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取幽州为根据地。
扫把不到灰尘是不会主动走的,有些敌人你不将他彻底歼灭,他是不会主动退出的。
要想边境安宁就必须干掉以蹋顿为首的乌桓穷兵黩武者,就这么简单。
第297章 激战白狼山(上)()
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后勤都是一场军事行动的命脉所在。李轨征战半生,怎么不懂这个道理。所以早在乐进第一次做幽州大都督的时候,就秉承李轨意旨开凿了平虏、泉州两条渠道以利辎重运输。
平虏渠自呼沲入洠蝗萸谴記t河口凿入潞河,向外通海。
平虏渠和泉州渠的开凿表现出李轨北征乌丸的决心,尤其是平虏渠,名曰平虏,其义昭然。虽然李轨谋划这场北伐已非一日,多年的准备,一切可谓水到渠成。
但当他公布这个计划的时候仍然遭到了几乎所有部下的质疑。
众人担心的是乌桓势力正旺,若要剿灭非得大军远征不可。
一旦李轨全力征讨乌桓,刘备兴兵来报仇可怎么办?
汉中一战让蜀国皇帝刘备吃了瘪,这个场子他是一定要找回来的,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公论。此外,江东孙权也非易与之辈。
李轨率大军远征塞外,倘若刘备或孙权倾巢而出,恐怕黄河以南不复再为李轨所有,而乌桓作为异族,所求的不过是钱财,即便是蹋顿被轲比能蛊惑野心大点,所求也不过是幽州一地为栖身之地,他们既无争夺中原之心,也没那个能力染指中原,成为大卫的心腹之患。
所以,对付乌桓人,对其进行安抚即可,用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才是最稳妥有效的。
这当然不是说乌桓就不打了,而是说眼下时机未到,等到朝廷平定了蜀地和江东后再兴兵北伐也不迟嘛。
就在众人纷纷反对之际,有一个人却挺身而出为李轨解围,一举扭转了舆论。
这个关键性的人物就是当朝太傅荀彧。
荀彧位列三公,地位崇高,但他现在的身份有些尴尬:李轨崛起时他是李轨的拥护者和地位最高的谋士,但在李轨称帝的关键时刻,他却变成了炎刘正统的坚决拥护者,到处串联保刘协,搞的李轨下不来台。
但后来,在大局已定李轨称帝已经不可逆转时,他却摇身一变又成了葬送炎刘四百年江山的掘墓人,正是他说服刘协退位的。
前后反差如此之大,搞的荀彧里外不是人。
所以建国后他虽然仍然做他的太傅,却一直称病不上朝。
时人分析荀彧从此将被李轨冷落,再也不会为李轨设一谋出一计。
所以荀彧的出现,让人十分惊讶。
虽然人品上有瑕疵,但荀彧在朝中的分量依然不容小觑。
作为大汉曾经的顶级谋士,他的拥趸者甚众,可以说是一言九鼎。
荀彧首先纵论天下大势,他认为乌桓三王部在冀、幽、并三州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轲比能这个鲜卑人野心勃勃,智谋百出,具有相当大的危险性和危害性,一旦让鲜卑人跟乌桓人联合了起来,那对大卫将是巨大的危险,从此大卫的缘边三州将再无安宁之日。
针对众人的担心,荀彧则分析说刘备虽然野心甚大,但资源不足,实力不够,经历了上一次汉中之战失败后,他三五年内根本无力向北进取,即便是勉强为之,也只需一员上将取守势即可破之。
至于孙权,在周瑜死后,他已经彻底放弃了向西争夺荆州的策略,转而向南经营会稽等地以做负隅顽抗之资,这么做对李轨将来的统一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现实的威胁却是可以忽略的。
所以荀彧推断李轨北伐塞外后,孙权方面不会有什么大的动作,最多是几个激进的将领在淮南一带采取一系列的骚扰行动。
等到孙权彻底醒悟过来准备发动大规模北伐时,李轨肯定已经结束北方的战事。
以目前大卫的国力,只要不陷入两面作战的泥潭,东吴就不是个威胁。
据此,荀彧认为李轨虽虚国远征亦无大忧。
荀彧的这番分析,堪比当年鲁肃力劝孙策的联刘抗李之议,可谓是“廓大开计”。
加上他的身份比较特殊,这一番话却是分量十足,朝臣们都默默地低下了头。
李轨见时机已到,拔出斩铁刀插在龙书案头,厉声说道:“朕意已决,诸卿休得再议。”
北伐塞外乌桓三王部的序幕就此拉开。
黄龙四年,大卫天子李轨御驾亲征,率司空行车骑将军武平侯张辽,征南将军都亭侯乐进,镇南将军都亭侯张郃,荡寇将军都亭侯徐晃,度辽将军胡图,锦衣卫副都统朱洪烈,护乌桓校尉卓丢儿,护军刘保,领军李岛,军谋掾李丕等,北征三郡乌桓。
黄龙四年夏五月,李轨大军到达了幽州右北平郡的无终县。
无终一带乃是通往辽西的要冲所在,蹋顿得知消息后遣大将鱼强率精锐亲军提前在此布防,他自己则亲率大军屯驻在山北的柳城。
蹋顿知道李轨兵多将广,不敢直接与之决战,他算定李轨远道而来,后勤补给困难,所以使了一个拖字诀,只待将李轨大军拖垮,再于秋季与之决战。
时当盛夏,又遇到罕见的雨季,无终县通往辽西的道路因为地势低下被滂沱大雨冲断,李轨下令大军改道从近海行走,却又被泥泞所阻,地方积水半尺深,车马辎重都无法通行。
鱼强又暗守山中小路和险要之处,李轨军马虽多却也是无可奈何。
一直僵持到七月,情况依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高温加上近海的湿气,军中疫病流行,士气低落。李轨自己也患上了湿疹,苦不堪言。
恰在这个时候,贾诩从长安送来一封信,信中向李轨举荐了一个人:无终县名士田畴。
贾诩在信中说此人在地方经营多年,公孙瓒和袁绍都没能奈何得了他,必有过人之处,可以征召他出来为国家效力。
田畴,字子泰,幽州右北平郡无终人。年轻时得到幽州牧刘虞的赏识,被署为从事,受使入京。刘虞被公孙瓒所杀,他因为在刘虞墓前哭拜而被公孙瓒囚禁,被释放后,他率宗族和附从数百人发誓要为刘虞复仇,为了躲避公孙瓒的迫害而逃入徐无山中居住,周围的百姓纷纷前去投奔,数年间竟发展到五千余户,一时声名鹊起,在幽州一带颇有威望,连乌桓、鲜卑也遣使进贡。
袁绍父子曾多次遣使招纳他,希望能与他联手对抗公孙瓒,田畴却认为袁氏父子皆无君王之福,不久就将大祸临头,他担心因此连累自己和族人所以就婉言拒绝了。
这个人李轨没有什么印象,但他既然能在袁绍势力鼎盛时预测到他的败亡,而且坚决不与他合作,足见此人非同一般。
更何况贾诩也郑重地推荐了他。
李轨对贾诩的眼力还是信得过的。
李轨让自己的儿子李丕和徐晃去征召田畴。
第298章 激战白狼山(下)()
李轨本以为要在这演一场三顾茅庐的大戏才能算完事,名士嘛,不都喜欢这个调调吗?
结果田畴一改以往对袁绍父子的漠视姿态,不但欣然应召而且即刻动身,跟随李丕和徐晃到李轨军中。
二人都曾在幽州刺史府(牧守府)任职,有着共同熟悉的人和事。
所以一开始就很谈得来,彻夜长谈之后,第二天李轨就拜田畴为侍御史充东阁首席,留在身边随时咨询。
李轨向田畴求教如何破解眼下的窘境。
田畴道:“过去右北平的郡治在平冈,所以从卢龙塞出发有一条途经平冈通往柳城的路,但自右北平治所迁徙后,这条路就废弃了,而来已有两百多年。荒草湮道,外人不可辨认。但当地的老猎户还能从山中寻找到当年的旧官道。”
田畴建议李轨假装退兵,使乌桓人放松警觉,然后趁机进入徐无山,沿着这条古道向北出卢龙塞,经平冈,从敌人防备空虚的白狼山进军,直逼柳城。
李轨闻言大喜,即以田畴作为向导,率领五百兵士在前面斩木开道,李轨挑拣精锐大军紧随其后。
五百里堑山堙谷,十万众勒马扬鞭。
其中的难处自不必言,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之后,一支从天而降的大军如鬼魅般出现在辽西的大地上。
一直到李轨行进至距柳城二百里的地方,蹋顿才有所察觉,急命鱼强回援,自己亲率主力三万人出柳城迎战。
双方催兵疾进,抢占有利地形。
黄龙四年,八月,双方的军队在白狼山猝然相遇。
这是一场可以选入教科书的遭遇战,由于一路上翻山越岭,李轨所部兵大都轻装简行,“车重在后,被甲者少”,而乌桓军队数量众多。
猝然遭遇后面对漫山遍野的乌桓人李轨左右皆大惊失色,尤其是儿子李丕吓的面色苍白,手直抖。
李轨没有责怪他,类似的场景他也没见过几回,他面对的不是一两千匪徒,而是纵横塞北多年,彪悍凶残的乌桓三王部。
而更致命的是他的军队刚刚结束长途跋涉,士气正衰,不要说李丕这种未经战阵磨炼的新兵,就是他这个老鸟也不由得捏了一把汗。
古语云: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正当众人惊恐不安之际,司空行车骑将军张辽却主动请缨出击。
李轨一言不发,登上高处观察敌情,发现乌桓军队的阵式也不怎么齐整,想来并非蓄谋设伏,应该也是仓促应战。
这就放心了。
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既然大家都是遭遇战,那机会就是平等的。
谁怕谁。
于是果断地命张辽、张郃为先锋,趁敌人立足未稳,冲杀敌阵。
张辽不但作战冷静、果敢,而且身先士卒,经常在战斗中充当先锋。
军中有谚“先登陷阵者称英豪”,所谓“先登”,是指攻城时率先