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周德兴、汤和二人急忙高声叫道:“不能投降!决不能投降!”
朱元璋见状,慷慨激昂地说道:“我朱元璋领着弟兄们起事,目的就是要彻底打垮蒙元,那元人不知好歹,竟然敢派人来劝我投降,这不是天底下最大的笑话吗?”
朱元璋当即下令道:“把元人派来的户部尚书张昶等一行三人即刻处死,并悬头示众!”
三颗人头高高地悬挂在了应天城的城门楼上。
这一举动,表明了朱元璋要与元朝政府斗争到底的坚强信念,无疑受到了广大汉人的支持和赞扬。
只是李善长多少有些遗憾。
李善长找到朱元璋,说道:“元帅,那张昶是元朝的户部尚书,对宫廷里的各种典章制度十分熟悉,元帅以后若是做了皇帝,是能够用得着像张昶这样的人的!”
李善长的意思是,元廷派来的其他两个人可以杀,但张昶却应该留下后用。
朱元璋淡淡一笑,道:“军师可知道中书省衙门里刚刚添了一个都事?”
李善长闻言摇摇头,说道:“李某近来琐事太多,并不知道衙门里多了一个中书省都事,元帅此时提起此事有何意义?”
朱元璋淡笑道:“衙门里的大小官员都归军师管辖,现在多了一个都事,你自然应该认识一下的!”
朱元璋随即派人叫那个新上任的中书省都事来参见李善长。
李善长一时有些糊里糊涂的,可等那个“中书省都事”来到李善长的面前时,李善长才恍然大悟过来。
这个新添的中书省都事不是别人,正是那个张昶。
原来,朱元璋为张昶找了一个替死鬼,却暗暗地把张昶留了下来。
李善长见状不禁感慨道:“元帅这般求贤若渴,当真是让李某敬佩不已啊!”
朱元璋“哈哈”一笑道:“军师太夸奖我朱某了,我并不懂得什么求贤若渴,但我知道,只要是有本事的人,我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把他留在身边!”
此时朱元璋在北方的威胁总算是解除了,他也可以安安稳稳地去同那陈友谅开战了。
可就在这关口,朱元璋的后院却突然起火,而且这火还一把接着一把地燃烧,差点把朱元璋烧得焦头烂额。
朱元璋的后院突然起火,与北方形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短短时间内,朱元璋在北方刘福通红巾军的庇护下,地盘日渐扩大,许多原来元廷的将领,摇身一变,都成了朱元璋的手下。
朱元璋的后院起火,问题就出在这些元廷降将身上。
在许许多多的元廷降将中,有不少人是真心归顺朱元璋的,比如朱元璋的水军大将康茂才,对朱元璋可以说是忠心不二,也立下了很多赫赫战功。
但同时也有不少的降将,本无心归顺朱元璋,只是迫于朱元璋强大的军事压力,才假意向朱元璋投降。
这些人,只要形势一发生变化,他们就会蠢蠢欲动。
而刘福通北方红巾军的溃败,正好成了这些人蠢蠢欲动的契机。
他们以为,刘福通败了,朱元璋也就快要完了,于是他们就一个接着一个地露出了真实的面目,开始向朱元璋发难。
先是婺州的守将蒋英、刘震反叛,杀了朱元璋的心腹胡大海,继而是处州的李贺又背叛了朱元璋,再下来又是衢州的夏毅也反了。
这样一来,徐达、常遇春二名大将不得不率军到处救火,今天去夺回处州,明天又要去平叛衢州,最后虽然是杀了叛将,夺回了失城,但也费了不少时间,耽误了剿杀穷寇陈友谅的最佳时机,给了陈友谅喘息、调整的时间。
第三百三十二章兵变()
徐达夺回洪都后,朱元璋即刻就将徐达召回应天。
此时北方的军事形势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元军攻下了刘福通在山东的最后一个据点益都后,又和自己人打了起来。
这一打,元军就没有什么余力去攻打刘福通的安丰了。
元军虽然没有什么力量了,但元顺帝却还有力量把他的“圣旨”满天飞。
这一日不知为何,元顺帝的“圣旨”突然传到了张士诚的手里。
元顺帝在“圣旨”中命令张士诚速速派兵去攻打安丰。
张士诚也算忠心,马上就依“旨”而行,从各处调集兵马,做着攻打安丰的准备。
张士诚这一回为什么会这么听从元顺帝的话?他虽然归顺了元廷,但那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他根本就不买元廷的账,元顺帝也休想随意差遣他。
过去都如此了,现在元军正和自己人打得焦头烂额,张士诚就更没有理由听从元顺帝的号令了。
谁料,张士诚这一回真的调集了一支大军共十万人,派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吕珍做统帅,去攻打刘福通盘踞的安丰城。
实际上张士诚也在做着去攻打安丰的准备,毕竟安丰城就像是一根鱼刺卡在张士诚的喉咙里,使得他连咽口唾沫都感到非常难受。
安丰城在江苏的中部、高邮湖的北面,距离高邮湖不过一百多里。
高邮湖一带是张士诚的地盘,刘福通占了安丰,就等于是堵住了张士诚北进的通道。
自刘福通从汴梁退到安丰的那天起,张士诚就想派兵去攻打了。
只是由于张士诚担心去攻打安丰会引起与朱元璋的全面战争,张士诚才迟迟没有行动。
而现在朱元璋的降将一个跟着一个地发动叛乱,张士诚的胆子就大了起来。
张士诚随即便指派张士信领兵十万南下进攻诸全州,和吕珍领兵十万北上去攻击安丰的事。
只不过,张士诚南攻诸全仓惶而归,吕珍北攻安丰又会如何?真要说起来,张士诚的心里面其实也是没底的。
张士诚的心里没底儿,那刘福通的心里面就更没有底儿。
安丰城内只有数万兵马,而且还大都是残兵败将,虽然一时间安丰城还算是安全的,但充其量,刘福通也只是在苟延残喘,闻听张士诚的十万大军已经向安丰开来,刘福通慌了,急忙派人去应天,向朱元璋求救。
朱元璋一看情况,便将徐达、常遇春调回了应天。
朱元璋调徐达、常遇春回应天,显然是想发兵去安丰。
同意朱元璋这种决定的人不少,但不同意的人就更多。
李善长就是不同意的人当中的一个,只是苦于朱元璋已经决定了的事情别人很难轻易地改变。
李善长只好期盼着那刘基能早一点从浙江回到应天。
李善长知道,也许只有刘基才能够说服得了朱元璋。
因为自刘基来了之后,朱元璋对刘基几乎是言听计从。
徐达、常遇春回到了应天,可刘基还是不见踪影。
眼看着,朱元璋就要发兵安丰了,李善长真是心急如焚。
然而就在这当口,应天城内发生了一起变故。
朱元璋本来决定,派徐达、常遇春和邵荣这三个最善于打仗的人领兵十五万去救援安丰。
因为邵荣平定了浙东降将叛乱后早早地回到了应天,所以朱元璋就把调集组织救援安丰的兵马的任务交给了邵荣。
邵荣很卖力,不但在规定的时间内调集了十五万兵马,并且还让朱元璋你去检阅部队。
阅兵的时间定在下午,上午的时候,徐达和常遇春走进了应天城。
朱元璋看着二人说道:“下午随我一同去检阅部队!”
可就在这时,汤和慌慌忙忙的跑了过来,说道:“元帅,邵荣准备在您阅兵的时候搞兵变,欲当场将您格杀!”
朱元璋听了汤和的话后当然极度震惊,但同时也很是不相信。
毕竟邵荣与他已经共事多年,他在濠州城做郭子兴的亲兵的时候,邵荣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名亲兵。
朱元璋离开濠州独自发展,邵荣是紧紧跟在朱元璋的身边的,可以这么说,邵荣和朱元璋的关系,与朱元璋同徐达等人的关系,也实在是差不了多少的。
这样的一个邵荣,怎么会生起谋害朱元璋的念头?
朱元璋实在是想不明白,他对邵荣并不薄,并且还将绍荣封为“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这个官,在应天城内,仅次于朱元璋的“行中书省左丞相”,比徐达、常遇春等人的官位都要高。
邵荣既有了这么高位的官,为什么还要对朱元璋图谋不轨?
如果汤和的情报属实的话,那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邵荣有野心,想取朱元璋而代之,成为应天城内说一不二的人物。
叫朱元璋多少有些失望的是,汤和的情报的确属实。是邵荣的一个手下向汤和密报的。
据邵荣的那个手下称,邵荣和他的一帮亲信早就想对朱元璋下毒手了,那些亲信们三番五次地鼓动邵荣暗害朱元璋,但邵荣没有同意。
许是还惦记与朱元璋共事多年的情谊吧,邵荣这样对他的得力干将赵继祖道:“我们不必干偷鸡摸狗的事,要干掉朱元璋,就大明大亮地干!”
赵继祖当时任中书参政,论官位,他和常遇春一样高。
他对邵荣这种“君子”作风很是不满,但又无奈,只得同邵荣一走设计了这次阴谋。
这时汤和又继续说道:“邵荣在中军大帐内埋下伏兵,待您站在大帐前阅兵的时候,以邵荣摔杯为号,将会有伏兵擒你,然后邵荣会当着众官兵的面宣告您的罪状,最后再将元帅您处死!”
听到其中的缘由,朱元璋不由的大怒道:“这绍荣糊涂啊!”
邵荣要发动兵变的消息,徐达、周德兴、常遇春及李善长等人很快就知道了。
众人相劝朱元璋,尽管如此朱元璋还是决定不取消阅兵。
明知阅兵是圈套,可朱元璋还是要往里钻,因为邵荣不是好猎手,朱元璋更不是轻易就能让人套住的猎物。
很快就到了阅兵的时候。
第三百二十三章擒杀,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