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荆轲再度轻轻的摇了摇头,秦舞阳本来就不是他心中理想的搭档,而是太子丹应塞给他的。
“哼,明日就看你的手快,还是我的腿脚快!”
荆轲那种气定神闲的样子,看得秦舞阳心中直冒火。秦舞阳自诩腿功天下无双,只要他能接近秦王五步之内,冲上去一脚就能踢翻那位年轻的秦王。
一个酒鬼得意什么,我才是主公心里的自己人。
秦舞阳退回客舍内,瞧了瞧屋子中央处的一处木匣,想到太子丹临行前的特的交代,心中多少有了一些平衡。
太子丹对秦舞阳说:“荆轲胆敢途中退缩,你就给我杀了他······”
第232章 燕国来客(二)()
九宾之礼乃是中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原为周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建国,天下有八百诸侯,周天子按其亲疏远近,分别赐给各诸侯不同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等。各诸侯国内,朝堂官职又分为三等: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或者“寡人”。
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
举行九宾之礼,礼仪隆重,九位礼仪官员,从殿内向外依次排列,迎接宾客时则高声呼唤,上下相传,声势威严。
按古礼,“九宾之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雄,“九宾之礼”渐渐为诸侯所用,演变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社交礼节。
秦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次九宾之礼,给了赵惠文王时的蔺相如。
“宣燕国使者上殿!”
“宣燕国使者上殿!”
······
嬴政的命令,从奉常的口里吐出,一个接一个,经由礼仪之官传向殿外。
“宣燕国使者上殿!”
高高的咸阳宫阙,传来了最后一名礼仪官员高亢的传呼之声。这最后一人,爵位最低,声音最响,站在宫门前,洪亮的声音似乎响彻整个咸阳宫。
黑色的石阶,恍若通向高空的云梯,两边每隔一步,高大的秦宫卫士排列得整整齐齐。手里的长戟,直指向天,迎着和煦的秋阳,散发着慑人的寒光。
猛然置身于如此威严隆重的场合,秦舞阳过往杀人凝聚而成的勇气,仿佛邪魔进了卫道的佛坛,露出了他本来的怯懦面目。
“这位副使是怎么了?”
守卫在殿前的中郎将见秦舞阳脸色苍白,面有惊惶之色,不由得心下起疑。
“北边偏远之地来的粗野之人,从来没有见过天子,威严之下,才成了这么一副惊恐的样子。“
荆轲回头看了一眼跟在身后的秦舞阳,手捧木匣的双手,忍不住的颤抖,不以为然的瞪视了一眼,撒手之间,气定神闲,与战战兢兢的秦舞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使进殿,这位副使,就留在外面吧!”
中郎将面露鄙夷之色,刚开始见到人高马大的秦舞阳,他还以为这人乃是燕赵慷慨悲歌之士,没想到却是中看不中用。
“诺!”
荆轲心里无奈的叹了一口气,秦舞阳不是他选择的搭档,关键时刻,果然露了怯。事到如今,只能硬着头皮向前了。
接过秦舞阳手里的狭长木匣,想到樊於期的人头已经传给了秦王,荆轲的心志变得更加坚定。
木匣里装着督亢地图,卷起来的地图包裹着徐夫人匕首,以木匣盛之,秦人更看不出什么异样。
从礼仪官传呼开始,蒙恬的目光,不经意的时而打量着咸阳宫正殿的大门。
一刻钟后,荆轲的身影缓缓出现在了大殿之上。
荆轲的身材不高,甚至有些瘦弱,穿着传统的燕国礼服,轻松的脸色中带着一丝严肃,款步而行,一点也没有怯场的感觉。
这哪里是刺客的形象,分明乃是后世文臣的模样。
若不是心中知晓荆轲的名声,蒙恬很难把眼前的荆轲,与写入刺客列传的荆轲联系起来。
殿外的秦舞阳,身材高大,孔武有力,看起来更加危险。原来,真正的刺客,与真正的勇士,却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
蒙恬在心里叹息了一口气,既悲叹荆轲的命运,也悲叹燕国的不自量力。
这个时候,君位上的嬴政,面露隐隐的微笑,眼中有了期待的色彩。燕国归降,不战而屈人之兵,说什么也是值得庆贺的大好事。姬丹小时候在他面前很傲慢,不过,燕国投降后,嬴政不介意给姬丹一个封君的位置。
荆轲进到殿中央后,再度打开手中的木匣,露出了里面躺着的督亢地图。
这一霎那,群臣的目光,都落在了木匣之内。
地图以羊皮纸制成,卷成了一个圆筒,静静的躺在那里。
在秦国君臣看来,荆轲手里托着的,不仅仅是一份地图,而是燕国易水河南边的膏腴之地,甚至是整个归降的燕国。
带来好消息的使者,总会受到主人的喜欢。
想到即将接收督亢之地,收服燕国,秦国君臣看向荆轲的目光,自然带着善意,觉得殿中的这个小个子使者,形象更加人畜无害了。
蒙恬的脸上,同样挂着淡淡的笑容,只是他的目光,却落在地图的中间位置,手里抚摸着案桌上的奏书,轻轻的敲着指头。
按照秦法,群臣上殿,不得持尺寸之兵,蒙恬的贴身佩刀,留在了殿门之外。想来想去,蒙恬出门的时候,特的写了一封上书带在身边。
郎中会检查群臣的兵刃,却不会没收蒙恬手里的竹简。
“把地图献上来。”
嬴政挥手招呼荆轲上前。
荆轲手持木匣,高高举在胸前,躬着身,缓步走上前去,跪在嬴政面前盛放竹简的案桌边。
荆轲显得很谦卑,他的恭顺,代表着燕国的恭顺。殿中的群臣,见到荆轲如此表现,不由得会心的笑了起来。
秦国的君臣,习惯了这种强国的感觉。
荆轲从匣内取出地图,放到桌上,缓缓展开······
突然,一缕寒光出现在嬴政的眼里。常年练剑之人,嬴政对这股寒光极为敏感,他双腿用力一撑,猛然跳了起来。
荆轲见势不妙,一手抓住了嬴政左手的袖子,另一只手则握住了藏在地图内的徐夫人匕首。
嬴政心里一慌,手上猛然用力,只听“撕拉”一声,袖子断为了两节。
这个时候,嬴政无暇去思考礼服的质量问题,下意识的想要去拔腰间的长剑。
整个大殿之上,只有秦王才可以带剑。
嬴政腰间的长剑,接近七尺,从来只是用作礼仪饰物,临到危急的时候,嬴政突然发现,长剑拔到一半,却再也拔不出来了。
情急之下,嬴政只能绕着殿中巨大的廊柱,与荆轲玩起了捉迷藏。
小的时候,嬴政学习练剑的时候,曾与蒙恬有过这样的练习。环柱而走,一个追,一个躲,一时之间,荆轲竟然拿嬴政没有什么办法。
燕国使者的动作,根本不按原本的剧本来。这时殿中的群臣,个个都傻了眼。
想要前去救驾,手里又没有兵器,颇有些犹豫不决,眼睁睁的看着嬴政与荆轲绕着圈子。
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两人在玩游戏呢。
殿外的郎中,没有得到命令,一个也没有贸然冲进殿来。蒙恬感叹秦国纪律严明的同时,手里抓起捆成一卷的竹简,从座上跳了出来,口里大喝一声:
“燕国贼子休伤我王,蒙恬救驾来也!”
第233章 燕国来客(三)()
荆轲正追逐着嬴政,突然听到蒙恬的喊声,猛地回过头来,见蒙恬手持竹简,用作短剑,向他攻了过来。
嬴政躲在粗壮的圆柱后,半伸着脑袋,警惕的打量着荆轲手里的徐夫人匕首。
拿匕首乌青色中透着点点碧绿的光泽,如同毒舌的獠牙。这个时候,不用臣下提醒,嬴政心里也能明白,匕首上涂了见血封喉的毒液。
蒙恬原以为荆轲武艺高强,就算不是超一流高手,至少也应该是一流高手。竹简前刺的时候,蒙恬存了一个小心,与荆轲保持着距离,没有贸然欺身上前。
荆轲手里的匕首,让蒙恬的心里极为忌惮。
“可恶的秦狗!”
荆轲口里大叫一声,手握匕首,用力向前猛刺,想要击退蒙恬。此次刺杀秦王,失去了突然性,等嬴政反应过来,荆轲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燕国贼子,哪里走!”
这个时候,蒙恬哪里能后退,好在手里的竹简足够厚实,荆轲的匕首切削过后,只掉下了一圈竹片。
三两回合过后,荆轲的匕首刺杀之术,来来回回就那么几招,蒙恬很快摸清了荆轲的底细。
战国末期知名的刺客荆轲,面对秦国君臣镇定十足,勇气可嘉,但荆轲的武艺,蒙恬确实不敢恭维。
蒙恬手持竹简,荆轲手里拿着锋利的徐夫人匕首,竟然迟迟不能突破蒙恬的防卫。
蒙恬挡住荆轲,荆轲暂时不能前去追逐嬴政。柱子后的嬴政,松了一口长气,慢慢回过神来。
殿下的群臣,同样悄悄吁了一口长气。如果蒙恬不上前去护驾,殿中的群臣,少不得要上前去表忠心,徒手与燕国贼子搏斗。
眼见局势不利,荆轲的面上更加焦急,气息变得有些紊乱。蒙恬抓住荆轲的一个破绽,以竹简对着匕首的刃向一挥,夹住匕首,右腿猛地向前踢去。
荆轲没有想到蒙恬的功夫可以手脚并用,这个时候的武术尚处在原始阶段,蒙恬算是打了他一个出其不意。
“咚”的一声,荆轲向后摔出五步左右,向后滚了几圈,落到了大殿另一端的廊柱边上。他强忍着头晕目眩,以左手撑着身子,靠在了柱子上。
这时,嬴政才放心大胆的从柱子后走了出来,目光定在荆轲身上,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