻判。”
“那依你所言,这三者皆非良策,那你的想法是?”
“此乃陛下家事,为何问利于外人?况且,如何处置,陛下的态度最重要,我等不必也不能干涉。”
“天子无常事,天家之事即为国事,既然是国事,爱卿身为朝廷栋梁,自然该为国分忧,为君出策。”
中愈也没有想好到底要怎样面对朱棣,三位老师的政策肯定支持的人一大堆,这不仅是站队,也是他们自己信仰的一部分,都想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情,所以中愈不想过多的卷入。
他现在这个位置,本身就是孤臣的位子,这也是父亲极力劝阻的原因。
文臣武将不对付,自古有之,唐宋以后更盛,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之后,武将的待遇就更差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儒家领袖的儿子,做了武将思,本就是矛盾的。
思索再三,中愈直视着建文皇帝的眼睛,问道,“陛下,陛下可知,当年太祖高皇帝为何自毁长城?”
“为何有此一问?”
“臣听闻,太祖高皇帝与兴宗康皇帝有一日在西宫共议国事,康皇帝因高皇帝废爵流放杀戮功臣勋贵而求情于陛下,太祖高皇帝听了以后不说话,沉默很久。
第二天,高皇帝把康皇帝叫来,将一根荆棘扔在地上,命令康皇帝去捡起来,面对长满刺的棘杖,康皇帝觉得很为难。
高皇帝又说:这根荆棘你拿不起来,我替你将刺拔干净了,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所杀的人,都是将来可能威胁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莫大的福啊!”
“确有此事,后来此事并未隐瞒,皇室内部与栋梁之臣皆知。”
“可他毕竟是朕的四叔,与皇父是亲兄弟,现如今也是诸位皇叔的兄长,朕不能那样做。”
“是不能,还是不愿?”
“有区别吗?”
“不能意味着外界干扰太大,非君之所为。不愿乃私心作祟,不想做。”
朱允炆听后眉毛一皱,声音顿时大了起来,“你这是在逼朕?”
“臣不敢,臣只希望陛下能考虑一件事情,倘若南军战败,北军进入应天,陛下该当如何?忠于陛下的大臣们该当如何?到那时,燕王爷会怎样处置陛下和众位大臣?”
“朕,朕。”朱允炆心乱如麻,心绪散乱。马车里一片静寂,只剩下粗重的喘息声。
陛下,其实你都知道,却不愿意面对,大明天下,在你手里,丢的不亏,不亏。
现在方中愈才知道,为什么朱允炆坐拥天下,却最终为一藩所倒,并非那些后世专家的分析的种种原因,只有一点,而这一点,也是最致命的,朱允炆在逃避,从头到尾,他都没想过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他在等事件的自然结束,怪不得,怪不得,四年未曾有结果,怪不得,战争后期有好几次的割地求和,甚至是划江而治。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人出主意,他就能用,唉。
朱允炆心烦意乱,脸上的表情也是变换不定,可以看出他的纠结。
时间流逝,中愈不管眼前的皇帝陛下,他只是静静的等待,他现在很想,去看看,看看那个正在北方驰骋的朱家四子,那个大胡子王爷。
车外人声鼎沸,闹闹嚷嚷,车内寂静悄悄,相顾无言。
车马,慢慢的走过街道,没有人会知道,大明的皇帝就在里面。
第0061章 啊你还没湿(求推荐)()
马车晃晃悠悠,锦衣卫的人马护卫左右,到了宫城角门,马车停下,年轻的建文皇帝陛下下了车,苏公公,正带着人等在那里,一看见朱允炆,立马就迎上来了,“陛下,您可回来了,可担心死老奴了。”
说完,还盯着中愈看了一眼,刚刚他可是看见中愈从陛下的车里下来,这怎么能行呢?陛下的车,是随便能坐的吗?纵然你是天子亲卫,帝师之子也不行。
“中愈,之前你答应朕的事,考虑好了吗?”建文帝没有回答,反而看着中愈说道。
中愈一脸懵逼,答应你的事,我什么时候答应了,“臣不知,还请陛下明示。”
“临出宫的时候,咱可说好了,你欠朕一首诗词,想了没,现在朕就要进宫了,最后期限可就要到了。”建文帝指了指眼前的宫门,红墙高高,琉璃瓦耀眼。
“啊!”
不是吧,能不能不这么坑,咱不带这样的啊,“陛下,容臣再想想,一会到了陛下的书房,想必臣应该就能想起来了,您看怎么样?”中愈脸上的表情像便秘一样,真是让苏公公高兴了一番,小子,叫你狂,不过,这方公子写的诗是不错,赶明,我要不要也去求一首呢?
“既然如此,可以,朕,再给你一盏茶的时间,要是一盏茶之后,你还是做不出来诗,那可就怪不得朕了。走,回宫。”朱允炆走在前面,后面跟着一大串的地太监,这时的建文帝,又变成了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在这个别人羡慕的牢笼里,行使着自己的权力。
陛下一行人走进了大明的紫禁城,中愈在后面跟着,一脸的不痛快,跟在后面的锦衣卫看见了都有些奇怪,这方大人是怎么了,刚刚还好好的啊,这变脸变的也太快了吧。
大内的风,吹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