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不是闻莺提醒,李轨还要说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
吃了早饭,李轨回皇城丞相府,后宅女眷里只有麻姑和棋儿随行。
棋儿的身份是大丫头,地位仅次于妾侍,因为她识得几个字,又会下棋,所以得到李轨的特许,可以随意进出李轨的书房。
府中另一个可以随时进出李轨书房的女眷便是麻姑。
过去她是以丞相书房首席服务员的身份进出,现在则又多了一层身份。
本章完
ps:书友们,我是楼枯。qd,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212章 议郎议政()
芈林走后,陈琳就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为了丞相办公室主任。
不过陈琳的志向很大,想有更大的作为,所以李轨就安排他去太仆寺兼职,过渡一番后就到下面的郡里去,至于将来能有多大的成就却就要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准备接陈琳班的是一个叫班成的年轻人。
班成,长安太学的高材生,出身官宦人家,在入太学之前他曾投考长安武备学堂,并以笔试第一、武比第八的成绩入学,学习军事一年多时间,因为炮轰教官搞形式主义被学校开除,但一年后却又以茂才的身份入太学学习。
所谓的“茂才”就是地方的太守或县令向朝廷举荐的本郡县德才兼备的青年英俊
一个被武备学堂开除的学生,居然又被地方举荐为茂才,若非他的背景十分雄厚,靠山硬的不可限量外,那就是他真有些本事。
汉朝出了好几个姓班的名人,班超,班固,李轨怀着好奇就在一次巡视太学时专门召见了他,相唔甚欢,所以等他从太学结业就把他要了过来,先做记室,确定陈琳要走后,就开始栽培他。
班成是个很要强的人,接手之后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总能把事情办的妥妥当当。
他总是主簿房第一个来上班的人,点着油灯把昨天收到的要件按轻重缓急做一个分类,等到窗纸泛白陈琳来的时候交给陈琳过目。
陈琳的心已经不在这儿了,总是随便看一下目录就让他给李轨送去。
虽然蔡伦已经发明了纸,但这个时代的公文绝大多数还是用竹简,因为纸不仅造价昂贵,而且质量很差,比中元节用来祭祀先人的那种纸都要差,基本上是不能写字的。
当然也有一些公文是写在绢帛上的,主要是敌对势力写来的。
为了地方的荣誉,绢帛再贵,他们也不在乎。
批阅这种公文很麻烦,虽然书写公文的隶书比小篆要好认的多,但因为没有标点符合,读起来依然很费劲。
而且虽然纸张稀少,在竹简上写字并不方便。但绝大多数的公文还是写的又臭又长,芝麻绿豆大点的一点屁事也要洋洋洒洒写上几千言。
直看的李轨是头晕脑胀,昏昏欲睡。
他发现自己这么耗下去早晚有一天得崩溃,有什么办法既能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时间,又不至于大权旁落或发生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呢。
丞相之下再设一个丞相丞相府长史,这是一个办法,这至少替他减轻了百分之六十的琐碎政务,但即便是剩下的百分之四十也很够呛。
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到底还是让李轨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议郎群议制度,简单地说一些技术性的工作李轨不再自己独自去完成,而是交由他的智囊团来共同完成。
譬如东郡上报境内沿河三县去年秋季遭遇蝗灾,今年春季又遭遇凌汛,请求减免三县一年的租税。
长史院户曹派人核查之后,发现三县并非所有的地方都遭了灾,灾情也没有地方上报的那么严重,所以三县普减是不合适的。
户曹的建议是对真正的受灾区域减免,并拟出了要减免地方的名单、人数,且对三个受灾最严重的乡除了减免税赋,还建议拨给救济粮、衣,种子、耕牛若干。
长史程昱的意见是批准。
这事报到李轨面前,李轨坐在太师椅上,闭着眼睛,由一名声音清亮的侍郎朗诵出来,李轨听完点点头,组织议郎议事的陈琳便问众议郎是什么意见。
十八名议郎分作甲乙丙三组,先是小组议论,给出本组的意见,然后由三名值日议郎当面禀报给李轨,李轨可以现场质询,也可以据此给出裁决。
这些议郎都是中央各官署和各地方官府选拔来的青年才俊,他们熟悉国家制度和律法,熟读经史,也拥有一定的实际行政经验,对很多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们的意见总是能给李轨提供很重要的参考,而且这种制度可以避免一些重大的决策失误的出现。
这些年轻气盛的家伙眼睛里可揉不进砂子,谁在文字里玩猫腻被他们发现,他们会在第一时间提出来。
议郎分三班,每班十八人,分三组,每组供奉四个时辰,随时为丞相提供智力支持。
这样一来,不仅替李轨减轻了工作负担,也直接培养了人才。
议郎陪伴丞相左右,参与重大政务的决策,耳濡目染整个决策过曾,获益匪浅,等到他们离开丞相府去做官,这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但即便有这个智囊团的协助,李轨每天仍然有做不完的工作,地盘越来越来越大,又没有州牧作为缓冲,地方的军、政、民、财事务一股脑的压过来,肯定让人吃不消。
不止一个人建议李轨恢复州牧之设,却都被李轨抵制了,为政者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怎能因为自己要偷懒就乱来呢。
宁可自己多辛苦一点,也不能恢复这种贻害无穷的制度。
巳时到午后这段时间是李轨一天里精神最旺盛的时期,班成会把一些最重要最头疼的事安排在这段时间交给李轨。
中午吃完饭,李轨会到后园去走走,有时候会带上议郎们一道,有时候则召集相关方面官员,但大多数的时候他都是一个人。
徐州行台长史周府建议在徐州设立武备学堂。
周府认为天下只有一座长安武备学堂是很不太妥当的,大汉疆域太大,地方差异明显,北方人不熟悉不适应南方的地理和气候,对南方的风土人情也知之甚少,反之亦然。
武备学堂设在关中长安,难免受到地方环境的影响。譬如武备学堂马步弓箭等科目都很强悍,但水军科目几乎就是空白,因为北方战争很少用到舟楫,所以学校就不怎么重视。
但要一统江南,水军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些却是长安武备学堂自身难以克服的劣势,而在南方设立武备学堂,因为环境和人才的原因,肯定会重视水军的发展
此外,地方太大,也限制了人员的流动。
很多地方子弟不愿意或者是没钱跑到长安去报考,若是地方有武备学堂,则就可以很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
这份报告很重要,李轨考虑了几天仍然没有结论,这天午后在花园里散步的时候又斟酌了一下,仍然拿不定主意,所以他决定把这件事拿出来交给议郎们讨论一下。
本章完
ps:书友们,我是楼枯。qd,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213章 危与机()
午后未时开始,三个议郎小组形成了自己的意见,意见并不一致。
甲组首先发言:“徐州所奏十分荒唐,地理环境的确对学校的学科设置有很大影响,但这并不难克服。譬如建安十一年南征结束之后长安武备学堂就增加了水军的师资和招生规模,并斥巨资在渭河边修建了实训基地。建安八年云中反击战之后,武备学堂就增设了专门草原游击战的战术。而且武备学堂虽然设在长安,却是全军的武备学堂。师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怎么可能会因为地理位置而决定学科的综合发展呢至于后面两条就更可笑了,因为路远不愿意来长安,那我请问将来出兵征伐,也会因为路远而抗命吗还有这条,穷人子弟没钱不能来长安报考。诚然,是有很多穷苦子弟是付不起来往长安的旅费的,但这个是问题吗,地方官府完全可以资助嘛:有意投考武备学堂者,可以先在郡县进行一轮筛选,剔除那些明显不合格的,然后资助有志青年来长安,这有何难非得在徐州另设一所武备学堂”
乙组也不同意在徐州设立武备学堂,理由只有一个:担心徐州武备学堂会逐渐地方化,其毕业学员将来变成一股地方势力,拉帮结派立山头,尾大不掉。
“学堂设在徐州,当以地方学子居多,同乡之情,同窗之谊,同袍之义,久后在军中势必变成一方山头,岂可不防患于未然”
丙组是赞同在徐州设立武备学堂的,理由跟周府说的差不多,针对乙组提出的担忧,丙组当值议郎匡毅反问:“如果徐州武备学堂的学员将来会抱团结党,那么长安武备学堂的会不会军中大大小小的山头古来有之,几时真正消除过不过是因势利导,用其长,避其短,变害为利,为我所用罢了。”
李轨觉得这话说的有意思,便道;“如何变害为利,为我所用。说说你的高见。”
匡毅见丞相当众发问,倒也不慌不忙,回禀道:“拉帮结派无非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找到他的利益所在,因势利导,自然可以为我所用,且这种山头自有他的凝聚力,倒省了丞相许多苦口婆心。”
李轨不动声色,又问:“假如他们不听招呼,当如何破之”
匡毅道:“掺沙子,打板子,去其头颅,抽其筋脉,如若其再不服,那就放在油锅里炸一炸,也就是了。”
李轨听了哈哈大笑。
道:“治大国如烹小鲜,你把他们当鱼来烹煮。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