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但此时此刻的曹操并没有有任何的表现出来的自己的恼怒!同时董昭知道曹操想要进爵国公之位便私下里与曹操的文武大臣们共同修表:说曹公辅弼朝廷,功勋昭著。外定武功,内修文学,又兼立言。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大功。宜受九锡,进爵国公,方显殊勋。邀请荀彧联名上表。荀彧见此说道:“君等从前曾经提议恢复古制,建立公、侯、伯、子、男五等。曹公就曾经劝阻说:‘能够建立五等的是圣人呀!又不是人臣所能制定的。我哪能承受得起呢?’曹公兴义兵是为了匡朝辅国,本着秉忠之诚,退守避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便拒绝署名。曹操在闻听荀彧之言,心中火气更甚。可以说此时此刻的曹操对荀彧十分的失望!但是荀彧毕竟跟随曹操最久的老人了!连曹操都说荀彧是自己的良师益友,甚至说他荀彧是吾之子房!所以此时此刻的曹操并没有处置荀彧,但是曹操的心里却已经对荀彧产生了厌恶的心理!可怜的荀彧既然对大汉王朝如此忠心耿耿,偏偏为何要辅佐曹操呢?何不辅佐汉兴王刘皇叔呢?到时候大汉复兴,他荀彧也自然是功劳榜上功劳最大的几个功臣之一!
而就在此时此刻丞相大将军曹操便召集手下的文武百官准备商议攻取直隶等地在与汉兴王刘皇叔决一死战!不久曹操手下的文武百官齐聚帐下!曹操见此便对众文武百官商议说道:“今此时可收直隶等地与护国公大将军李宇开战可否?”荀彧见此对曹操进言说道:“不知丞相大将军对与护国公大将军李宇交战,心中有多少胜负!“
曹操听此沉默半响说道:“五五之算,李宇乃是当世人杰!吾不敢说必胜也!五五之算也!”
荀彧听此便对丞相大将军曹操进言说道:“今直隶等地稍定,并且已有提备,护国公大将军李宇镇守洛阳,威慑国都许昌!并且护国公大将军李宇乃是当世之人杰,自出世之日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若是我军攻取直隶,则就算是仰仗丞相大将军曹公之天威可胜,也不可速胜!若是败则国都许昌不稳也!并且若是大战开始,臣荀彧以为必然会旷日持久,如今江东吴候孙权尽其江东精锐之军,以周瑜为大都督、孙策为大将军、吕蒙为副大都督起兵五十万直取合肥!虽然徐州大都督张合今有一胜,但江东吴候孙权取合肥之心不死,对徐州锤炼三尺虎视眈眈!臣荀彧以为此时此刻丞相大将军曹公断然不可与护国公大将军李宇交战也。不如撤兵去救合淝之急,然后就下江南。若是时机成熟,则可夺取江东六郡九九八十一州,若是如此则江东平定!我军便可集中精力与刘备军交战!那个时候,丞相大将军曹公方可与护国公大将军李宇一决雌雄!再无掣肘之人!甚至可两路并进,一路取直隶,一路取荆州!南北呼应则大势可成也!”
曹操闻听荀彧之言,觉得甚是有理!便命令大都督夏侯惇从汝南一线,赶奔国都许昌镇守许昌,留大将于禁率军镇守陈留、派大将文聘镇守濮阳。其余军兵拔寨都起,并且以荀彧为军师杀奔濡须坞来。
正是:铁骑甫能平陇右,旌旄又复指江南。
第一百六十四章 荀彧之死()
书接上回却说丞相大将军曹操闻听江东吴候孙权起兵来犯,徐州合肥门户大急!一时之间曹操便急忙召集手下的文武大臣们前来商议对策!最后曹操决定起兵与江东吴候孙权决战合肥!同时听从了军师荀彧的计策,便命令大都督夏侯惇从汝南一线,赶奔国都许昌镇守许昌,留大将于禁率军镇守陈留、派大将文聘镇守濮阳。其余军兵拔寨都起,并且以荀彧为军师杀奔濡须坞来。
而就在曹操大军出发不久之时,荀彧便开始患病!并且病情逐渐发生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曹操得知荀彧病了,并没有像昔日对待荀彧一样寻寒问暖,只是将荀彧安排到了寿春养病!然后曹操便以军情万分紧急为理由,继续帅令数十万曹军出发直奔江东吴候孙权集兵之所在一一濡须口而来!
而此时此刻的荀彧病情逐渐加重起来!可以说荀彧与曹操是当今天下的一对有名的君臣,一个是当时的名士,一个当世的英雄。荀彧能主动投靠曹操,除了曹操能力过人之外,还一个是重用原因,就是曹操的对汉王朝的态度。当时董卓作乱,曹操能首倡义兵起兵伐董,并在各路诸侯观望不前的时候,能够主动出击董卓。这些也是荀彧对曹操产生好感的原因。而曹操一见到荀彧,就马上说出了:“吾之子房也。”并委以重任,荀彧遇见曹操,有了更大的表演舞台,他也为曹操集团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业。
甚至可以说没有荀彧极有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曹操,我们也可以说没有几个人能像曹操一样这么对荀彧礼遇!接下来我们看看荀彧的比较大的功绩。第一个,是保全兖州三城。当时曹操为报父仇,出兵讨伐徐州的陶谦,山东张邈、陈宫等人联合吕布叛乱,整个山东地区仅剩鄄城等地。荀彧在曹操大军未到之际,和程昱等人设计保住三城,稳定了局面,保住了曹操的根基。并在山东局势不明朗,曹操想先夺取徐州的时候,主动向曹操劝谏,劝其效仿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巩固关中、河内的基地,而曹操也采纳荀彧的意见,放弃进攻徐州的企图。抓紧战机,收割熟麦,储存粮秣,积蓄实力,并最终打败了吕布,有效控制了山东的地盘,这也为曹操后来争霸天下打下了基础。第二,迎奉天子,以尊王室。当时,李傕、郭汜作乱关中,汉献帝被迫逃亡东方。当时曹操许多部下认为局势不明朗,迎奉天子会带来麻烦,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理由是“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可荀彧却高屋建瓴地从大局出发,劝说曹操迎奉汉献帝,他说“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他从道义、战略、人心等诸多方面分析了迎奉天子的利害,曹操最终采纳了荀彧的建议,亲率大军进抵洛阳,奉迎献帝迁都许县。荀彧劝说曹操迎奉汉献帝,让曹操政治上占据了主动权,为曹操之后进一步争霸天下,打下了可靠的政治基础。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荀彧兴复汉室的理念,客观上延长了东汉王朝的寿命。第三,官渡一役,坚固军心。当时,袁绍势力强大、人才济济,许多曹操部下都认为打不过袁绍,可荀彧却从袁绍与曹操各方面的比较,和袁绍内部人员的逐一分析,提出了袁绍必败的理由。特别是在官渡激战的关键时刻,当时兵微粮少的曹操,几次想撤军。而荀彧却在关键时刻,向曹操进言,“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曹操采纳其建议,坚固战斗到底的决心。继续坚守待机。果然,后来许攸来投,曹操用其谋,火烧乌巢,大破袁绍,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可靠的基础。第四,献计伐荆,刘琮投降。平定北方后,曹操积极准备南征,他问计于荀彧,荀彧说:“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曹操采纳荀彧的计策,果然曹操大军出其不意地到达荆州地区,迫使刘表的幼子刘琮,望风而降,荆州不战而定。此外,内政方面,荀彧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等大量人才,这些人都为曹操集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且这些人无不是一时之人杰!足可见荀彧能慧眼识人,反应了他过人的眼光,另一方面,人才的聚集也是曹操能统一北方,争霸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荀彧后来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曹操每次出兵,荀彧都镇守许昌处理军政大事,他也为汉朝廷和曹操集团的稳定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然而,就当荀彧屡次为曹操作出重大贡献的时候,成为曹操倚重的重臣时,他们却于此时此刻开始与他的主公曹操两个人之间产生了不可磨灭的间隙,在曹操欲进位魏公的时候,产生了重大政治分歧,最终也导致了荀彧的神秘死亡。整个事件发在建安建安十七年,当时曹操的权势越来越大,他手下的董昭等人,就向朝廷建议曹操应当称魏公,加九锡。亲进曹操的臣子董昭自去询问荀彧的建议。之所以要先询问荀彧,是他们想争取荀彧为代表的士族势力支持,毕竟荀彧是曹操的老班底的人马之一!再加上荀彧在很多时候说出的话,有定层度上可以代替曹操的!所以让荀彧这个重臣挑头干这件事情,由他上表朝廷,会让曹操称魏公事情更为稳定,反对意见也就越来越少。可一向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荀彧,听到曹操称魏公的事情,马上回应董昭说道:“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明确表示了反对意见。荀彧为什么会如此反对曹操称魏公呢?因为他是十足的拥汉派。他认为曹操一但称魏公,就不是当初与汉献帝之间的君臣关系了,而是国与国的关系,有朝一日曹操没准就会取而代之,自己当皇帝。问题是相当严重的,这也是与他兴复汉室的理想,谬以千里。得知荀彧明确反对后,曹操很生气,他没想到荀彧会如此反对,由是心不能平,并开始不信任荀彧了。此时,权倾朝野的曹操,早已不是让称那个首倡义兵的热血青年了,也许曹操一开始也有兴复汉室的想法,但局势的变化,汉王朝的急剧没落,以及自己的在权力道路上的急剧膨胀,都让他让为汉王朝早已不重要了,不过是自己手中利用的政治工具。他认为自己功盖寰宇,称个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